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響水地區革命火種——學灘黨支部

重要革命紀念地

王萬金

1927年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海、南京等地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屠殺或逮捕。各地黨組織亦遭到嚴重破壞。8月,中共江蘇省委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在全省各地積極恢復和建立黨的地下組織,黨的力量也開始逐步從城市轉入廣大農村。

響水地區當時區劃隸屬漣水、灌云、阜寧3個縣管轄。沿中山河一線黃圩、運河、六套、七套等大部或部分地區屬阜寧縣管轄,灌河沿線的響水、雙港、海安集屬灌云縣管轄,中間地區周集、張集、小尖、老舍、南河、陳家港全部或部分地區屬漣水縣管轄。

火種誕生

1928年2月,中共淮陰特委(10月改稱中共淮鹽特委)決定成立中共漣水縣委,厲冰心任縣委書記。同年秋,根據淮鹽特委關于“陳家港一帶為土頑匪割據,應派專人去工作。陳家港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陳家港港口有海輪直接通往上海,有了黨的組織,和省特委之間的聯絡方便”的精神,中共漣水縣委遵照淮鹽特委的要求,深入陳家港鹽區,組織發動廣大鹽工(灶民)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待機深入鹽區宣傳革命思想,以擴大黨在這一帶的影響。同年秋末,為盡快打開黨在鹽區的工作局面。在廣大產業工人中發展黨的組織,擴大革命力量,決定成立黨支部。距離陳家港不遠五港莊有一所五港莊小學,坐落在草灘邊緣,隸屬國民黨漣水縣教育局領導,因此黨組織用“學灘”二字,在五港莊小學建立響水地區第一個黨的地下組織——中共學灘黨支部。縣委指定五港莊小學校長、中共地下黨員陳濯民(陳家港五港莊人)擔任支部書記。黨員有該校教師馬啟文、程振農等。支部建立后,在白色恐怖的環境里,他們積極開展黨的地下活動,擴大活動范圍,在五港莊周圍鄉村不斷地啟發和提高群眾的階級覺悟,開展抗租抗稅斗爭。由于國民黨漣水縣當局對陳家港鹽區控制十分嚴厲,當地封建勢力較大,加之土匪活動十分猖獗,黨的支部只有在少數鹽工、農民中秘密地傳播進步思想。1929年夏,國民黨漣水縣教育局將五港莊小學校長陳濯民調至漣水北區灰墩小學任校長,學灘黨支部也隨之暫時停止活動。

火種燎原

1929年夏,學灘黨支部停止活動后,中共漣水縣委于1932年春,指派地下黨員陳書同(化名高大)到陳家港鹽區,以鹽場碼頭搬運工人為掩護,深入鹽區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接近群眾,發動廣大鹽工起來斗爭。但因陳濯民同志體質較弱,難以在碼頭上負重,不久又離開鹽區去五港莊,以五港莊小學炊事員的名義開展革命活動。1933年秋,原灰墩小學教師、地下黨員程振農在上海進行革命活動后暴露了身份,即返回蘇北,隱蔽在五港莊小學,以教學名義進行革命活動,同來的還有漣水縣某區委委員劉少章。他們與先期重返五港莊小學任校長的陳濯民一起在學校周圍農村發動群眾,開展反封建斗爭。1934年春,中共淮鹽特委遭破壞,特委書記趙心權、漣水縣委書記李紹貴、特委秘書沈肇華、地下黨員夏如海、嵇里伯等先后轉移到陳家港五港莊一帶隱蔽活動。1935年春,中共漣水縣委書記李紹貴叛變自首,因形勢惡化,不久其他同志相繼離開,使漣水縣的周集至陳家港地區黨的活動暫時停止。

1929年夏,中共東海中心縣委特派員劉澤生的愛人王東升(女),受中共灌云縣委指派,到響水口北庵小學以教師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活動,并秘密發展進步青年戴琨入黨。因她在師生中積極宣傳革命思想而暴露了身份,1929年秋,王東升被國民黨灌云縣警察局逮捕。王東升被捕后,戴琨又先后發展了戴驥、祁超、戴浩、戴波(女)、徐文虎、潘慶生和孫志文等10多人入黨。翌年春,黨員增至20余人,并建立了響水口地下黨支部。

