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吾土吾民

人間的節日

活在這個時代,大家日子很滋潤,隔三差五就過節,一年節日無數,土節洋節來者不拒,什么節都過,日子熱熱鬧鬧的,不妨停下來想一想:西方的節日,大都是宗教的節日,是天上的節日,紀念神的活動節日;而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人事,都是人間的節日,表達的是自然節律與人的生活節律的合拍共振。過中國古節,就是在觸摸大地的脈跳。

《荊楚歲時記》是一本很寶貴的民俗書,記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荊楚地區一年到頭的節慶習俗,有很多罕見的信息:

新年爆竹。正月一日,三元之始,雞鳴的時候起床,真的是燒一根竹子,來把山鬼嚇走。后來火藥加盟,才有了我們今日的爆竹。

誰先喝酒。正月初一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大家要穿新衣服,互相拜年;要吃膠牙糖,希望日子甜美;下五辛盤,借諧音“新”,一切重新開始;吃雞蛋,代表著圓滿;敬椒柏酒,代表健康長壽,不一樣的是,正月喝酒先從年紀小的開始,因為小的長大了一歲,先喝為慶,而老人又失去了一歲,所以最后舉杯。

人日。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別是幾種重要的動物的生日,依次是:雞、狗、豬、羊、牛、馬、人。初七是人日,世上所有的人有機會反省并更新生命,重新誕生一遍,從頭來過,重新做人,在漫漫無涯的辛苦日子里,這是每年一次的希望和祝福。這一天,因為人入新年,樣貌也會更新,順應天時,人要成為一個新人,就用彩綢或金箔,剪個紙人,戴在頭上,貼在屏風上。這是在告知上蒼,我成為新人了。然后,如有更多的心思要表達,你可以去登高賦詩。

三月三的水與酒。三月桃花水漲,詩經時代,男女相邀,水濱祭奠除穢,然后相親幽會。后來,三月三這天,文人雅集,百姓也湊趣,曲水流觴,為春天干杯。

布谷鳥叫。四月,布谷鳥叫了,農人聽了,就該插秧了。鳥呀人呀歲時呀,一切都是和諧合拍,一切都是生命的共同體。天地秩序,藏于人心,依時而作便是。

……就這樣一年到頭,有滋有味地過下來,全部的日子,都是真實的、踏實的,有泥土氣息,又有文化氣息,有現實也有魔幻,有勞作也有享受,有祝愿也有祈禱。

奇妙的習俗

我翻看古代民俗資料,常常感覺心頭暖暖的,是一種驚喜感與幸福感。有那么多的優美優雅奇妙的習俗,如果保留下來,或者復興一些,我們的日子會大不一樣吧。我移居深圳的一大收獲,是發現這里保存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九月九,學校工會組織老師們爬南山,瞬間,唐詩的意境就復活了,多美啊。

補天。補天不是女媧一個人的事情,你也可以參與,因為你參與了,就是對女媧的支持,后人支持先人,不是理所應當嗎?況且,做法很簡單:正月二十日這天,天穿了,大家來補天呀,用紅線系上一塊餅,拋到屋頂上,就成了,詩人云:一枚煎餅補天穿。這個習俗從宋代流傳下來。這一天,女孩子正好穿耳孔。想想,你穿耳孔這么小的事情,都對應著天時。

咬春。你可以觀春賞春惜春踏春,也可以吹春風淋春雨打春牛聽春曲,可是,你怎么可以把春天放在唇齒之間,嘗一嘗?清代的北京人說,可以的,你只要在立春這天,上街買蘿卜,生吃,這就是咬春,把春天吃到嘴里了。還不過癮,你可以作春餅,繼續咬春。

賣掉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東西。大凡如口吃、春困、傷風感冒等煩人的玩意,都有辦法賣掉它,宋代人文鼎盛的時代特別流行。只是,有賣的就有買的,那些買去你的煩惱的人,該多么沮喪?也不一定,陸游就寫詩做廣告,要買春困:“惟思買春困,熟睡過花時。”老眼昏花了,看不得鮮花盛開,太傷感傷心,干脆買個春困,一覺睡過去,花就開完了。

