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中國童子軍

  • 兒童抗戰
  • 王艷 陳爭艷
  • 7313字
  • 2022-05-09 10:27:25

中國童子軍的源頭

清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閉關鎖國、自滿自欺的歲月一去不復返,西方教育思想在中國傳播的步伐大大加快。由于清朝的科舉教育制度在末期已經腐化到了極點,引起國內受西方思潮影響的先進知識分子的不滿,他們積極向國外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童子軍教育思想正是在這種西學東漸的情況下迅速傳入中國。清末中國教育界掀起一股變革教育制度的思潮,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各種教育變革思想紛紛出現,其中傳播范圍最廣的當屬軍國民教育思想。軍國民教育思想講究尚武,反對中國古代盛行的“重文輕武”的舊教育思想。軍國民教育思想的擁護者認為清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造成中國在列強的侵略戰爭中接連失利的重要原因,要想加強國防就要放棄陳舊的“重文輕武”思想。軍國民教育思想與童子軍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并成為中國童子軍發展的思想源頭。

20世紀,童子軍作為一種學育結合的兒童團體在世界范圍內流行開來。創始人是英國人貝登堡。貝登堡希望通過建立童子軍組織,讓兒童在大自然里進行軍事訓練和游戲,以此提高少年兒童的身體素質和抗壓能力。童子軍教育有利于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性格、樹立服務社會的遠大理想、成為遵紀守法的愛國公民。

武昌文華學院的嚴家麟教員借鑒國外的童子軍教育形式,集結自愿兒童成立中國第一隊童子軍,稱為“文華童子軍”,此為中國童子軍教育的早期實踐開端,從思想走向了實踐。其他民間童子軍組織也逐漸籌備成立,其中比較有影響的童子軍團體有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和上?!爸腥A童子軍總會”等。

中國童子軍的發展

中國早期童子軍教育幾乎是照抄英美童子軍的套路,但由于中國社會的發達程度落后于西方國家數百年,以及在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各方面的國情與西方國家差異較大,因此從英美國家照搬過來的童子軍教育在中國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困難。首先,參與兒童人數較少,教員基本是外國人,課程大多采用英文教學,主要在租界活動,影響有限。其次,早期童子軍的創辦者大多是教會學校等國外流傳進來的基督教組織,此時的童子軍處于自由發展的階段,政府沒有對童子軍教育進行直接干涉,只要求活動的童子軍到相關部門進行登記即可。發展童子軍教育面臨的資金和教師資源兩大問題都是創辦者和支持人士自行解決的。由于此時童子軍教育在中國存在的時間尚短,合格的童子軍教師資源比較缺乏,童子軍的創始人們只好采取開設童子軍教官培訓班等措施來培養童子軍教師,但卻只是杯水車薪。童子軍活動所需的資金主要依靠童子軍組織者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向社會上流人士和富商巨賈募捐??偟膩碚f,中國早期的童子軍教育完全處于民辦的狀態,沒有出現過多的政府干涉。

多種原因導致中國童子軍早期發展緩慢,后來一些思想先進的中國教育家悟出了中國童子軍教育必須走中國化道路的道理,將西方童子軍教育思想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推動了中國童子軍教育的大發展。

中國童子軍的統一化與異化

前兩個時期童子軍雖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育界人士及政府的關注,但因為當時軍閥混戰,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軍閥集團各自為政、互不買賬。這導致中國童子軍教育注重形式,極不統一。隨著國民大革命的勢如破竹,國民黨成立政府上臺執政的局勢已形成,童子軍教育在全國也開始走上統一化的道路,最后發展到幾乎完全由國民黨控制的地步,從中央到地方,逐級分權,其組織、訓練活動及課程等方面都打上了國民黨的印記。

童子軍的異化階段事實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童子軍漸漸為國民黨當局所控制,異化為國民黨統治的工具;后期,即在抗戰時期,童子軍的活動主要側重于參與抗日戰爭。一直到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前,基本上其組織管理制度沒有什么變化。

