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員的自我修養系列合集(全8冊)
- 陳侃迪 徐華康等
- 14898字
- 2022-05-07 15:20:45
第一部分 我的交易之路
其實之前我押倉位幾乎每次都算是重倉出擊,但那次賺的讓我意想不到,居然可以賺那么多錢,在一兩天內,居然可以賺幾千萬,而且那時候我倉位還是持續持有,一直在持有,因為行情再怎么波動,根本就打不穿賣出的行權價。那次獲利確實讓我覺得,做賣方居然可以賺到這么多錢,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后來結束那筆交易之后我還出去度假了一陣子。
你是否金融專業科班出身?
我以前學的是跟金融完全沒有關系的學科,在大學念的企業管理,研究生念的還是企業管理,所以我之前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企劃,跟交易完全沒有關系。
你是怎么從企劃工作轉到交易員的?
我覺得可能是血液里面有這樣一個偏好吧。
我們可以從比較久以前開始說,我念大學的時候是股市最好的時候,每天老師上課也不是很正常地去講一些課,而是跟你說什么股票會漲,什么股票表現會比較好,在當時耳濡目染之下,我對股票市場的看法多少會受此影響。
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在我暑假打工的時候,是在大二還有大三的時候。因為剛開始大一我們打工一般都會去山上采水果,或者去工廠里面做一些體力活,賺的錢非常少,但是我大二去了證券公司打工,發現一天可以賺1000塊臺幣,這讓我覺得證券業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行業,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有一些思考。后來我去工作的時候也是一個契機,因為我們公司在四樓,三樓、二樓都是券商,所以我會趁上廁所時偷偷跑下去,稍微看一下股票,后來次數多了我心里就想說,我好像并不是很喜歡企劃這樣的工作,我覺得可能股票市場更適合我。我想轉做交易員可能是這樣一個原因吧。
還記得自己的第一筆交易嗎?
其實我當時是想進入券商的,但是券商很難進去,因為他們當時找研究員或交易員,交易員門檻太高,沒有經驗根本進不去,研究員通常也要經驗,比如說需要有過公司調研,或者寫過文章的經歷,但我那時候完完全全都沒有這樣一個經歷,所以我后來是通過我的大嫂介紹去了一家期貨公司當研究員。
期貨公司那時算是一個比較偏門的公司,當時大家都覺得去期貨公司很奇怪,很不體面,做期貨就是賭博,所以我常常不敢說我在期貨公司工作,因為大家知道了大概不敢跟你多說話,很擔心你會拉他做期貨。當時期貨的新聞不多,大概在社會版才看得到,可能在一般版面都看不到。所以我第一筆做的并不是股票,而是期貨,而且是虧錢虧蠻多的一個交易。
我記得那時候是1998年吧,那時候橡膠的價格跌得非常非常低,1998年中國臺灣剛好有股價指數期貨,那時候保證金比較高,但是日本商品的品種保證金比較低,大概只要20000塊臺幣就可以做一手,我看那時候橡膠價格好低,已經到了一個歷史的低點。我們同事就說橡膠不可能比礦泉水還便宜吧,然后就趕快買,買了以后就發現,確實可能比礦泉水還便宜,我那時候都虧到爆倉,所以整個倉位被迫都砍掉,還好那個資金不大,大概虧掉幾萬塊臺幣。這是我第一筆交易,印象非常非常深刻。
投入第一筆交易前做過哪些準備?
