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民辦學校的法律性質與地位

作為民辦學校,其法律性質與地位如何,不僅是研究民辦學校退出問題的前提,也是從法律視角對民辦學校進行分析的邏輯起點。對民辦學校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學界幾無爭議,但民辦學校法人的法律性質究竟如何,不同國家有關私立學校的性質和地位如何,我國現行民辦學校法人分類制度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尚需要進一步厘清??紤]到民辦學校類型的多樣化以及性質規定的復雜性,為研究方便,筆者將研究對象的重點放在了具備學歷教育資格的民辦高校。

一、英美法系國家關于私立學校法律性質與地位的規定

(一)英國

英國學校教育的情況比較復雜,最早的私立學校是由教會創辦,管理權主要由羅馬教廷屬下的英國天主教教會掌握,國家不做干涉。到目前則形成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并存的“雙軌制”。英國的私立學校主要由從事基礎教育的私立學校和私立大學組成。其中,從事基礎教育的私立學校是英國“公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英國相關教育立法的規定,英國的“公學”不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英國政府一般將它們視為慈善機構的性質加以對待。[18]與從事基礎教育的“公學”相比,由于英國高校構成情況較為復雜,關于高校的法律性質也難以界分?!坝髮W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這是一個讓人困擾的問題?!盵19]總體來說,英國大學可分為兩種類型:1992年前成立的大學和1992年后成立的大學。其中,1992年前成立的大學大都依據經由樞密院(Privy Council)頒發的皇家許可狀而成立,這些大學的法律地位被稱為特許法人;一少部分根據英國議會的相關法律成立,被稱為法定法人;再有一小部分是以(非營利性)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的形式注冊,是公司法人。而大部分1992年后成立的大學,則是根據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的《繼續和高等教育法》而設立,具有“高等教育法人”(Higher Education Corporation)的地位,其與地方政府的行政控制和財務控制相脫離,是與1992年前成立的大學一樣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大學。[20]

(二)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私立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私立教育在美國整個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美國約有20%的學生就讀于私立學校,其中有70%的學生就讀于天主教學校,另有約15%的學生就讀于非教育系統之私立學校。

在美國,劃分公立、私立學校的標準主要在于設立主體和資助主體的不同。根據1987年美國教育部統計中心在《教育狀況——統計報告》中規定的定義,私立學校為:(1)由州、州的下屬部門或聯邦政府之外的個人或團體控制;(2)通常主要由政府公共資金以外的資金維持;(3)其教學計劃的實施、學校的運行取決于政府選擇或任命的官員之外的人。與作為公法人地位的公立學校不同,美國的私立學校特別是私立高等學校具有私法人的法律地位,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和自治空間。具體表現在:美國的私立高校不受有關控制公共權力行使的聯邦憲法條款的約束,也不受美國有關規范公共機構(包含公共學校)的法律約束(通常這些規范由政府或由州議會制定)。除非它接受了特定用途的聯邦撥款,或者接受了州政府的支持并由此被判定為一種政府行為。此外,美國的私立學校主要由普通法加以規范。作為私法人,美國的私立學校主要受到基于合同或契約的規范和保護,私立大學在招生、人事政策、課程教學等方面均不受政府的控制和直接干預。[21]

美國私立教育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將私立學校劃分為營利與非營利學校分別進行管理,并且賦予非營利學校以類似財團法人的地位,賦予營利學校以公司法人的地位。按照美國法律的規定,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機構(包括學校)的劃分標準主要是“禁止分配限制”(non distribution constraint)原則,即“不把扣除成本之后凈收入分給機構成員的是非營利機構,不受這一限制的是營利機構,許多法律文件都把這一限制作為‘非營利機構’定義的內容”[22]。美國高等法院曾在一個判決中指出:“按照通常的理解,非營利性實體與營利法人的區別在于,非營利實體不能向任何控制它的自然人,包括成員、管理人員、董事或托管人員分配凈收益。”[23]此外,目的性標準在認定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法人,特別是某些帶有混合性質的團體時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團體除遵守“禁止利潤分配限制”的標準外,其存在目的又包含一定的營利性,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在美國,若一個法人存續的目的是實現公共目的,則該法人為公益法人。[24]而所謂“公共目的”,主要遵循的是Macnaughten勛爵在1891年提出的四個類型,即救濟窮人、倡導教育、倡導宗教和服務于社區,其中服務于社區是不歸屬于前三類的其他公共目的。