國民黨對中國童子軍加大控制力度導致中國童子軍的異化。國民黨對童子軍的逐步控制,也就是童子軍的異化過程,是通過從中央到地方逐層攫取領導權、步步加強控制的手段而最終完成的。早期童子軍屬于民辦團體,中國早期童子軍教育沒有脫離世界童子軍教育發展的潮流?!巴榆娊逃秊榍嗄赀\動極好工具,而我國之童子軍,系仿自歐美,徒具形式,實為帝國主義侵略之一工具,本黨為求童子軍訓練之一致,力量之集中,與組織之統一起見,決議中央青年部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直接統轄國民政府區域內之童子軍。”[1]出于對中國早期童子軍發展緩慢、民辦童子軍組織紀律散漫、效率低下的不滿和認為童子軍教育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又一工具,國民黨決定對中國童子軍進行整頓改組。1926年國民黨開始控制童子軍的組建,成立國民黨童子軍,至此中國童子軍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國民黨決定將童子軍教育交給政府青年部管理,從多個方面加強對童子軍教育的掌控。

在隨后的1927年8月,國民黨教育部頒布了《黨化教育之意義及其方案》文件。其中在所列的教育方針第五條中明確規定“各學校應增設軍事訓練”,認為中國民眾外受列強的威逼欺凌,內受軍閥和封建主義余孽的壓迫。只有從兒童入手,鼓勵尚武精神的培養,強化軍事訓練,才可以改變中國內憂外患的國情,提高國際地位。緊接著,各小學皆須成立童子軍組織,中學及大學一律增加軍事訓練課程。這一文件的頒布,明確將童子軍訓練列入學校教育中,既是對前面提倡童子軍教育的回應,也是為以后童子軍形成全國統一之勢作鋪墊。

但由于國民黨當時主要專注于打擊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余部,進行北伐的斗爭,無暇顧及童子軍教育,因此中國童子軍事業這個時候也沒有獲得較大的進步。之后,國民黨方面又成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并采取一攬子措施,漸漸統一童子軍編制。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國民黨方面更加注重對中國童子軍教育的統一化、政府化管理。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部部長一職由丁淮汾擔任,在他的倡議下,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了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直接歸中央訓練部管理,并任命張忠仁為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張忠仁是繼嚴家麟以來在童子軍教育發展過程中作出較大貢獻的人。在他之前,童子軍事業在中國已經發展了相當一段時間了,然而,各地方的童子軍運動大多沒有統一的、全國范圍的指揮機構,缺乏領導核心,而且隨著辦理者個人的興趣而變化,童子軍紀律松散,意見不統一。張忠仁擔任國民黨童子軍司令后,從全國童子軍的組織化、制度化和標準化入手,核準頒布了各級機構的組織條例,并開始舉辦童子軍團、服務員、童子軍的三項登記,使全國童子軍開始有了縱的組織系統。在童子軍訓練方面,厘定頒布了童子軍的三級訓練合格標準。另外,鑒于當時國內童子軍學術研究風氣不振,學術研究一片荒蕪的情形,加上領導童子軍事業的干部和教練多因循敷衍,很少肯在童子軍學術研究上下功夫研究進修,張忠仁邀集了八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此問題進行研究商討。1929年12月18日,在張忠仁的倡導下,正式成立了“童子軍學術研究會”,此會成為中國童子軍事業的“催生素供應中心”,為中國童子軍的發展提供理論研究指導。所有這些,都為童子軍的統一做了充分的準備。

1928年5月31日,第142次中央黨部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總章》。按照《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總章》的規定,國民黨童子軍的基本編制同國民黨軍隊基本相同,省及其以下與前江蘇省童子軍編制相差無幾。不同的是規定在軍以上以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名義委任司令一人,副司令一至二人管理童子軍。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在這時期實際上成為童子軍最高領導機關。

