第16章
- 神秘島(凡爾納科幻經典)
- (法)儒勒·凡爾納
- 3310字
- 2022-05-06 10:22:15
翌日,4月17日,水手醒來,向記者問道:“今天我們干什么?”“干工程師喜歡干的事唄。”記者回答。
到目前為止,大家已經當過燒窯工、制陶工,現在要當煉鐵工了。
昨日早飯后,他們一直走到顎骨角的尖端,離“壁爐”將近有七英里。連綿的沙丘到此便結束了。這兒土壤似火山土。這兒沒有眺望角的那種懸崖峭壁,卻是火山噴發出來的礦物質,位于兩個海角中間的狹長海灣的邊緣。走到這兒之后,一行人便折了回去,于傍晚回到“壁爐”。但大家并未立即就寢,因為是否應離開林肯島的問題還纏繞著他們。大家仍在被離不離開林肯島這一問題困擾著。
該島離帕摩圖群島一千二百英里,這可真是夠遠的呀!一只小船是無法渡過去的,更何況天氣在轉涼,氣候條件也很不利。再說,要造船哪怕是造小船,缺少工具就不行,起碼先得制造錘、斧、錛、鉆、刨等木工工具,而造這些工具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因此,大家商量之后,決定在林肯島過冬,然后再說。現在,先找一處比“壁爐”舒適些的地方住下來。
趁此機會,想法找到鐵礦。實際上,工程師先前已經發現在海島西北部有鐵礦蘊藏。上次他帶回的標本有兩種,一種是沒有炭化的磁鐵礦,另一種是黃鐵礦,也叫硫化鐵。因此,他們必須先用炭使氧化鐵除去氧,獲得純鐵。
史密斯所采集的礦石鐵含量豐富,質地甚佳。這種氧化鐵呈不規則的深灰色塊狀,能弄出正八面結晶體的黑色碎末。離鐵礦脈不遠就是煤層,他們已經開采過這里的煤了。燃料就在附近,為煉鐵當然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可以同時開采煤和鐵礦石。
“史密斯先生,”水手問道,“我們就要煉鐵了吧?”
“是呀,朋友,”工程師回答道,“為此,我們先要去做一項您所喜愛的工作——到小島上去打海豹。”
“打海豹!”水手既興奮又驚詫地轉身看著記者,“煉鐵還需要用海豹?”
“史密斯先生這么說,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記者回答水手道。
這時,工程師已經走出“壁爐”。彭克羅夫沒再說什么,照著工程師的意思,忙著準備捕捉海豹的事了。
片刻之后,史密斯、哈伯、斯皮萊、納布和彭克羅夫便在岸邊集合起來。海水退潮,這一帶海峽成了一片淺灘,可以通行。水深尚不過膝,大家很容易地便涉水過去了。
史密斯的伙伴們是第二次登上這個小島,第一次是氣球把他們扔到這兒的,但史密斯卻是第一次踏上這里。
上得岸來,只見幾百只企鵝毫無懼色地在望著他們。因為海豹就在它們附近,他們不想驚動海豹,所以就沒有捕獵企鵝。這兒還有不少的鳥兒,就在地面上的無數的洞中做窩。再往前,小島的盡頭,水面上有許多黑黑的大腦袋在浮動,這就是他們此行的目的物——海豹。
海豹的皮毛既短又密,身體呈紡錘狀,在水中靈活自如,很難捕捉到它們,只有等它們上得岸來,才容易捉到,因為它們蹼足短小,走路搖擺,蹣跚而行,行動不便。
水手了解海豹習性,便讓大家耐心等待,切勿忙于下手。等到它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昏昏欲睡時,切斷其退路,猛擊其頭部,便大功告成了。
他們躲在巖石后觀望著。一小時之后,只見有海豹往沙灘上爬來,共有六只。水手和哈伯立即繞過小島的海角,切斷海豹退路,從后面向它們發起攻擊。與此同時,其他三人則從巖石后面出來,向前爬過去。
突然間,身材魁梧的彭克羅夫大喝一聲,以示震懾。工程師及其兩個伙伴馬上跳起來,沖至大海與海豹之間。不一會兒,兩只海豹便在棍下喪命,但其他幾只卻安然地溜進了大海。
“史密斯先生,您說要海豹的,現在已經有了。”水手說。
“好極了,”工程師說,“我們煉鐵時,就拿它們當風箱。”
“當風箱!”水手驚呼道。
原來,工程師打算用海豹皮來制作煉鐵爐的“鼓風機”。這兩只海豹個頭兒不大不小,身長不足六英尺,頭長得像狗頭。
納布和水手決定就地剝皮,免得弄回去費勁乏力。史密斯和斯皮萊則去勘察小島。
納布和水手手腳麻利,三小時后,兩張海豹皮便已剝離,史密斯見后,認為不必鞣制,就可以這么使用了。
等海水再次退潮之后,他們便再一次涉水而過,回到住地。
