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破對閱讀的認知誤區
一次,被閨蜜邀請去她家吃飯,一見面,我倆就聊了起來。
不久,她的兒子小飛興奮地從房間里跑了出來,并對她說道:“媽媽,我作業完成了”。“閱讀任務完成了嗎?”閨蜜問道。“完成了。”兒子乖巧地答道。“真的嗎?有沒有仔細讀?是不是還像昨天一樣泛讀的?我跟你說,泛讀就跟沒讀一樣,與其花了時間做無用功,還不如不讀。”“媽媽,我是仔細看的,不是泛讀。”兒子一臉肯定地說道。“那你有讀出聲嗎?默讀可不行,要讀出聲才有效果哦!”閨蜜又補充道。兒子點點頭,就跑開了。
閨蜜的話,不禁讓我感到詫異,她居然認為泛讀等于沒讀,默讀不如誦讀,于是我詢問道:“小飛在讀什么內容?是詩集嗎?”“不是,就是給他買的課外讀物,故事類型的。”閨蜜答。這樣,我便更加肯定閨蜜陷入了對閱讀的認知誤區。首先,泛讀并不等于沒讀。其次,默讀與誦讀并沒有高下之分。
就此我便與她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泛讀等于沒讀
我們嘗試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怎樣才算讀完一本書?”
相信在大多數人心里,既然選擇閱讀一本書,那么走馬觀花肯定不行。因為在大多數人一直以來所受的教育中已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真看書,就意味著要從頭到尾、一字一句且不留遺漏地把書看完,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時,也要分析作者的觀點,并將其記憶下來,這才是一個讀者最好的閱讀方式。”
這從表面上看并沒有什么毛病,可問題的關鍵在于基于這樣的閱讀認知,大多數人會不屑于“泛讀”,認為泛讀就相當于沒讀,而這也會深刻影響我們的閱讀行為。
這種觀念會使我們對于所有書籍都不加以區分地閱讀,從書本的第一頁開始認真地翻到最后一頁,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確認:“作者前面在說什么?我理解到位了嗎?我記住了嗎?”進而時常在看完第二頁時又回到第一頁,這樣不但進度緩慢,也很難真正靜下心來將所學進行吸收和消化。
其實,每本書都應該有所側重,不能同一而待。有些書籍需要精讀,有些書籍需要泛讀,而有些書籍需要將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若我們不加以區分,對原本只需粗淺閱讀的書,拿出了仔細閱讀的時間和精力,那么閱讀就會變成一種負擔。
這也與古代文人墨客的閱讀見解不謀而合。三國名相諸葛亮,提出了“觀其大略”讀書法。簡言之,是指讀一本書時,知道這本書的精華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字字句句都背下來,讀死書。
這就好比我們生活中交朋友一樣,既要有泛泛之交,也要有知己。若不能對所認識的人進行分類,而總是執著于將生活中所有接觸的人都當成知己來相處,那么在這些關系中我們會精疲力竭,活得異常累。
很多時候泛讀看似沒有效果,但它卻在無形之中發揮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效果。
正如蘇轍曾說:“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他所表達的意思便是:早年讀書似乎沒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審察事物時卻發揮了奇特的功效。
默讀不如誦讀
寺廟中,小和尚詢問師父:“我近期誦讀《地藏經》時,總是昏昏欲睡,隨后便改為默讀,不但不打瞌睡,反而能很快看進去了,難道是因為默讀比誦讀的效果更好嗎?”師父說:“讀經重在專心,只要用心,誦讀和默讀都一樣。你認為哪種方式更能讓你真正讀進去,那么便選擇對應的方式罷了,不必過于拘泥于外在的形式。”
誦讀還是默讀,不僅困擾著小和尚,也困擾眾多的讀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甚至會偏執地認為默讀不如誦讀或誦讀不如默讀。
其實,誦讀和默讀各有優勢。
誦讀是出聲地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閱讀方法。它利用語音、語調、重音的變化幫助我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養我們的語感,并幫助我們記憶閱讀內容。
誦讀通常在閱讀詩歌或散文時,優勢極為明顯,這是因為詩歌或散文的作者在音節、聲調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即使一個虛字,也不會放過。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先生在作《晝錦堂記》時,原本開頭兩句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但為了在此句中加兩個“而”字,他特地派遣驛馬追回已經送出去的稿子,于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句子“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
因此,讀者采用誦讀的方式讀詩歌或散文時,則更有利于感受詩詞的韻律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方便我們理解和記憶。
而默讀,顧名思義是不出聲地讀,它是直接由眼到腦進行信息傳遞,而不會借由“音讀”這個中轉工序,進而可以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讓我們集中注意力邊想邊讀。相關研究也表明,即使不在嘴上誦讀文字,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內容。
誦讀與默讀各有千秋,具體選擇哪種閱讀方式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在我身邊就有很多企業家,他們有些人喜歡默讀,有些人則喜歡讀出聲來。在交流讀書心得時,喜歡默讀的人常常反饋說,讀一些專業類書籍時,一個個知識點密集得跟餃子餡一樣,所以默讀就顯得極其重要,它可以讓自己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充分思考上,讓我們的眼、心跟著知識點走,這樣反而會更利于理解相關知識。而喜歡讀出聲來的人,在他們看來,眼過一遍、嘴過一遍、心過一遍,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會更加深刻。
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都不一樣,無論是誦讀還是默讀都無優劣之分,而唯一需要參考的標準是哪種方式能讓我們的閱讀更高效。
就像文段開頭所描述的小和尚的故事一樣,應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選擇一種最合適自己的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