為了更好地組織農民開展土地革命運動,中共灌云縣委要求所屬黨組織深入宣傳和發動農民,并在農民中建立革命組織,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響水口地下黨組織按照縣委的指示,結合秋收秋種,積極發展黨的組織。1930年初,經過秋收斗爭,黨的組織擴大。中共灌云縣委根據響水口周圍黨的組織發展及其活動情況,決定成立中共響水區委員會,指派孫希伯任區委書記(孫希伯病故后,區委工作由上海回來的潘厚卿負責)。委員有戴琨、祁超、王國恩、孫林泉和潘厚卿,這是響水地區第一個中共區委員會。

區委下轄4個支部。響水口支部:書記是戴琨(兼),委員祁超、孫大珂,黨員有戴驥、戴浩、戴俊、戴波(女)、孫如芳(女)、徐沁泰(女)、張樹仁(女)、徐文虎、溫木匠,教師中有潘春生、潘慶生、潘厚卿。

三口支部:1930年前由三口小學教師、地下黨員孫希伯為負責人。1930年后孫希伯調區委工作,由張繼國接任支部書記。

胡三合莊支部:支部書記是陳士如,黨員有張寶權、陳振如。1930年農歷五月,縣委部署暴動,陳士如、張寶權叛變,把縣委組織暴動的計劃出賣給國民黨反動派,勾引土匪百十人,沖進會場,抓走暴動人員20多人,因此暴動失敗,這個支部被迫解散。

大懷新莊支部:書記王國恩,委員有孫林泉、陳明文,黨員有王國體、王國忠。

1931年夏,在王明推行的比“立三路線”更“左”的錯誤路線影響下,加之國民黨反動當局對革命力量進行殘酷鎮壓,全省各地黨的組織遭受重大損失。8月,蘇南中共武進縣委遭到破壞。在反動派的大肆追捕下,常州地區地下黨員紛紛被迫轉移外地。經東海師范學校教師、地下黨員張云鶴介紹,原中共武進縣委書記顧修(1927年9月至1928年2月擔任),惲長安(即惲逸軒,1928年2月接任中共武進縣委書記),武進縣共青團書記、縣委委員繆谷稔,黨員高大成、時章生、劉寒楓(惲長安妻子)及進步人士安其生等秘密來到響水口,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在任教的響水口私立中學、響水口小學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并成立了以顧修為首的“尾巴社”,以惲長安為首的“新潮社”。這兩個組織公開名義是搞學術活動,實際上是秘密聯絡和團結進步學生。他們經常召開進步師生和家長會議,宣傳革命道理,傳播革命思想,揭露反動派的罪惡和中國社會的黑暗情形,并組織進步師生書寫、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宣傳黨的土地革命方針政策,鼓動工農起來斗爭。

1929年春,地下黨員孫存樓(灌云縣張店人)原在東海師范讀書,受中共灌云縣委委派,到灌云六區(雙港)一帶活動,并秘密發展孫如濟、孫如芳兄妹加入黨的組織。1930年2月,地下黨員孫海光在家鄉上馬臺從事革命活動,因暴露了身份,灌云縣委為保存革命力量,決定派他到海安集小學擔任校長,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并發展了該校教師張炳西入黨。他們以教學為掩護,在學生中秘密宣傳革命思想,教唱革命歌曲,油印“耕者有其田”等內容的傳單標語,利用夜晚到街上張貼。

1929年秋,孫存樓受當時雙港小學校長張又房聘請,到雙港小學任教師,利用教師身份,積極開展地下活動,在進步青年和學生中傳播革命思想,并先后發展了張明熙、張耀衢、張學田、張學震、張文真等人入黨,至冬天雙港地區黨員已達十多人。