大的煩惱,比如相思,也可以買賣的,而且賣得有聲有色,提著花籃,唱著曲兒,一路賣過去,主顧還特別多,生意特別好。更大的煩擾,比如貧窮,有辦法送走,而你想要富貴,也有辦法迎進門來。

這樣的買賣,多么天真爛漫啊。古人有層出不窮的智慧。

美妙的禮物。送禮很有講究,送一些特別的禮物,需要巧慧。比如:南北朝詩人陸凱《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送一支梅花或桃花給北方的雅人,告訴他:春風剛綠江南岸。隋唐習俗是,長安人送客,隆重的,必定送到城南灞橋邊,折一枝楊柳給遠行者,這是最有詩意的贈別禮物了。海上生明月的晚上,唐朝詩人張九齡想到自己牽掛的人,忽生遺憾:這么好的月光,多想手捧一掌月光送給你,可惜,“不堪盈手贈”。

南梁隱士陶弘景的詩:“山間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個遺憾,一直有人蠢蠢欲動想要彌補。到了清朝,終于有人干了。黃山云海,一大奇觀,山中人想出辦法,將黃山云作為土特產出售。辦法是:用紙盒收集云,密封即可。收到禮物的人,打開紙盒,黃山的云絲絲縷縷裊娜而出,慢慢在空中凝結成云朵,山峰若隱若現,直沖天空而散。如此美妙清雅的禮物,的確值得一送,也值得一收。

當今世道,有個商人用易拉罐裝新鮮空氣售賣,怎么卻感覺俗不可耐呢?

中國的習俗都建立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而天人感應的本意是——你的所作所為,老天爺都知道。

七夕:中國情人節

復興一些古代習俗,是我的一個夢想。尤其是各種生日:正月初七的人日,世上的人兒舊貌換新顏;二月十五,大地的百花過生日;七月七,天下的女孩兒過生日——愛的新生;天下的情人過生日——七夕鵲橋會。

國人愿意過西方的情人節,自然是想讓生活多一個浪漫的理由,但是西方情人節來歷不明,最初跟愛情似乎也沒什么關系。如果要推舉一個日子作為中國的情人節,我首推七夕,元宵節備選。推薦七夕的理由:

第一,牛郎織女的傳說。牛郎、織女原是天上的星辰名字(命名者定當是個詩人),《詩經》里面就有了歌詠。漢代,牛郎織女成為戀人,古詩十九首里面,有過清晰的詠嘆與幽遠的遺憾: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

南朝小說里面,牛郎織女的故事日益豐滿,眾多的“民間小說家”在口耳相傳中,豐富了他們的故事,于是,當后人抬頭遙望銀河的時候,心中就存了巨大的渴望與溫情。故事中最重要的細節是:在七夕這天,喜鵲搭橋,橫跨銀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人間的牛郎與天上的織女,得以一年一度相會。如此驚人的大膽想象,肯定有助于增添天下戀人追求愛情的勇氣。

第二,乞巧的習俗。乞巧源起漢代宮廷,三國故事里又增添了情節:貂蟬拜月。到了唐朝,舉國上下,從宮廷到鄉野,大唐女子,無分老幼,在七夕這天,都有拜月的習俗。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唐】李端《拜新月》

拜月,對于少女,是祈禱月老(婚姻之神)賜予好姻緣,對于已婚婦女,是乞求神靈保佑感情常在。拜月只是七夕節目群中較為醒目的一個,整臺節目名叫:乞巧。富貴之家會在庭院中扎起彩樓,陳列瓜果,兒童作詩,女子比拼自己的女紅作品,對月焚香列拜。最簡單的,也要望月穿針,并將小蜘蛛放在針線盒里,第二天查看,如果結網圓正,就是得巧了。巧慧女子,才更被人愛慕啊。天下女孩兒樂此不疲。如此,七夕成了全家參與的一個熱鬧節目。在唐玄宗時代,宮里會起高樓,搭彩樓,全體嬪妃競相乞巧,上行下效,整個長安城都在乞巧,七夕晚上的新月,迎接過太多熱烈的目光。

七夕,有大無畏的古老愛情,有神奇的民間傳說,有天上的星辰與世間的渴望相互輝映,更有民間歷經數千年的華麗習俗,有天下女子的拜月加持,乞巧得分。如此豐富的社會基礎和人文含量,情人節,舍我其誰?