在交易開始之前因為我是研究員,我就寫了蠻多的報告,我自己覺得我報告寫得還蠻準的。很多有關農產品的報告事實上我們都是看外國的,比如說從網站上,然后我們公司也有訂一些marketletter,都是外國人寫的,很多我們都是把它給翻譯過來,加上自己的一些語氣,然后再配合上一些技術分析。我覺得自己寫得蠻準的。
所以當時是覺得自己準備很充分,但實際做了以后才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寫了再多報告或是說自己認為以前的報告寫得多么準確,后來跟實際做起來完全是兩碼事。
談談你交易之路上最難熬的日子。
我的路可能跟大家稍微有點不大一樣,我最難熬的應該是在2007年到2008年那段時間,那時我進自營商可能已經有四五年了,因為剛開始時我做得還蠻順的,2005年還拿到金彝獎。當時運氣算是非常非常好,因為在不知道什么是風險的情況下,壓了很大筆的倉位,后來賺到很多錢,然后在那個時候我又得獎,又很快升職,我在2006年就已經升到期貨資產管理公司的總經理,所以我覺得速度是很快的。
2007年下半年行情到了一個高點以后迅速往下跌,在這段過程里面其實我還是風險控制不大好。那時候,我們從2005年開始,很多交易都是以賣出期權為主,然后2005年、2006年都是非常好賺的,我覺得賺錢比喝水還容易,每天早上一起床,然后腳一踏到地上,就覺得今天大概又可以賺多少錢,這種感覺真的是非常美好??墒?007年行情從大概接近10000點的時候,接下來大概一個禮拜之內就跌到8000點,跌20%,隱含波動率從十幾立刻升到四十幾,在此之際我們之前重倉賣出期權的心態一直沒有改變,還是押比較大的一個倉位,這種感覺,我相信在2020年,很多這兩年才剛開始做期權賣方的一些投資人應該會很清楚。我覺得心里最難的煎熬還是,很擔心我這個倉位,如果明天繼續跌,隱含波動繼續上,我到底會不會爆倉。因為是公司的資金,其實有些還是客戶的資金,我在那個過程里面壓力一直很大,所以在那段日子胃很不舒服,好幾次跟同事去照了胃鏡,然后醫生就跟我說,這個,不大好治,你壓力太大,如果要完全治好的話,只要換一個工作就好。可是我實在舍不得,因為那個工作的薪水算是還不錯,而且在公司的位置也很不錯,我不知道我換工作到底能夠做什么事,那段日子是我覺得最難熬的。
那些最難熬的日子你是怎么扛過去的?
我覺得最主要還是家里的支持吧,其實公司能給你支持的人不是很多,大家都等著看好戲,公司領導還是持續給你壓力,客戶還是持續給你壓力,他們希望你能夠從虧損的泥沼里面賺回來。其實我覺得那時候心境跟前幾年差別很大,前幾年還好,因為有累積一些信譽吧,或者說一些信用資產,就算有一陣子損失還是可以撐起來。那些日子我回家以后,每天臉都臭臭的,我老婆都會跟我說,又虧錢了?我說你怎么知道,她說看臉就知道。
那段日子行情波動很大,而我的交易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我覺得我在那段時間總結得不是很好,因為我一直想把行情往下跌且波動率很大的那段時間給撐過去,若撐過去隱含波動率掉下來后我應該會過得比較好。所以在那段時間最大的支持還是家人,每天看到家里可愛的小孩,我不斷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撐住,我一定要努力,我覺得這一點還是蠻重要的,要不然還是挺難撐的。
記得對自己打擊最大的一筆交易嗎?
打擊最大的一筆應該還是在2007年,我記得比較清楚就是在7月27日,你看我日期都記得那么清楚。那時行情從9800點當天就跌到8900點,大概跌了有接近7%,當天還是高開,然后立刻就殺下來,當時我們還是做了比較多的賣出的倉位,賣出一個寬跨式,因為在2007年7月份,全球行情都一樣,就是一直漲一直漲,臺指從7000多點一直漲到9800點,快10000點,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賣了很多的認沽,就一直持有上去。其實我覺得風控最不好的一點是,行情到9800了,我手中居然還持有9000點的認沽,還有8900點的認沽,我們覺得行情還有兩個禮拜就到期了,這時候還有1000點、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應該不會太有問題,所以就持有它。但當行情降下來的時候就發現,這些很虛值的認沽突然就變得很貴,我覺得那時候會有一種感覺,當你看到行情一直往下跌,那個損益數字以前都是幾萬塊,或是一萬、兩萬,頂多五萬、十萬,但是那天下來之后,你會發現自己的損益是幾十萬、幾百萬,在那跳動,然后大概過五分鐘,我完全麻木了,我完全不知道這個數字到底代表著什么樣一個含義。那段時間,我印象確實非常深刻,讓我知道做期權真的是非??膳碌囊患隆?/p>
有沒有那樣一些時刻,你覺得自己在交易中開始上道了?