非營利性學??梢韵硎芏囗棛嗬钪匾募性诙愂諟p免方面,同時,它也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其一,不得發行股票。其二,要遵守非關聯商業活動(unrelated trade or business)限制規則。所謂非關聯商業活動限制規則,是指非營利性法人開展的與其免稅目的沒有實質性關聯的貿易或者商業需要被征收非關聯商業所得稅,不能免稅。[25]其三,遵守“禁止分配限制”原則。即非營利性學校在解散時,可以按章程規定處理收入盈余,或用于公益性事業用途,而不能將其分配給機構成員。

相對于非營利性學校,美國的營利學校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營利中小學、營利大學和學院。由于營利學校不受“禁止分配限制”原則的約束,營利性學校特別是營利高等學校在融資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股票上市成為營利高校的一大特色。正因為如此,營利大學在申報時一般按公司法人對待,并遵守《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二、大陸法系國家私立學校法律性質與地位的規定

(一)德國

德國的私立學校長期扮演著補充國家公辦教育不足的角色,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私立學校在德國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誠如學者所云,“私立學校被期待的角色是替自由、民主及多元化社會中的學校制度創造一個多樣性及允許自由選擇的基礎,及由之提供國家所設一般學校所不包括的特殊形態之教導與教育或提供各種類型及形態的學校,來豐富國家的學校體系”[26]。

在德國,沒有私立學校的稱謂,卻有公立學校與非公立學校(可以理解為私立學校)的劃分。所謂公立學校是由各級地方政府或州舉辦的學校。而非公立學校則是對公立學校之外的所有教育機構的統稱。依據《勃蘭登州學校法》之規定,非公立學校即指那些由司法意義上的自然人或法人以及享有公法團體法人(社團法人)權利的教會、宗教團體和世俗團體所舉辦的旨在實現特定教育和教養目標的機構。[27]《黑森州學校法》也明確規定,非公立學校可以由自然人、私法或公法法人,但不可以由州、鄉鎮或鄉鎮聯合體來舉辦。

德國私立學校的特點之一就是由舉辦主體的性質而非資金來源的性質決定私立學校不同的法律性質和地位。當其直接由自然人舉辦時,是當然的獨立的私法法人;當其由公法團體法人舉辦時,可以是獨立法人的組成部分或成員;當其由私法法人舉辦時,既可以作為獨立的私法法人,也可以是獨立法人的組成部分或成員。作為私法人,它享有獨立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通常可以選擇注冊社團、私法財團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的法人形式。[28]

德國的私立學校一般可以區分為代替性學校和補充性學校。此外,教會學校在德國私立學校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的德國私立學校幾乎都是教會學校。代替性學校是具有代替公立學校之功能與作用的私立學校,如小學、中學及體育學院等;補充性學校則系彌補公立學校之不足,提供公立學校所沒有的學校形態、功能和作用,以滿足人們教育多樣性需求的學校,如語言、音樂、體操或戲劇學校等。[29]代替性學校的設立須經國家許可(前提是必須與國家所設立之公立學校相當),并有權獲得國家之輔助;補充性學校僅須向國家登記注冊,無須經過許可,且無權獲得國家之輔助。[30]在某種意義上,德國的代替性學校類似于非營利性法人,補充性學校類似于營利性法人。