中國母親

母親,是用推動搖籃的手推動社會。中國母親,沉淀了中國國民的一些基本價值觀。古代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教育基本由母親獨自承擔,母親是一個人幼兒時代唯一的教師,一個人長成什么模樣,跟母親有重要的關聯。按時代順序排列,中國古代有四大名母的故事流傳:孟母三遷,陶母宴賓,歐母畫荻,岳母刺字。男權社會,母親沒有留下姓名,母以子貴,后人才知道她們的故事。

孟軻的母親。孟家在墳場的旁邊,孟子喜歡模仿,從小學著人家吹喇叭,玩祭祀,孟母覺得不妥,趕快搬家。搬到鬧市區,一個集市的旁邊,結果孟子又學著人家賣豬肉,這也不對。又搬到一個學校旁邊,結果好了,學著人家讀書。這樣的母親是明智的,知道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當孟子讀書沒有恒心,母親拿一把刀把自己織的布割斷,告誡孟子半途而廢的后果,教他做事持之以恒。這是戰國時候的故事。大家知道所謂“學區房”價格飛漲的原因了吧?今天的媽媽們都在學孟母三遷嗎?

陶侃的母親。陶侃是東晉一代名將,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剛成人的時候,有一天家里來了一位貴客,是本郡孝廉范逵,來到他家借宿。正逢大雪天氣,當時陶家一窮二白,家徒四壁,沒有招待客人吃住的條件,怎么辦呢?這個母親的行動非常果決:把自己的長發剪下來,做成兩副假發,讓兒子拿去換錢買米。沒有柴火燒飯,把屋里的每根柱子砍去一半,當柴燒;把床下的草墊子剁碎了作馬料。黃昏時分,一頓整潔素雅的晚餐出現在客人面前。陶母這一系列果決的行為,把貴客震住了:有這樣的母親,其子必然是可用之才。范逵回到朝廷,推薦了陶侃。熱情待客,傾其所有,是中國鄉間至今尚存的一種傳統美德,但是做到陶母這個地步的,還是絕無僅有。后來陶侃在長江邊做了一個管水利漁業的小官,孝敬母親,托人送回來一壇子腌魚,母親把它退回去,說:你做官,怎么能拿官家的東西來送我呢?一壇腌魚,也稱官物,真是公私分明。母親回贈了三個禮物:一塊土布包著一個土碗,土碗里面裝著一個土塊。兒子看懂了母親的意思:做人要像一塊白布一樣,清白無染;像土碗一樣,廉潔做官;像土塊一樣,別忘了你的家和母親。這樣的教育很實在,很生動,也很有效。陶侃之后的功業,離不開母親早期的栽培。

歐陽修的母親。歐陽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寡婦帶崽,其中的艱難與勇毅,往往令人敬佩萬分。家里窮,沒有錢買紙筆,為了教孩子認字,歐母就摘下一根蘆葦,也就是荻草,在地上寫畫教兒子認字。后來,歐陽修成了北宋文壇一代宗師,提攜了像蘇東坡這樣的一批后輩。

岳飛的母親。國難當頭的時候,母親在兒子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讓岳飛不忘國恥、不怕犧牲,最后兒子成了南宋一代名將。深明大義的母親,教導兒子做國家的棟梁,頂天立地大丈夫。