其實我覺得這個時間點很難去說明,我個人做交易的時間還蠻長的,有好幾個階段有這種感覺。大概在1998年、1999年那個時候,我突然就覺得自己有點上道了,一直到2004年、2005年我覺得自己達到一個最高峰,但那個時候我并不是以交易期權為主而是以程序化為主。
我覺得自己運氣還不錯,那個時候我們在中國臺灣,可能是1998年年底,我們那個小的期貨公司突然就來了一個客戶,是一個外國人,很神奇,好像是從美國來的,跟他老婆一起到臺灣,可能是到臺灣居住,他要到公司開戶,公司又沒人懂英文,而我在公司學歷是最高的,其實我也不懂英文,但我就被公司推出去說,那個外國人要開戶你去跟他說一下。外國人跟我談了很多,他就跟我說一個交易理念。其實當時我們并不叫“程序化的交易”,而是叫“機械式的交易”,他就跟我說按照簡單的均線,或是按照一些簡單的技術指標,你照著做就可以賺錢。那個客戶在我們這大概做了一年左右,后來看到他確實是賺錢的而且賺了不少,這個對我當時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在2000年的時候,我是全臺灣地區第一個引進所謂程序化的系統的,在那時候叫TradeStation(TS)2000i,我們把它接上去,然后它很方便可以做回測,所以等于說我們領先整個業界大概一年左右。后來我在大陸有看到一些書,好像大陸到2003年、2004年業界的一些期貨大佬都還在用人工去回測,可是我們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用程序去做,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做期貨算是很順手,因為我們都已經做好了回測,比如說同一個品種我們可能寫了十支程序,不管是均線也好,或者是KD也好,或者是MACD,或是類似這樣的一些東西,然后我們就做了一些所謂的組合,所以我們能夠在那幾年獲得一個非常好的報酬,那時候我就覺得人生可以到頂峰了。
我覺得運氣最好的是那時候的股市非常非常有趨勢,2000年剛好是網絡泡沫,從10000點一路下跌,這幾年內竟然可以跌到3000多點,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時機,所以那幾年算是程序化非常好做,你只要寫一個很簡單的程序,我們以前叫區間突破,比如只要突破早上開盤后當日15分鐘的高點你就去買,或是跌破前15分鐘的低點你去賣。你可以發現在中國臺灣市場從1998年有期貨開始,一直到2004年,每一個月,沒有任何一個月會虧錢,那時候我就覺得,為什么我沒有更早進到這個市場,為什么我沒有更早發現這樣一個機會,那樣的話我立刻就能有錢了。那時候我幫公司賺到一些錢,走路有風,也一直升職加薪,有時跟我們老板搭同一個電梯,我跟老板打招呼的時候心里就想說,這家公司今年有多少獲利是我幫公司賺來的?我那時就一直很自滿地抬頭挺胸,感覺到了一個人生高峰。
不過后來到2005年之后,就是我領過獎之后,那時候整個市場波動變得很小,后來就開始流行期權交易。我剛開始做期權的賣方(義務方)也是挺順手的,那也算是比較順風順水的一段時間。后面到2007年后又遇到了危機,雖然剛開始做賣方的時候很順利,后來才發現,原來我以前所知道的都是一些假象,這個打擊還真的是挺大的。
我覺得2012年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在交易上可能做得也久了,通過不斷地去總結,我逐漸發現——因為我的總結速度算是很慢很慢,哪有人做十幾年以后才發現,原來交易是這樣一回事——你在機會好的時候要做一些比較大的倉位,在機會不好的時候或機會比較小的時候,你可能要做得稍微小一點,在沒有機會的時候最好不要亂做。其實我后來總結到,我賺的那幾次大錢,真的是機會好,但是我不知道。但是我虧的幾次大錢,是機會很不好,但是我亂做,或者是機會很普通,我還是押了比較大的倉位。2012年做股票,那時候我們衍生品部和股票現貨自營部是混合在一起的,后來我們也去拜訪了一些公司,尋找一些發展很好的小公司,我們做了一些估值,然后我們也押了比較重的一些倉位,后來才發現,好的機會要這樣做,不好的機會可能你要輕倉去做。在很多時候,其實很多人進到這個市場,一年,兩年,甚至是進來之前就知道這樣的道理了,我覺得我真的是白走了非常多的路,哈哈。
從涉足交易到穩定盈利,大概用了多久?
