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什么讓我們不愛讀,一讀就犯困
“為什么不愛讀書,一讀書就犯困?”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明明誠意滿滿,精神飽滿地對待閱讀這件事,可書籍就像安眠藥一樣催人入眠。
我甚至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竟然有很多人將“為什么一讀書就犯困”這一問題,在百度“有問必答-快速問醫生”上發起了提問,而醫生卻表明這并不是病癥。可見“不愛讀,一讀書就犯困”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成為大多數人的一大心病。
“不愛讀,一讀書就犯困”實則是外界信息轉化率偏低的一種現象。在外界信息轉化率偏低的情況下,人很容易出現放空、發呆、犯困的傾向,讀書犯困也只是其中典型的情境之一。
而之所以會出現信息轉化率偏低,主要存在兩大原因。其一,心理方面的原因所致,缺乏清晰的閱讀目標,在閱讀時就會產生懈怠感;其二,由客觀情況所決定的,大多數書籍枯燥、晦澀,難以讓我們提起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清晰的目標能給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但對于不愛閱讀的人來說,目標和興趣常常雙缺失,若再加上睡眠不足或精神狀態不佳,那么我們就好像一艘破舊的船,既沒有馬達,也沒有航標,最終只能在無盡的大海中迷茫地飄蕩。
缺乏清晰的閱讀目標
2020年年底,我公司綜合部新招來的一個女生,起初受環境影響,她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并對閱讀也表現得熱情高漲,常常看到她早早地來到辦公室,捧著書本在讀。可最近一個月,狀態卻截然相反,她閱讀時越來越沒有勁頭,常常哈欠連天,漫不經心地翻閱,明顯感覺沒有以前用心了。
于是,我便找了一個時間與她單獨交談。我問她:“聽說你最近讀書的勁頭不對,怎么了?”她滿臉愁容地對我說道:“一開始讀的時候還挺有興趣的,可讀了一段時間發現并沒有什么效果,所以感覺花費了很多時間,但卻沒有什么價值,就越來越提不起精神了。”
我問她:“你想要什么效果?”她滿臉疑惑地望著我,思索片刻后,又無奈地聳了聳肩并對我說:“我也不知道。”
她的現狀,其實是大多數人在閱讀時的常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沒有方向、沒有清晰的目標,渾渾噩噩地就開始讀。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很容易給我們發出兩種錯誤指令:第一,既然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索性就不去思考;第二,反正不喜歡閱讀,那就敷衍了事。但無論是哪種指令產生作用,最終都會導致一個結果——不愛讀,一讀書就犯困。
缺乏清晰的目標是我們在閱讀時愛犯困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讀書就像背英文單詞一樣,總是翻開就讀,單詞手冊封皮都翻爛了,卻依舊停留在單詞書第一頁“abandon”(放棄)上。
當我們閱讀時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中獲取什么,也不知道這本書大體講什么,更不用說知曉作者寫作此書的初衷時,這種盲目的閱讀就變成了一件被動的事。表面上在認真地看,實則大腦一片空白,并沒有理解和消化內容。過不了多久,大腦就會因為缺乏刺激,不夠活躍,而進入困倦期。
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駕車一樣,當我們的大腦在機械式地執行任務時,很容易會變得意識模糊,困意上涌,隨之身體也會開始變得遲緩。
當我們目標明確地去做一件事時,哪怕對此缺乏興趣,也不容易犯困。就像考試一樣,在規定的考試時間里,我們目標十分明確——又快又準確地做完所有的題目,拿到高分。所以,不管前一天復習得有多晚,多么需要睡眠,我們也很少會出現在考試時打盹的情況。
明確的目標能給大腦不斷提供信息刺激,讓我們處在一種緊迫且興奮的狀態中。所以,我們要想不瞌睡,關鍵在于讓大腦時刻接受刺激,保持在一個活躍的狀態。
喜歡閱讀的人,通常閱讀目標也十分明確,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起了在招聘時,我常常詢問應聘者的一些關于閱讀方面的問題。
在面試的過程中,大多數應聘者常常都會說自己愛讀書,而我最喜歡詢問他們的問題便是:“你喜歡讀什么類型的書?最喜歡哪個作者?為什么喜歡看他(這一類型)的書?”通過他們對這3個問題的回答,我便能很快識別出哪些應聘者是真正喜愛閱讀,且經常閱讀。
因為真正喜愛閱讀的人,在談及以上這些話題時,就像在討論自己愛吃的美食一樣,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濃厚的情感。而對于不經常閱讀的人來說,同樣的話題,就好像平日當別人詢問“吃什么”,我們回答“隨便”一樣,索然無味。
舉這個例子,其實是想從反面說明,愛閱讀的人通常閱讀的目標也會極其清晰和明確。所以,要想不犯困,我們首先要給自己制定清晰的閱讀目標。
書籍內容枯燥晦澀
當我們在讀一些專業類書籍、工具書或有一些哲學深度的書時,密密麻麻的文字,在時間的加持下,恍如無數只螞蟻在爬,很快便讓人頭昏腦脹,兩眼發昏。
之所以不愛讀,一讀書就犯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感覺書中的內容枯燥、晦澀、不夠吸引人,讓我們難以對其提起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由注意力引起的。美國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了中樞資源分配理論,也叫注意的資源有限說。
該理論把注意力看作人能用于執行任務的數量有限的能量或資源,并且用這種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的機制。
卡尼曼指出,注意是從喚醒開始的。而喚醒與心理資源有著密切聯系,當然也受到情緒、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對注意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的資源分配方案又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制約。例如,喚醒因素可能獲得的能量、個人的意愿、對完成任務所需要能量的評價以及個人的長期意向等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對這些因素進行權衡的基礎上得出的資源分配方案就體現了注意選擇的過程和實質。
總而言之,枯燥、晦澀的內容讓我們想要繼續閱讀的心理不強烈,進而無法喚醒注意,也沒有長期閱讀的意向,所以注意的資源分配在其中的自然就很少。
而倘若我們將手中的書換成一本我們感興趣的小說時,狀態則截然不同。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可以熬夜看小說,而且越看越興奮,即使疲憊的身體已經瘋狂地給我們發出睡覺的信號了,但倔強的大腦卻依然停不下來,對于身體的疲憊完全無動于衷。
這是因為小說通俗易懂,而且具有故事情節,能夠吸引人。在閱讀小說時,我們的感受會隨著角色的狀態波動起伏,會時刻關注故事的發展和走向,關注主角的命運和遭遇,經常看完上一節,就立刻想知道下一節會發生什么,看完開頭,就想一口氣讀完結局。我們還會充分調動各個感官,在腦海中產生相關的聯想——我們就像作者手中的牽線木偶。
也就是說,此時,我們的注意力被喚醒,且個人繼續閱讀的意愿十分強烈,進而分配在小說上的注意的資源就更多。
另外,閱讀雖然看起來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但我們在閱讀時卻需要充分調動大腦,消耗大量的能量。從眼睛準確地識別到大腦的轉換、記憶、思考,若大腦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意識,避免干擾,則會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當我們覺得內容晦澀,難以理解且出現畏難情緒時,大腦會自動開啟保護機制,即發出自我保護的信號:休息。
這種現象被稱為精神疲勞,它是身體產生的一種本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