(二)日本

日本的私立教育非常發達,其私立學校最獨特之處在于私立學校必須由一個獨立的法人機構即學校法人來設立。學校法人是指“以設立私立學校為目的的法人”。日本《學校教育法》規定,國立學校是由國家設立之學校,公立學校是由地方公共團體設立之學校,而由學校法人設立的學校稱為私立學校。在日本,學校雖然是一個組織體,但在法律上并不被承認具有法律上之人格,學校本身并非權利義務之主體。相反,其設置者(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及學校法人)才是權利義務的主體。那么學校法人究竟為何種法人?根據《日本民法典》的規定,公益法人和營利法人是其基本的法人分類。[31]對于學校法人,特別是設置私立高校的學校法人的法律性質,日本通說認為其須是公益法人,即學校法人須是具有公共性質的非營利法人。[32]

通過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私立學校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在立法層面抑或實踐層面,兩種法系的國家都存在著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分,只不過私立學校包含的具體范圍和稱謂不同而已。二是在設立主體(舉辦者)和初始財產來源上,大多數國家的私立學校由政府機構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設立,在出資或經費的來源上主要依靠學生學費、捐助或個人(包括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出資,政府的財政性投入并不占主導地位。三是從法人性質和分類角度講,兩種法律體系的國家大都承認私立學校具有獨立的私法人地位。大陸法系國家的私立學校一般被賦予財團法人地位,英美法系國家私立學校的情況則更為復雜,雖沒有社團與財團之分,但從制度規定可以看出,其私立學校要么具有慈善機構性質,要么具有類似“財團法人”的地位??傮w上,“英美法系國家,通過信托方式舉辦的學?;径紝儆诖壬菩磐小盵33]。四是從私立學校的類別和地位上講,盡管美國等少數國家承認營利性私立學校的存在,但非營利性或公益性私立學校仍為當今私立學校的主流。五是從私立學校與政府的關系以及法律規制的角度看,學校究竟是受公法、私法還是契約法的規制和約束,要受到學校所在國家法律傳統以及各國教育發展歷史傳統的影響。私立學校雖受到一定的法律規制和政府干預,但與公立學校相比,其具有更大的自主權和自治空間。

三、我國民辦學校法人性質與地位

(一)相關法律規定

民辦學校的法人性質和地位應當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即民辦學校是否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如其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又屬于何種類型的法人。以《民辦教育促進法》為核心,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對該問題作了一定程度的規定。

首先,民辦學校是否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關于這一點,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民辦教育促進法》從不同的側面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作出了規定。[34]

其次,民辦學校究竟屬于哪一類型的法人,其基本性質如何?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被劃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四種類型。由于民辦學校舉辦主體、財產來源和辦學性質的復雜性,《民法通則》無法涵攝民辦學校這一類新型組織(下文有詳細分析),因而遭到了各方質疑,并引起了理論和實踐上的諸多困惑。為解決這一問題,1998年國務院頒布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該法首次提出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概念,指出“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據此,民辦學校被賦予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法人地位。

(二)學界觀點及評介

民辦學校特別是民辦高校究竟有什么樣的法律性質和地位,學界可謂見仁見智。主要形成了以下觀點。

一是公務法人地位說。[35]該種學說認為,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同的自治權,二者均為非營利性組織,私立學校與其利用者之間的關系,理論上屬于特別權力關系。因而,從現代法治的觀點看,私立學校是一種特殊的公務法人,具有行政主體之代表組織的性質。

二是社團法人說。[36]該種學說認為,私立學校采用社團法人形態在我國不僅有廣泛的實踐經驗,也有相應的法律規定。特別是社團法人能夠適應各類學校的不同需求,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我國信托法律制度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采用社團法人的形態是一個可以被廣泛選擇的方案。

三是財團法人說。[37]該種學說認為,私立學校法律制度的建立一定要體現出兩個特點,即私立學?!八健钡男再|以及“以自愿求公益”的特點。將私立學校定位為財團法人能夠確保私立學校的公益性,又能滿足私立學校自主性的客觀要求。我國私立學校納入民法法人制度和財團法人制度具有可行性,建立私立學校財團法人制度有利于明晰我國私立學校的產權關系。