其實很難回答,我個人的交易生涯大概分兩個階段,我在2007年時候有遇到一個亂流,事實上在2000年時我一直覺得我可以穩定盈利,2000年到2007年之間我確實也是一直可以穩定盈利,最主要還是交易系統有效,加上我在整個交易上算是比較順利的,而且運氣也一直不錯。
其實對很多的中國臺灣交易員來說,2004年因為曾經有發生過“兩顆子彈”的事,他們都有比較大的一個回撤,甚至被市場掃地出門,但是那時候我運氣真的是特別好,看到選舉我就把倉位給撤了出來,而沒有去賭大漲還是大跌,在大跌之后進場反而賺了一大筆,所以我覺得運氣算是很不錯。
但是在2007年亂流之后,后來我確實也做了一些反思,整個交易也做了一些改進。真正比較穩定還是在2009年之后,我覺得那時候交易風格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我對倉位的控制變得比較嚴格一點,倉位縮得比較緊,獲利也變得比較小,也沒有以前那么能幫公司賺大錢,但是每年就能穩定盈利,我們團隊(我后來在分管衍生品的交易)雖然稱不上是全臺灣最賺錢的,但至少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穩定的。我覺得風險比較嚴格的管控是在2009年之后,2009年之后到現在一直算是穩定盈利。
從不穩定盈利到穩定盈利,你主要做對了哪幾點?
最主要還是在風險的控制上。以前我并沒有比較深刻地體會到,我什么時候要做比較大的倉位,什么時候要比較保守一點,也比較沒有一個核心的思想,我到底怎么能把錢穩定地滾上去。因為之前我覺得我有一個好的交易系統,我有比較高的勝率,或是我永遠在做一個賺大賠小的事,就算我中途遇到一些亂流,我終究還是可以賺到錢,事實上在過去我也一直照著這樣一個理念去做,所以那時候我倉位押比較大也能賺比較多的錢,只是我沒有遇到真正的極端行情。
然后2004年那次在中國臺灣發生了極端行情,剛好又因為個人突然的想法就把它給避過去了,其實我在這之前并沒有一個核心的思考邏輯,主要還是以一些交易系統,系統之中有一些對沖的概念。
但是2009年之后我就在想,我如果能持續賺錢,有沒有辦法把風險控制得更好,讓我的凈利曲線能更穩定。所以在很多交易上我們是從資金管理上去思考的,是從凈值曲線上去思考的,在有把握的時候我們才會做一些大的交易。到底什么叫有把握呢?比如說這個行情我比較能夠確定,當然在一些程序化里面可能沒有辦法發現,但是在期權里面這個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比如當偏度或隱含波動率已經到達一個很高的百分位,根據波動率回歸的原理,你這樣做進去大概八九不離十可以賺錢,這樣我們就可以押一個比較大的倉位,而且未來我們也可以用已經賺到的錢,再不斷地投入,把復利給滾出來,在過去十多年,2009年之后,我們一直是按照這樣的理念去做的。
談談在交易之路上對你影響最大的人?
應該有好幾位。
第一位是一個外國的客戶,名字我真的不記得了,雖然只交談了一陣子,但是卻讓我從一個研究員,從一個寫報告去猜行情的人,變成一個比較系統化的交易者。我運氣也好,順勢也搞了一個交易系統,就變成了一個量化或是程序化的交易者,因為比較早進入到這個市場,我覺得至少在那幾年取得了一個領先的黃金期,這是第一個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人。
第二位是我的一個交易伙伴周繼成先生。他在2003年的時候進到我們公司,是臺灣大學的一個高材生。在交易圈里面,都是學長拉學弟,同學拉同學,所以在當時我們交易圈里面幾乎都是臺大財金系畢業的。那時在公司有二十幾個交易員,只有我一個不是臺大的,但臺大畢業的周繼成和我關系卻相當的好。那段時間,也就是二零零幾年那幾年,也是我念書跟研究做得最多的時候,我們一直不斷去優化系統,到了2005年我們開始做期權的時候,其實在公司里面我年紀比較大,在學校沒有學過期權這個東西,但是周繼成發揮了自己比較好的寫程序的能力,最主要因為他大學時候是念資訊科系的,研究生時是念財金科系的,所以我們常常討論,期權到底怎么買,要怎么賣,到底偏度交易怎么做才能夠獲利。因為剛開始在中國臺灣是沒有東西可以學的,剛開始我們都是用所謂的標準差,后來我們研究、討論、學習才知道,原來這種要用分位數,而不是用標準差來去算這些東西,我覺得那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進步。