隨著革命運動的開展,雙港地區黨的組織得到迅速發展。1931年秋,中共灌云縣委決定成立中共雙港區委員會,孫存樓任區委書記,委員有張耀衢、張亞兵、徐新武、方德貴。下轄雙港支部,張學震任書記。同年年底,孫存樓調任灌云縣委秘書兼宣傳部部長,由張學震接任區委書記。

火種燃燒

響水地區的黨組織領導響水地區人民積極開展反霸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革命的火種開始燃燒,掀起了響水地區革命的高潮。

鼓動學生鬧學潮。1930年5月4日,國民黨灌云縣黨部常委丁國清發起在響水口召開學生體育運動大會。參加的學校有:響水口私立職業中學、響水口小學、雙港小學、杜大圩小學和海安集小學等十多所中小學。運動會規模較大,很多老百姓前來觀看,杜大圩惡霸地主想借開運動會出風頭,想讓杜大圩小學力奪錦標,弄虛作假,讓看家的年輕門勇冒充學生參加運動會,最終杜大圩小學獲總分第一名,引起了各校師生的不滿,并發生了爭吵。國民黨灌云縣黨部卻袒護大地主姓杜的,壓制其他學校師生的憤懣情緒。共產黨員孫海光、孫存樓、孫大柯等認為這是發動學生鬧學潮、揭露國民黨丑惡的極好機會,就鼓動其他各校師生罷課,并到街上游行示威。同時,找國民黨灌云縣黨部常委丁國清算賬。丁國清聞風而逃,憤怒的學生砸壞了丁家的窗戶。國民黨灌云縣黨部懷疑此事件由共產黨秘密策劃,派人前來偵查。最后開除了地下黨員、教師吳強和吳繼坤,逮捕了一些進步教師。這次學潮歷經10多天,在當地造成很大影響。

校慶高唱抗日歌。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把東北數十萬平方千米的錦繡河山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號召人民群眾起來,反抗日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各地人民紛紛起來,一場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興起。

1931年冬,響水地下黨根據中共灌云縣委的指示精神,組織學生、農民、工人、士兵開展反日活動。利用響水口私立中學一周年校慶大會之際,發動學生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校慶大會由常州來的地下黨員高大成主持,安其生講話,接任校長吳承翰出席大會。他們帶領全校師生高呼抗日口號,并高唱自編的《抗日歌》,用的是蘇武牧羊調。

凄風苦雨國難日,東省碧雪如殷。

黃浦尸骨未寒,免吞聲,祝歡顏,母校慶周年。

荊棘尤在日,虎狼正當前。

救國與護校,責任均在吾肩。

求知力行,更要認清自己的重擔。

向前進,莫回還,勝利在明天。

今朝同舉杯,今朝齊動員,

高歌一歲歌,猛加祖逖鞭!

方不負,此一番,轟轟烈烈大紀念。

會后,高大成等地下黨員在墻上貼出了“堅決擁護蘇維埃政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大幅標語,并組織師生上街示威,搗毀部分銷售日貨的商店。他們的行動得到了響水口周圍小城鎮市民和廣大農民的支持。

在這次校慶活動中,地下黨員暴露了身份,引起了灌云縣反動當局的注意,不久私立中學教師高大成、繆谷稔等人被灌云縣警察局逮捕,戴琨、祁超又相繼投敵叛變,其他黨員秘密轉移到外地。黨在響水口的活動由此暫時中斷。

抵制日貨,建立反日會。1931年底,中共響水區委組織工人、農民、學生300多人,在響水口召開要求國民黨政府出兵抗日并以實際行動抵制日貨的大會,地下黨員孫大珂為大會主席。會上作出決定,將查封的日貨拍賣款3000多元抗幣全部用于救濟失業工人和難民。在響水口私立中學和響水公立第五小學任教的地下黨員惲逸祥、安其生、高大成等人組織師生開展抵制日貨運動。私立中學校長汪南雅反對學生運動,叫人拆掉師生們的演講臺。憤怒的師生掀掉汪南雅居室的房瓦,還燒掉商店待售日產棉布等貨物。汪南雅惱羞成怒,勾結國民黨灌云縣警察局將安其生等人逮捕。

