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盲道鋪到盲人家
- 我們的扶貧故事
- 中共焦作市馬村區委宣傳部 焦作市馬村區扶貧開發辦公室
- 1673字
- 2022-05-07 15:57:36
馬村區武王街道北孔莊村有一戶低保特困家庭,每當馬村區住建局駐村第一書記姬莉講起他們家情況的時候,眼睛里總是晶瑩一片。
這戶人家的戶主叫楊小雨,現年58歲,雙目失明,未曾婚育,和他相依為命的是他的老母親張達英。老太太82歲,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整日臥床,大小便失禁,床褥上經常淋漓一片,需要人隨時照顧。
之前,是母親張達英一直照應著楊小雨;現如今,是楊小雨照顧臥床不起的年邁老娘。娘兒倆除去流轉土地的一點收入,再就是政府給辦的分散供養五保戶供養金,完全靠國家救濟才能勉強度日,生活甚是悲涼。
剛來到貧困戶楊小雨家時,姬莉看到的是這樣一幕場景:正屋三間、東屋兩間土坯房,白灰完全脫落,墻壁黃土斑駁;窗戶是老舊木格式,窗欞殘缺不全,一塊塑料布遮住大大小小的窟窿;院子里地面沒有硬化,坑坑洼洼,雜草叢生;一遇下雨天,褐黃色的污漬水洼泥濘一片,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夯土院墻好像手一推就會倒掉似的。屋內光線暗淡,氣味刺鼻難聞,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到處亂糟糟的;一個小隔間,張達英就在里面的窄木頭床上躺著,臉龐瘦得嚇人,雙眼黯淡無光。楊小雨小心地在屋子里探尋腳步,兩手前伸,時刻提防怕撞到什么,灰白的眼眶里一片混濁。
這是一家不知道怎么去講衛生、也沒有能力去講衛生的極端貧困戶。
怎么幫扶這樣的家庭?姬莉首先意識到,改善居住環境是楊小雨家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姬莉立刻向區住建局領導匯報,召集村兩委干部,針對楊家實際情況,一起想辦法,拿解決方案。
首先是要鋪設一條盲道,為雙目失明的楊小雨提供一片安全的活動空間。
幫扶單位自籌資金購買的透水磚、盲道磚、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一車車拉來了。村兩委干部安排施工人員進行院內地面硬化。姬莉考慮到楊小雨日常生活需求,特意叮囑施工人員在通往廁所和大門口方向加鋪盲道,以方便楊小雨行走。
盲人的生活空間有著獨特的地方,比如室內物品擺放不能改變、必經的通道上不能有雜物、常用的生活用品要擱在隨手可及的地方等。楊小雨耳朵有點聾,必須大聲說才能聽得到。每回交流,姬莉都要對著他的耳朵扯嗓子。定期為楊小雨家打掃衛生時,對于屋內的擺設,姬莉都要事先用手機拍個照片,衛生清理完后,再對著照片把東西擺回原來的位置。
夏天的窗紗,冬天的棉簾,雨天的房頂,雪后的清掃,換季的衣服等,事無巨細做好安排。姬莉還與小商販約定好每隔幾天將生活必需品送上門……姬莉為每一件事情都操著心,盡最大努力解決困難,憑著職責和善良,點點滴滴地幫著這個家庭遮擋風雨、送來溫情。
夏天,是最讓姬莉揪心的季節。每次風雨過后,姬莉都要到楊小雨家轉一圈,看看有無東西破損。一次暴雨后,姬莉發現楊小雨家大門的兩側墻體出現裂縫,有點傾斜,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特別是大門上的門梁,幾乎要從上面掉下來。姬莉馬上聯系村干部查驗情況,大家一致認為,這樣太危險了,再不修可能會要人命的。他們告誡楊小雨先待在家里,不要出門。
為了保障楊小雨的出行安全,在征得楊小雨同意后,姬莉結合村干部迅速找來人,先合力將門口兩側墻體推翻,排除險情。接著安排專業施工人員進行了全面整修,上了新梁,重建了大門。
交流中,姬莉發現楊小雨經常到屋后晾曬衣服被褥。這是一條不超過一米的小土路,雜草蔓延、坑洼不平。雖然沒有幾步路,但這一去一回之間,路上磕磕絆絆的危險說不定會讓楊小雨遇到意外。姬莉趕緊與區殘聯聯系,請對方安排工作人員來現場查勘,并申請實施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姬莉又與村兩委干部、附近群眾一起清理門前土路上的雜草,平整地面,協調水車運送施工用水等,配合施工人員,為楊小雨家硬化了門前土路近百平方米。
這下,楊小雨的基本生活空間可以安全地“暢通無阻”了。
給楊小雨家里幫了多少忙,姬莉已記不清楚。床墊、坐便器、四腳拐杖等,都是姬莉四處“化緣”來的。“貧困戶的事無小事”“不讓一個貧困戶在脫貧路上‘掉隊’”,這些信念,一直深深地印在姬莉的腦海中。“帶著感情去扶貧,才能讓扶貧更有溫度”,這是姬莉寫在扶貧日記上的話。
楊小雨曾經給姬莉講:“姬書記,現在的政策真好。要不是你,要不是國家這樣幫著俺,俺娘倆兒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