1929年,依照張忠仁的建議,國民黨中央把“中國國民黨童子軍”改為“中國童子軍”,選任何應欽為司令。這一變動,實際上提高了童子軍組織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童子軍事業的發展。

1930年6月14日,中央訓練部向國民黨中常會提請改組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稍后中常會即議決將童子軍行政最高機關定名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主要負責指導各地成立理事會,辦理童子軍、服務員、團部三項登記,處理日常例行公文,解答有關童子軍之各種咨詢問題等。如果說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的成立是國民黨在其所轄范圍內對童子軍的收編及取得領導權的過程的話,那中國童子軍司令部的成立則是進一步對全國童子軍收編和領導的過程。自此,童子軍行政在國民黨統治區漸臻統一。中國童子軍司令部設司令一人,副司令二人,總參謀長一人。此部負責對外發號施令事宜,以司令及總參謀長名義發出。因為司令部組織規程尚未規定,所以司令部工作人員統一由籌備處工作人員兼任。自此,中國童子軍歸國民黨管轄。中國童子軍司令部成立后,視童子軍教育為復興民族之基本工作,并且擴大了童子軍組織,積極整頓,進行各省童子軍之總檢閱,開展全國童子軍大露營活動。但總體上來說,并沒有收到長足之效。國民黨有關人員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又提出組織中國童子軍總會案,得到國民黨中央第16次常會通過后遂組織籌備處。在籌備期間,中國童子軍司令部所有事務由前中央訓練部(后改組為中央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辦理。直到1933年6月27日,籌備處正式成立,負責辦理籌備總會事宜。

按規定,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內分總務、訓務、財務及工程四組,每組設組長一人,組之下設課,每課設總干事若干人,錄事若干。它是籌備成立正式總會的機關,在總會成立前,還要負責維持原有童子軍的發展,包括童子軍的一切內部事務,如辦理登記、指導各地童子軍活動、編審課程、發行刊物等。

最后,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完成了中央對童子軍的掌控。1935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成立,自此它成為領導全國童子軍事業發展的最高機關。中國童子軍以總會的名義對外,由全國理事會負責執行命令及辦理一切事務。總會設正會長一人,副會長二人,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選任,以曾任國家最高職務者為限。會長僅是榮譽職,是中國童子軍的最高榮譽領袖,并不負行政職責。實際執行政職務者是全國理事會,其理事由各省市童子軍理事會就會中各選一人,教育部就會員中聘任十人充任,由理事中互選一人為理事長,互推常務理事四人,理事會內設秘書處,設主任秘書一人,秘書二人,并設訓育、總務、組織和公用四科。各科設總干事、干事助理、干事等若干人。除特別事項外,理事會每六個月開會一次。常務理事會在理事會之下還設有中國童子軍榮譽評判委員會,主持一切有關全國童子軍榮譽之審查與評判。

異化后的中國童子軍和歐美各國的童子軍存在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方面。歐美各國童子軍屬于民間組織,不隸屬于任何的政治黨派或組織,政府只能對童子軍進行方向性的指導而沒有直接控制和指揮童子軍的權力。而中國童子軍從原本的民間組織逐漸變為國民黨下屬的組織之一,國民政府設立專門的機構統一指揮童子軍。國民黨設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是中國童子軍異化進程的開端。國民黨下令,每一名初中生都要加入童子軍,把童子軍教育列為中等教育的必修課程。

2.思想方面。西方童子軍訓練注重培養公民意識和個人性格,強調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增強童子軍成員的榮譽感和紀律性,西方童子軍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兒童的成長。而中國童子軍的訓練強調政治思想的方面,向童子軍成員灌輸忠黨愛國的思想,把童子軍異化成政治工具。國民黨站在黨和國家的立場上把中國童子軍的發展納入政府控制的領域內。蔣介石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充分體現了國民黨治理童子軍的主要方針政策:“只有團體的自由,沒有個人的自由?!盵2]