1933年,雙港區委委員、雙港小學校長張亞冰邀約灌河北田樓小學教師胡錦章和雙港街上進步青年殷樹楠等28人,組成雙港地區進步團體“反日會”。張亞冰擔任“反日會”主任,張西湖為副主任。組建后,他們積極開展抗日和抵制日貨運動。4月,張亞冰、張西湖帶領“反日會”成員對灌河中的船只進行搜查,沒收數百袋日本白糖和若干日產棉布,引起了國民黨灌云縣黨部的注意,被視為“暴動”。并下令通緝區委書記孫存樓、張亞冰等人。翌日,雙港區委決定反擊,組織革命師生、商販和民兵共七八百人到雙港街上游行示威,沿途許多農民群眾自愿紛紛加入游行隊伍,有的肩扛土炮獵槍,有的手持鋼叉木棒,游行隊伍到達雙港街時,已擴大到2000余人。憤怒的群眾一路上高呼口號,并張貼“反敲詐勒索”“打倒反動當局”等標語,有力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囂張氣焰。

火種扎根在人民心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響水地區處在漣水、灌云、阜寧三縣交界處,社會各階層情況復雜,響水口、陳家港和主要集鎮有敵人駐守,國民黨反動勢力強大。客觀形勢不利于地下黨的活動。主觀上受黨內的“左”和右的錯誤路線影響,“左傾”冒險,使革命力量遭受不必要損失;右傾保守,不深入發動群眾喪失良機。同時響水地區封建惡霸勢力較強,土匪橫行,環境險惡,條件艱苦,加之當地群眾長期受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革命覺悟不高,使得有的地方雖然有黨的活動,但黨的組織無法建立。黨的組織內部少數黨員思想動機不純,革命堅定性不高,在生死關頭經不住殘酷斗爭的考驗,出賣了組織、出賣了同志,充當敵人的鷹犬,成為扼殺人民革命的千古罪人。

響水境內,自1928年秋第一個黨支部的建立至1935年春,黨的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領導響水人民革命斗爭達6年之久,黨組織經歷了艱險、復雜的生死斗爭,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黨組織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既有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興旺時期,也有艱苦奮戰、慘遭破壞的難忘歲月;既涌現了一大批叱咤風云、氣貫長虹、死而后已的英雄戰士,也出現搖尾乞憐、貪生怕死、叛變革命的叛徒;既譜寫了可歌可泣、有口皆碑的動人詩篇,也留下了刻骨銘心、世代難忘的沉痛教訓。盡管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和鎮壓下暫時停止了活動,但革命的火種已深深地扎根在廣大人民心中。共產黨提出的“救國家獨立,廣大人民翻身解放”的主張和頒發的土地政綱等向人民展示出一個未來的美好前景。黨員干部并不因為黨組織遭受破壞就停止了活動,相反,在長期艱苦的斗爭中,鍛煉了廣大人民群眾,提高了他們的階級覺悟,使他們認清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激發了他們的階級仇恨。廣大人民群眾堅信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才能翻身得解放。黨的組織雖被破壞了,但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整個響水大地正潛蓄著巨大的革命力量,為其后奪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史料來源:《響水黨史大事記》《響水革命斗爭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安陆市| 江阴市| 顺平县| 云阳县| 福清市| 龙州县| 楚雄市| 东乡族自治县| 夹江县| 宁南县| 乌兰浩特市| 桐梓县| 枣阳市| 滦平县| 个旧市| 长治市| 尼木县| 获嘉县| 淮北市| 绥宁县| 通榆县| 紫金县| 商洛市| 进贤县| 黄冈市| 阿荣旗| 施甸县| 乌审旗| 海城市| 临漳县| 宁国市| 阿勒泰市| 兴海县| 七台河市| 宁强县| 垫江县| 化德县| 太保市| 龙南县|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