我2015年回大陸后發現,有很多人并沒有這樣一個概念,我們也把分位數這些統計的東西帶進來。我覺得這是第二個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同事。不過可惜的是,2011年他因為癌癥去世了,這個真的是蠻難過,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老婆、小孩也都互相認識,那時候真的是一個低谷,畢竟我們在一起合作這么多年,一起經過高峰,一起經過低谷,這是對我影響非常大的一個人。我現在的統計和概率交易理念,都是在那幾年給建立起來的。
第三位對我的影響也是比較深刻的。我在臺灣地區做高頻交易的時候,2012年到大眾證券這家公司,我帶領公司自營的一個團隊,負責衍生品交易,我們的那些交易雖然可以賺錢但是獲利能力并不是非常好,常常一年只能賺十幾、二十個百分點,公司的自營是希望每年能達到三十個百分點,事實上我覺得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們需要更能賺錢的一些策略幫我們打個底倉。2012年我們就找了臺大財金所的林岳賢博士,我們常常討論到底要怎么去做比較短線、高頻的交易,因為他的程序也寫得非常好。他非常擅長寫程序、做回測和做期權的歸因的分析,我后來到資產管理部,在大陸常說的一句話“你到底要賺什么錢”,這句話主要是跟那位林博士在討論的時候說出來的,“我們是要看你到底要賺什么錢?”,每次討論他都很激動地在說這些話。他在我很細化很短線的交易里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在做蝶式或是日歷價差的時候,因為這些交易短期的波動比較有限,我們在這些波動里面或是線圖的毛刺上,能夠賺到一些錢,雖然它有些敞口,但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能持續獲利,林博士對我們模型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談談交易之路上對你影響最大的書籍?
第一本就是《短線交易秘訣》,應該是Larry Williams所寫的這本書,這本書講到一些短線交易的方法其實在臺灣地區并不大管用,但是我覺得他對我影響比較大的還是在資金管理這一塊,因為我第一次接觸到凱利公式和一些其他的資金管理方法居然是從這本書所看到的,我那時候看到以后覺得驚為天人,居然可以用這樣一個方法,可以在那么短的時間之內賺到那么多錢,所以我從2003年開始以后就采用這樣一個方法來去做,確實在臺灣地區那時候的趨勢還不錯,確實也是可以賺到比較多的錢,我覺得對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另外還有就是Jesse Livermore的《股票作手回憶錄》,我覺得這本書確實值得一看再看,因為不管是這本書寫得好,還是整個交易的心態,甚至是他整個成名的過程,我覺得在形容交易員的成長過程里面沒有一本書寫得比這本書還深刻。雖然我常?;孟肟赡芪沂且粋€跟他類似的數字天才,對價格跳動很敏感,因為在看那本書之前的那段時間我也常常用所謂的突破的交易系統,我覺得這樣一個系統在過去真的是非常有用,他在書中也是介紹了這樣一個系統,并且他也在很多時候,看對的時候押得比較大,但是其實我在那個時候的體會還沒有那么深刻。那本書我后來看了兩遍到三遍,我覺得到2012年之后體會逐漸變得比較深刻,當一個交易員應該有怎么樣的一個態度,怎么樣的一些做法,才能取得一些成就。
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書,可能很多人也看過,比如說像《海龜交易準則》《金融怪杰》這類的,都介紹了很多交易員的交易方法。其實我個人并不是非常喜歡有關交易技術方面的書,反而是有關哲學上的,我覺得可能對你交易上的啟發比較大,因為在交易的過程里面心情總是跟你的賺錢情況起起伏伏,像我的話就是起起起突然就伏,又很慢地升起來。其實在很多低谷的時候真的需要一些書來幫助你,這些書能幫你什么,幫你重新總結你在過去的交易,跟這些偉大的交易員之間有沒有比較大的一些差別,你的心志或是心態方面到底跟他們差別在什么地方,我覺得這個幫助還是挺大的。
凱利公式在資金管理上還有效嗎?