四是準營利性或準公益性法人說。[38]該學說認為目前“準營利性”(或“準公益性”)是我國民辦教育的最大特殊性與典型特征。民辦教育捐資辦學和投資辦學不分,民辦學校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模糊不清導致了我國民辦學校領域持續多年的爭論。在實踐中,一方面大量民辦學校按照民間非營利組織形式登記,依據非營利組織資格享受稅收、土地等政策優惠。另一方面,實際運作中又不嚴格遵守非營利組織的國際通則,從事各種營利性的行為。因而,應從我國民辦學校當前特點和實際出發,將我國民辦學校定位為“準營利性民辦學?!薄?

五是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說。[39]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是除政府部門企業以外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一切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組織,又稱為非營利組織。對非營利組織概念的界定有多種范式。[40]從“結構功能”的定義范式看,民辦學校具備第三部門的基本特征,即正規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因而屬于第三部門?,F有的公私兩分法難以確定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屬性,繼而使得相關部門難以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法規,這種兩分法更難以適應高等教育機構的多樣化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優化。因而,應該超越公私兩分法的局限,將私立學校特別是私立高校納入非營利性組織的范疇。

筆者認為,上述對民辦學校法律性質和地位的界定,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就“公務法人”的學說而言,其僅考慮了民辦學校公法上的性質,對其在私法語境下的法律性質和地位未作考察。在我國,公立學校(官辦學校)一般被賦予事業單位法人(實質上是公務法人)的地位,然而民辦學校不同于公立學校,其投資主體、經費來源具有多樣性。相應地,我們的法律和政策要根據這些特點作出不同的制度規定,如在稅法、財政法、擔保法等方面的不同規定,從而實現“官辦學校”和“民辦學?!睂嵸|上的平等待遇。單純以公務法人來定位我國的民辦學校,不利于民辦學校的發展。通過對國外私立學校的研究,我們也發現,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的國家均在私法領域很少將私立學校納入到公務法人的范疇。

第二,就“社團法人”的學說而言,由于其未能有效區分我國民辦學校的各種類型,也有以偏概全之嫌。

第三,就“財團法人”的學說而言,其充分借鑒了西方法律對私立學校的法律規定,從有利于構筑學校獨立法人財產權的角度考慮民辦學校的法人地位,是一種創新性的思維。但是該學說未能充分認識到我國民辦學校以投資辦學為主而非捐資辦學為主的特征,也未能認識到慈善捐贈在中西法律文化和制度上的差異,將其立論完全建基于捐資助學的基礎上,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法注定與中國民辦學校的發展實際“水土不服”。

第四,就“準營利性民辦學?!倍?,該學說充分認識到了我國當前民辦教育存在的捐資辦學和投資辦學不分,民辦學校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模糊不清導致的各種問題,但據此將民辦學校定位為“準營利性民辦學?!鄙胁怀浞?、徹底。首先,準營利性民辦學校不是國際上通用的對私立學校的法律性質定位,判斷“準營利性”的標準仍然是一種偏重主觀性的標準,“準”字本身就是一個語義模糊和帶有不確定性的文字。其次,該學說僅是整體上對民辦學校的一種判斷,實際上仍然無法對現有的民辦學校作出清楚的細分,而這必然導致很多困擾民辦學校的問題,如合理回報問題、剩余財產分配問題以及學校治理結構問題等一直懸而未決。

第五,“非營利性組織”或第三部門的學說。首先,這種觀點從根本上排除了實踐中大量存在的營利性的教育經營機構、教育集團或教育公司等民辦學校形式,將民辦學校一律納入“非營利組織”范圍中,難以實現民辦學校真正的平等和公平。因為非營利組織和營利性組織在稅收、財政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是有較大差異的。其次,“非營利組織”采用的是一種剩余法、否定式的定義方法,該定義只能表明民辦學校“不是什么”,難以確定民辦學?!笆鞘裁础保瑯O易導致語義上的模糊和指稱上的不確定性。在這樣一個“籮筐式”的概念體系下,民辦學校難免又會陷入像“民辦非企業單位”這樣一個思維怪圈中去。