家教,給一個人注入做人的底氣。母親啟迪孩子的靈性,培養孩子的品德,鑄造他人生的底色。傳統中國講究嚴父慈母,現代社會似乎變了,流行奶爸虎媽,變成慈父嚴母了,這是中國家庭構成的一大變革,五千年未有之變局呀,可以預見,將來贊美奶爸的文字會多起來了。家,是一個君子建功立業的起點,齊家,你要把家照顧好,你才能去治國,而父母對你的家教,會影響你一生,影響你做一個怎樣的成人。家不安穩,人就沒辦法立身,沒有港灣,沒有后方,你就沒有辦法揚帆起航。要后方穩固,不能后院起火,你才敢在外拼拼殺殺,治國平天下。

只要母親仍在,這個家教似乎可以延續一生。

明末大將洪承疇,抵抗清兵入關,打不過了,投降。投降以后,率軍平定了整個江南,官升兵部尚書,接老母進京享福。母親邁動小腳,嘀嘀跺跺地來了,見到兒子,二話不說,舉起拐棍就打。一邊打一邊說:“你接我來,是讓我去給旗人做老媽子嗎?我打死你,為天下除害!”一頓亂棍之后,轉身就回老家。兒子變節,母親卻心懷民族氣節。這是母親的人格,不為兒子遮羞,更不為兒子辯護。母愛不是縱容,而是愛憎分明。

中國的民間故事里,慈母的故事特別多。《鬼母傳》以小說筆法,將慈母的形象推到極致,表現一種超越生死的母愛,什么時候去讀,都令人不禁淚目。各位看官自讀,我不忍陪看。

家教與家訓

家教是人品的起點。

《芒山盜》這個故事流傳甚廣,我小時候就聽母親大人親口說過,留下深刻印象。

這是發生在宋朝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強盜在臨刑之前,母親來到刑場訣別。強盜提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希望像小時候那樣吸一次奶,就死而無憾了。母親答應了。強盜一口咬斷了母親的乳頭,以致母親流血而亡。強盜對劊子手說:我小的時候,偷一棵菜一根柴回家,母親都非常歡喜,導致我落得今天這個下場;我恨她,所以殺了她。

這個強盜臨死前突然想到,我為什么走上一條死路?是因為小時候母親就縱容我干壞事啊!所以做了這樣一個極端的舉動。不只是為了報復母親,而是與過去的人生,與此生一刀兩斷,或許是想重新投胎做人吧。

古人注重兒童教育,所謂“教子嬰孩”,教育孩子要從娃娃抓起。民間俗語:小時偷針,長大偷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習性歪了,長大就正不過來了。現在獨生子女時代,做父母的,孩子還沒生下來就進行教育了,叫胎教。目的在于開發智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所看重的,大都跟做人無關,跟孩子的品德無關。故事中的母親,她溺愛孩子,縱容孩子,不分是非。她沒明白:愛有底線,對孩子的愛不能違背社會公德。真的愛孩子,就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再看唐朝的一個真實故事。宋朝的時候,江西上饒出土了一個墓碑。碑是唐代的,碑文是以女子的口吻寫的,內容是:

君姓曹名因,祖居鄱陽,祖父父親都在唐高祖朝做官,唯有你考了三次都沒有考中進士,最終死在去往長安的應試路上,朝廷的公卿世交都為你傷心感嘆。只有我和他們不一樣,我不這樣看。我對婆婆說:家里有田地,足可供養父母;屋里有夫君你留下的詩文,足可教育我們的孩子。人的肉體在天地間生存,在陰陽之間轉換,死生離合,也是尋常,不是什么意外之災。人世間就是這樣的,我不喜也不憂。

她在碑文后面交代:我姓周,是曹因的老婆,嫁給他八年,我們非常恩愛,所以刻下碑文“其生也天,其死也天”,活著是天意,死了也是天意。生死在天,活人由我,通曉這個道理,有什么可憂傷的呢!多么豁達開闊的心胸,多么深明大義,對人生道理、生死玄理都悟得很通透。