他們隨即把兩張海豹皮繃在木框架上,用纖維將它們縫好,盡量不使其跑氣。縫制時,靠的只是用托普的項圈改制的兩把刀具,但經過大家的巧手加工,三天后,一臺鼓風機便宣告誕生了。保證冶煉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4月20日清晨,按斯皮萊的話說,“冶金時代”開始了。礦脈在富蘭克林山東北支脈的山腳下,離“壁爐”有六英里遠,因為需要就地開采,無法每天返回住地,只好在工地上用樹枝搭一間棚屋過夜,以保證晝夜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進行這項重要的工作。
決定了之后,清晨便出發前往工地。納布和水手編好了一只筐,裝上風箱,拖著走。篚內還放著植物性食品及野味,并準備沿途加以補充。
他們從啄木鳥林穿過,由東南方斜插西北方。林深樹密,必須開辟出一條道來,把眺望崗與富蘭克林山連上,成為一條直道、捷徑。他們還在林中發現了“韭蔥”,同洋蔥、日本蔥、冬蔥、蘆筍一樣,均屬百合科。其根系木質,燒過后非常可口,經發酵之后,還可釀制成一種不錯的甜燒酒。這“韭蔥”經哈伯認出來后,一介紹,大家便動手挖了不少。
他們在林中走了一整天,邊走邊觀察林中的動植物。托普則只對動物感興趣,在草叢中奔來跳去,把各種動物全都嚇了出來。哈伯和斯皮萊拈弓搭箭,射死兩只袋鼠和另一種動物。這種動物既像刺猬又像食蟻獸,它縮成一團時,渾身的刺針豎起,而足上又長著利爪,嘴細而長,末端似鳥喙,舌頭上有許多小刺,伸縮自如,可以捕食昆蟲。
“把它放進鍋里煮熟之后,它像什么呀?”只關心吃的水手問道。
“像上等牛肉。”哈伯回答道。
“這就夠了。”水手滿意地說。
路途上,還發現了幾只野豬,不過它們并沒向他們發動攻擊。又走出不遠,記者發現了一種沒見過的動物,狀似一只小熊,隨即掏本拿筆把它畫了下來。哈伯說那是“樹懶”,身體如大狗一般,毛很硬,皮色顯得污濁,爪子有力,可以攀緣,以樹葉為食。大家并未驚動它,任它爬去,記者只是在筆記本上記下了“無尾熊”三個字。
傍晚五點光景,史密斯讓大家停下休息。此刻他們已經走出森林,到了富蘭克林山東部的主要支脈的開端。紅河就在幾百英尺外的地方流淌,淡水當不成問題。
大家立即動手安營扎寨。不到一個鐘頭,他們便在森林邊緣的樹木中間,用藤條把樹枝編扎好,搭成一間棚屋,再抹上一層泥漿,一個不錯的住所便完工了。棚屋前燃起一堆篝火,烤肉在架子上轉動著,不一會兒,晚飯便已做好。累了一天,大家趕快吃飯。飯后,留下一人照看篝火,以防野獸襲擊,其他人則安然入睡了。
第二天,4月21日,史密斯叫上哈伯,一起去尋找古生代土層。他上一次就是在這種土層里發現鐵礦石的,并采集了標本回去。他倆在東北的一條支脈下發現了礦脈。此處靠近紅河源頭,而且礦石就暴露在地面。這種礦石含鐵量豐富,而且易于熔化,非常適合史密斯打算采用的還原法來冶煉。
隨后,眾人便輕而易舉地采集到了許多的礦石和煤。他們先把礦石砸碎,擦干凈鐵礦石表層上附著的一層雜質,然后,把煤和鐵礦石一層夾一層地堆放好。在鼓風機的作用下,煤變成了碳酸,繼而轉化成氧化碳,使氧化鐵得以還原,釋放出了氧氣。
工程師是這樣操作的:他先在窯里燒制好一根耐火的陶土管子,裝在豹皮風箱的頂端,把風箱移近礦石堆。然后,再用一個木架、一些植物纖維繩子和一個平衡錘制成的機械,把大量的空氣送入立方體中。溫度升高,促進了化學變化,就煉出純鐵來了。
這活兒可不容易!需要耐心加智慧!但最終他們總算成功了。煉出的是一塊海綿狀的生鐵,還需要對它加以鍛打,也就是說,得把其中熔解了的雜質排除出去。
他們在第一塊生鐵上安上木把兒,當作鐵錘,用花崗石當砧子,開始打起鐵來。打出來的鐵不用說,很粗糙,但卻相當有用。
這些勇敢的人經過艱苦勞作,終于在4月25日打造出好幾根鐵條來,并用它們制作了工具:鐵撬棒、鉗子、鏟子、十字鎬等。水手和納布高興異常,把它們視為寶貝。
這些鐵還不很純,還不是鋼。鋼是鐵和碳的合金。
于是,史密斯后來便把鐵和碳的粉末放在耐火的陶制坩堝里加熱,除去了多余的碳,煉成了鋼。這種鋼在冷或熱的情況之下,都可以鍛造。納布和水手在工程師的指導下,把鋼燒紅,然后浸入冷水中,淬火效果很好。隨即,一把很好的斧頭便打制成功了。然后,他們又打制出刨刀、短斧、長斧、鋼鋸條、鑿子、鏟子、鶴嘴鋤、錘子、釘子等。
5月5日,“冶金時代”暫告結束,這伙鐵匠便撤回了“壁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