(三)本人管見

民辦學校的法律性質和定位是民辦學校法律制度的基礎,作為一種法人形式,其法律性質和地位的確定,不僅要在未來民辦學校專有法律中尋找答案,而且從根本上必須依賴和服從于中國整個民法體系特別是法人分類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在未來民法典的制定中,對我國的法人分類制度作出科學合理的架構。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法人分類沒有公法人與私法人的劃分,也未采用大陸法系國家傳統的財團法人和社團法人的分類方法,卻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與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其中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又稱為非企業法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組織運行方式的改變以及大量新型社會組織形態的出現,《民法通則》所規定的法人分類制度已顯現出嚴重的滯后性和不適應性。圍繞未來民法典法人分類制度的設計構想應運而生。[41]在這里,我們無意探討中國未來民法典有關法人分類的制度架構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學說爭鳴,但圍繞法人分類,各家學說基本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承認或者繼承大陸法系國家有關公法人、私法人以及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基本分類。

其次,在以公、私法人二元論為基礎,以社團、財團兩分法為主體的前提下,民辦學校法人應堅持實踐標準和邏輯標準相結合,并由此確定不同民辦學校的法人性質和地位。所謂實踐標準,就是要以中國民辦學校的實際狀況為基礎,合理借鑒國外有關私立學校的法人性質和分類。具體地講,該標準要求我們,一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民法體系從本質上屬于大陸法系的成文法,雖沒有公私法人、社團財團法人的劃分,但對社團財團法人的理解和認識早已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心理優勢;二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民辦學校投資辦學的本質特征。與西方等國家私立學校主要以捐資辦學不同,我國民辦學校的本質特征是以投資辦學為主。這也是現階段民辦教育遇到的各種困境根本緣由所在。因此,認識和把握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特殊性,是目前急需回答的問題。所謂邏輯標準,就是要求各級、各個層次的民辦學校法人分類符合人類思維邏輯的規則,做到類別清晰、層次分明。同時在邏輯上要做到周延,既不出現對象的“真空”,也不會出現不同概念之間的重合。這兩個標準中,實踐標準是根本,邏輯標準是形式要求。

具體地講,筆者認為,我國民辦學校的法律性質和地位應作出如下規定:

第一,將民辦學校定位為私法人。根據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民辦學校是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這是我國民辦學校隸屬私法人的根本性法律規定,也是民辦學校區別于“官辦學校”(公立學校)的根本標志。對于那些“徒具民辦學校之名,實為公立學?!钡乃^“民辦學?!保ǖ湫偷娜鐕衅笫聵I單位出資舉辦的民辦學校)要堅決從民辦學校中剔除出去,并將其納入到“事業單位法人”或公法人的序列。一些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在特定情況下具有一些權力,如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第25條第一款的規定,“民辦學校對招收的學生,根據其類別、修業年限、學業成績,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發給學歷證書、結業證書或者培訓合格證書”,以及對學生獎勵和紀律處分等。有學者據此認為,應該承認民辦學校的行政主體地位,進而確認其公法人的地位。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值得商榷。因為,一方面,從各國法律對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劃分來看,公務法人的概念主要是圍繞出資主體或經費來源劃分的,對政府舉辦或主要依賴政府投資舉辦的學校一般規定為公務法人地位。我國的公立學校在法律上被定位為事業單位法人,其實質也是一種公法人。倘若把民辦學校也定位為公法人,則難以將民辦學校和公立學校真正區分開來。況且任何劃分都是邏輯上的,在實踐中總會有一個分類的邊緣地帶,存在一定的交叉,但這并不能否定劃分在總體上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公法人與私法人區分的實益之一在于政府對二者的管控關系不同。特別是在我國,傳統上缺乏市民社會的理念,公權力肆意擴張并日益侵入私權利領域,所以,在民法典中規定公法法人與私法法人的劃分,更多體現了一種現代社會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劃分理念,是一種國家理念上的進步。私立學校相較公立學校具有更大的自主權和自治空間,政府一般僅對其享有一定范圍內的監督權和干預權。倘若將民辦學校定位為公法人,將為政府對本來就被視作下屬機構的“民辦學校”進行過度干預提供法律上的口實,不利于發揮民辦學校辦學特點靈活、自主性強的優勢。此外,如同國家機構隸屬于公法人,但在民事活動中仍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體一樣,民辦學校在特定情況下享有的學位授予權、紀律處分權等特殊權力,僅是教育管理權的權能表現,是在特定情況下的法律法規授權性行為,并不必然導致民辦學校的公法人地位。