國民政府不是將童子軍看成松散的兒童組織,而是革命的預備隊。

中國各地童子軍發展的差異

一、四川地區

四川地區的童子軍的發展過程和沿海地區的存在一些較大的區別。

首先,四川地區的童子軍成立時間比沿海地區晚,沒有經歷過其他省份童子軍所經歷的自由發展階段,而是在成立之初就直接受到國民政府的管轄。四川童子軍在接受國民黨的統一化管理后,迅速走上黨化發展的軌道,被添加上了濃厚的黨派政治色彩。

其次,四川地區的童子軍的主要發展和發揮作用的時期是抗日戰爭時期。童子軍教育被國民黨當作強化國民訓練的基礎性工程,國民黨高層認為中國正在面臨國家可能被消滅、國民可能將淪為亡國奴的危險時刻,為了救國保種,就必須對各個公民進行武裝、進行訓練,而這一切就要從對兒童的訓練開始抓起。國民黨方面認為訓練兒童的最佳方法就是發展童子軍教育。運用兒童的力量加大戰爭勝利的概率在國外早有先例:德國曾派遣童子軍在戰場擔任救護工作,法國曾派遣童子軍搜尋制造武器的原材料,英國曾派遣童子軍保護交通要道等。基于這樣的認識,國民黨希望童子軍能分擔部分戰爭的壓力,為民族解放事業添磚加瓦。

抗日救亡是四川童子軍活動的主旋律,故此參與戰時服務就成為四川童子軍的主要活動內容。四川童子軍多次參與救護戰場傷兵、救助流亡難民、運輸軍需物資的活動,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江蘇地區

江蘇地區童子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3年,當時江蘇省的上海格致公學校長康普發起并召集了童子軍教育會議,很快在上海建立起童子軍。隨后無錫的江蘇省立第三師范附屬小學也辦起了童子軍團,并由該校體育教師顧拯來擔任教練員。此為江蘇省童子軍創建之始。后來,顧拯來又在福建集美學校辦起了中國第一個海上童子軍團,簡稱“海童軍”,只是后來沒有發展。1929年春,江蘇省會移至鎮江。此時國民黨省黨部內設有一名童子軍指導員,由徐國治擔任,負責指導江蘇全省的童子軍組織發展工作,為發展各縣童子軍教育組織培養教練人員。

抗戰爆發后,江蘇省童子軍理事會發動全省童子軍每人至少捐一角錢以“江蘇童子軍號”名義捐一架飛機。同時組織各地童子軍參加戰地服務團支援抗戰。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人物是鎮江人楊惠敏,一個年僅15歲的女青年,她竟然獨自趟過蘇州河向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獻旗,使上海人為之振奮。她的義舉一夜之間傳遍全國。

三、京津地區

童子軍教育是民國時期京津地區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曾在許多方面發揮了作用,并有良好的表現,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反響,對當今社會及青少年教育也有很大啟示。就全國范圍來講,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在各時期的發展并非十分突出,尤其是與南方沿海省市相比,其規模水平等皆有很大差距,但就華北地區而言,其成績位居前列。

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因20世紀初國內軍國民教育思潮的興起以及教會教育的發展而產生,受南方城市童軍教育運動的影響而啟動,開展較早。相對自由的發展時期(1914—1927年),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組織大都是在當地教育部門和民間團體倡導下,以中小學為主體,由自主、自愿加入的熱心人士組織成立。政府教育部門雖采取了一些措施謀求統一發展,但發揮作用有限,然而開展的活動及產生的社會影響令人矚目。在快速異化發展時期(1928—1937年),國民黨控制了童子軍的領導權并對童子軍施以全方面“黨化”“三民主義化”改造。京津地區的童子軍教育在當地相關機構領導下,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宗旨和制度,建立起嚴密的組織系統,并開展了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產生了較大影響。京津童子軍組織訓練的制度化、標準化,訓練目的的明確化,課程內容的統一化、標準化也在這一時期基本確定下來??谷諔馉帟r期,平津淪陷,一些學校南遷,童子軍教育運動陷入低潮。