宋朝的大學者洪邁看到這個碑文,特意把它寫下來傳給后人,希望載入地方志,他以一顆拳拳之心要告訴后人:世上曾有這樣的奇女子。大難臨頭,不慌不亂,安葬死者,安頓生者,她不是忙著嫁人另尋依靠,而是自己擔當起重任。這是女性的柔韌堅強,是母性的豁達智慧,是地母承載一切的寬厚。試想,若干年后,她的子女回憶她,定然感念母親的賢德與能耐,讓家庭生活不至于戛然中斷。

這位曹周氏,不算奇女子,卻是自古以來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中母親的尋常模樣,維護了民間的生態:半耕半讀一品人家。由于“她”的存在,中國人的家,情意悠長,民氣不絕。而做父親的,讀了書見了世面,會想著把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一代代傳下去,這就誕生了許多家訓。家訓養成家風,家風培育人才,不斷有人讀書入仕,這個家族就是書香門第,即便沒有人讀書得到功名,這個家族依舊堅持耕讀傳家。

傳世家訓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撰寫的《顏氏家訓》和明朝朱柏廬所著的《朱子家訓》。前者多出現在學者書房,后者多出現在百姓之家。《朱子家訓》語言曉暢,道理通達,從所有家訓之中脫穎而出,廣受歡迎。明代以來,幾乎家藏一本,成為暢銷書,跟《三字經》有得一比。開篇的句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天亮就要起床清掃庭院,要內外整潔。古時候的人家,從一個清潔的黎明開始一天生活,而不是臉不洗飯不吃慌慌張張去上學上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學會惜物,就是惜福。還有幾個小細節說得很有意思:與挑著擔子的小商販買東西,不要討價還價占人家的便宜,小販也是窮人,讓別人賺點錢是應該的;見到貧苦的鄰居,要多給人家溫暖體恤。靠刻薄寡恩建立的家業,享受不長久,很快會敗落。還有“施恩勿念”,給人好處不要念念不忘,否則的話,你是在投資投機而不是真正幫助人。別惦記,只是相信好心自有好報。反過來“受恩莫忘”,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做滿了,否則物極必反,得意開心之事不要一做再做,因為天下不可能總有這樣的好事。諸如此類的,全然是實用哲學。

長篇的是家訓,短篇的誡子書,用意如一,都是壓箱底的人生經驗。

清朝的孫枝蔚告誡兒子:讀書不要太愛惜書,書是用來讀的,愛惜而變成收藏,本末倒置。藏書,是有錢人家干的事。

南朝的梁簡文帝告誡王子: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西人云:文如其人。風格即人。簡文帝卻截然兩分,各有道理。

諸葛亮跟那個不出名的兒子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中有深意:回到內心去生活,功利心不要太強,無為更能抵達遠方。

明朝的王夫之對后代留言:

傳家一卷書,惟在汝立志。

人字兩撇捺,原與禽字異。

瀟灑不沾泥,便與天無二。

我們的傳家之寶就是一本書而已,這書講的是怎么做人的。怎么做人呢?人字兩撇捺,和“禽”字相去不遠,做人不小心,就會在紅塵泥土中打滾,人活得低俗卑小,很容易與禽獸同列。如果你坦坦蕩蕩,志在高遠,不沾泥,不與低俗卑小的人與物為伍,你就可以頂天立地。

諸如此類家訓很多,撫育了中國一代代的民風民氣,到現代,還有許多值得保留與傳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临澧县| 自贡市| 宜川县| 吉水县| 英超| 梁平县| 双鸭山市| 德昌县| 齐齐哈尔市| 托克逊县| 沙洋县| 托克托县| 芜湖县| 阳东县| 绵阳市| 长葛市| 郴州市| 武义县| 绥滨县| 界首市| 合川市| 宁阳县| 夏津县| 景谷| 阳山县| 靖州| 巢湖市| 东平县| 康乐县| 陆河县| 三原县| 尼木县| 仪陇县| 东台市| 甘肃省| 昌黎县| 潮州市| 仪征市| 永兴县| 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