第二,將投資助學的法人定位為社團法人。社團法人主要是以人的集合為成立基礎的,具有較為廣泛的實踐經驗,能夠滿足包括民辦大中小學或民辦職業技術學校等各類學校的不同需求,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社團法人比較符合我國現有的民辦學校出資現狀,因為我國缺乏慈善捐贈的傳統,特別是在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投資辦學將成為我國民辦教育的一種長期運行方式。采用社團法人,也有利于民辦學校建立明確的法人財產權制度、民辦學校法人治理制度等。如在社團法人治理機構中,投資人、舉辦者、教師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均可以參與到學校法人的治理中去,改變長期以來國內很多民辦學校存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第三,在承認民辦學校社團法人的前提下,可以根據民辦學校設立目的的不同,將民辦學校進一步分為營利性民辦學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并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對營利性民辦學校要按照《企業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制度進行規制,民辦學校享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舉辦者或投資人享有類似股東的利潤分配請求權、剩余財產索取權等自益權,以及選舉管理者參與學校治理等共益權。同時,民辦學校要按照公司法人一樣的標準履行依法納稅、強化信息披露、承擔社會責任等義務。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要賦予其公益性法人或非營利性法人的權利和義務,比如在稅收、土地使用、財政支持等方面的優惠權。同時,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也要遵守“禁止利潤分配”、禁止個人圖利、合理性薪酬、禁止非關聯性商業活動以及強制信息披露等規則約束。

第四,將捐資助學的或者雖然出資辦學但在章程中明確規定或以其他方式表明不要求“合理回報”的個人或組織定位為財團法人。因為財團法人實現制度目的的前提是捐助行為。而捐助行為的法律效果是,捐助人將財產的所有權轉讓給財團法人,之后其本人與捐助財產完全分離,捐助人對設立后的財團法人不享有任何權利,包括成員權,他只能通過捐助章程來使財團法人成為達致其捐助目的的工具。財團法人要嚴格按照章程的規定使用捐助財產,即使在財團法人解散時,也不得將捐助財產在成員間分配,而要繼續用于社會公益事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加、慈善捐贈觀念的建立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相信會有更多熱心教育的有識之士投身教育事業。因而,將捐資助學的或者雖然出資辦學但在章程中明確規定或以其他方式表明不要求“合理回報”的個人或組織定位為財團法人也是一種理想的制度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和平县| 阳曲县| 六盘水市| 襄汾县| 禄劝| 宁德市| 聂拉木县| 布拖县| 鸡泽县| 丰宁| 洪湖市| 利川市| 孟村| 内江市| 咸宁市| 平原县| 中牟县| 达州市| 武胜县| 科技| 安化县| 高台县| 阿克陶县| 临沭县| 长顺县| 靖安县| 霍林郭勒市| 岳西县| 淮滨县| 旬邑县| 尼勒克县| 石河子市| 桂阳县| 石林| 永修县| 曲阳县| 嵊泗县| 临泽县| 奎屯市|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