不可否認,民國時期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并在許多層面產生過積極影響。首先,政府部門的介入,教育團體的倡導,熱心人士的奔走,使得京津童子軍突破了教會教育的范疇,開始本土化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童子軍教育基地。國民黨對童子軍的控制使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納入政府發展軌道,由民間社會團體到黨政機關管轄,從而改變了以前各自為政、互不統屬、理念分歧的狀況,有利于加強管理與合作,并且其部分教育綱領將西方童子軍教育的基本原則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優良品質相結合,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學校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對童子軍的介紹與研究較以前更加全面精深。其次,童子軍教育本身的迅速發展及許多舉措使京津地區兒童的德、智、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一些實踐活動服務了國家和社會,也提高了童子軍自身的能力,培養了其愛國尚武的民族精神和服務社會的品質。最后,童子軍教育在京津地區的傳入及發展,符合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教育思想有較大沖擊,促進了中國教育向現代化的轉變,其中部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我們今天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仍有比照價值和借鑒功用。由于種種因素,民國時期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開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課程訓練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理想。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民國時期歷屆政府許多教育政策在制定和實施上違背了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在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沒有給予教育安全、充分、和諧、健康發展的條件,而后者是最主要因素。在當時大部分公民許多基本權利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童子軍教育發展的命運可想而知,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可謂整個民國時期教育發展狀況的一個縮影,其發展歷程和不足之處值得我們思考。

童子軍在淞滬抗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淞滬抗戰是爆發在日本法西斯開始局部侵華后尚未全面侵華時期的中日交戰。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后采取“以華治華”的戰略方針,欲扶持傀儡溥儀成立偽滿洲國。為了掩人耳目和轉移中國愛國人士反抗的關注焦點,日本關東軍派遣間諜和武官在上海制造事端,挑起“一·二八”事變。淞滬會戰爆發后上海人民發出抗爭的怒號,匯集成反抗日本借故侵略的陣營。在抗日救亡的陣營里出現了裝束和普通的中國軍隊不同而貢獻卓著的由兒童組成的抗戰團體,那就是童子軍。參與淞滬抗戰的童子軍團體主要是上海市商會社會童子軍團和上海市童子軍理事會戰地服務團。

上海市商會社會童子軍團又稱“五十團”,以單獨組織的形式參與戰時服務。五十團的成員在淞滬會戰爆發后被迅速召集起來,在上海紅十字會的指揮下參與搶救戰區難民的工作。在日軍的炮火下堅持戰時服務工作:運輸軍需物資、救護受傷的士兵、搶救在戰爭中受傷的人。

中國童子軍運動的結束

總之,中國童子軍和兒童團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眾多童子軍組成抗日服務團,勇敢地參加對日作戰,負擔起運輸、救護、慰問、募捐等工作。在此期間誕生了一批抗日兒童小英雄。

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疲于應付共產黨,對童子軍的控制松動了,各省的童子軍理事會由原本的國民政府中央統一領導改成省政府自行領導,中國童子軍運動自此漸露頹勢。解放戰爭結束后,國民黨潰逃到臺灣,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在神州大地飄揚著,童子軍團體也隨著國民黨的潰逃而從中國大陸撤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治县。| 永和县| 图们市| 渝北区| 秀山| 永定县| 永靖县| 五家渠市| 徐州市| 遂宁市| 武义县| 广宗县| 武城县| 迁安市| 宽城| 元谋县| 文安县| 南涧| 信阳市| 浪卡子县| 来凤县| 金坛市| 瑞金市| 临潭县| 涿州市| 锦屏县| 广安市| 清新县| 英山县| 汕尾市| 宜春市| 兰州市| 郁南县| 泰兴市| 仪陇县| 广南县| 海口市| 牙克石市| 蒲城县|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