其實在做期權或做一些交易的時候我還是比較不建議使用凱利公式,因為凱利公式它最后告訴你的是資金使用最有效率讓你能夠最快賺到錢的一個方法,它只給你兩個東西,第一個是你的勝率,第二個是你的賺賠比,它根據這兩個東西告訴你一個所謂的資金最合適的投入比率。可是我們在交易有一個很大的盲區,就是說我過去可能是這樣的勝率,我過去可能是這樣的賠率,但是未來可能并不是,可能是兩碼事。而且通常我們做程序交易會有一種情況是,拿我們做的過去跟未來比,而經過優化后,過去總是比未來好很多,雖然你仍然可以賺錢但是你的勝率是不一樣的,你的賠率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你按照過去算出來的數字代進去,事實上它根本就不是一個最適的資金投入比,你可以用其他的數字代代看,可能績效比你用凱利公式還來得好,一定會有這樣一個情況。
第二點,凱利公式也沒有考慮到破產的風險,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反而會采用一些比較保守的方法,比如說你賺到多少錢之后再投入多少錢,我覺得采用這樣一個方式去做的話,資金同樣可以滾,同樣可以有復利效果,但是風險卻沒有凱利公式來得大,畢竟這個公式只在一定前提下告訴你最適的投入資金比率,而這個投入是報酬優化,但當程序長期表現不如預期時,風險會被擴大。
優秀交易員是天生如此還是可以后天培養?
其實我們很多交易員都是后天居多,因為其實有些比較有天份的人在團隊里面可能沒有那么的合適,我在交易這一塊可能跟有些人的觀念不大一樣。因為我在過去幾年還是以帶交易團隊為主,我在自營商帶很多交易員,其實很多人覺得交易員必須這個也會,那個也懂,交易上都能處理得好,但是我最希望的反而是他能夠把交易細分的某一塊做好,需要他盡量做到窄而深,盡量不要寬而淺。
像我們在找交易員的時候,比如說需要找一個套利的交易員,需要專門找一個做價差的交易員,對我們是一個比較難得而且急迫需要的人,但這樣的交易員并不需要他有一個比較好的盤感,或是看得很準押得很大然后賺了很多錢這樣的交易員,我們需要的可能是邏輯比較好一點,然后我們控制他不要亂做,控制他的心理狀態,他做對了,不管是賺錢還是虧錢我們要不斷鼓勵他。能讓我們的團隊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這一點更重要。
后來幾年我忽然發現,做得比較好的交易員很多不是天生就很好的,因為在團隊里面我們需要的是他很專業,有些事能做得很到位,這些通常經過一些訓練都可以達到。特別是這幾年我們帶了很多年輕的小朋友,他們的基礎都是非常好的,剛開始他們都是希望能夠多賺錢,然后做了很多所謂的“手癢單”,那個時候我們常常要禁止他做這樣一個動作,希望他在邏輯上,盤前或是收盤以后多做分析,按照計劃來做。我后來發現,經過這樣的訓練以后大部分都能做得很好,雖然不能賺很多錢,但是很大程度都能維持一個很穩定的獲利,我覺得在交易上能維持一個很穩定的獲利,在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易員了。至于那些能賺暴利的天才交易員,可能在家自己做是比較適合的,這可能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可以參考一下。
如何避免“手癢單”?
我過去大部分時間都還是在帶交易團隊,我個人覺得在交易團隊里“手癢單”還是比較容易阻止的,因為你的交易員或是團隊里面,誰多做了無謂的交易是比較容易發現的,我們就可以做禁止的動作,提出比較嚴重的警告,甚至于用一些規則去規范他們。他們后來也會了解到做這些交易事實上是沒有必要的,你做了這些事,就算你多賺了一點錢,你是不會受到獎勵的,而你多虧了錢會受到比較嚴厲的懲罰,這個在行為科學上還是會有正增強這樣一個效果存在,所以控制團隊的“手癢單”算是比較容易的。
不過對于在家自己做單的個人還是稍微困難一點,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不斷去做復盤,希望我們復盤所做的跟盤中所做的能達成一致,這個我在過去的文章里面或是視頻里面也有提到類似的(見附錄),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是很累,太累了。長期的投資者可以用比較簡單的一些方法,比如你限制自己,每天只在開盤后的15分鐘做交易,之后這段時間你就不要做交易,定時地價格到了給你提示,不管聲音提示還是短信提示,都會讓你在整個交易里面比較放松。我覺得在這一整個過程里面“手癢單”還是可以控制的,不要太去關注行情,而是關注你交易里的邏輯。
你心目中理想的交易員是什么樣的?
這個問題我真的還沒有仔細思考過,不過我大概可以描述一下。
其實我們在過去要找交易員的時候,還是想找一個思維邏輯比較清晰一點的,所以我們在過去幾年找的交易員大部分都是什么科系畢業的呢?第一個就是數學系,要不然就是做物理的,甚至以前還要找哲學、歷史的,很奇怪吧,我們比較喜歡找這種類型的,其實反而不喜歡找金融科系或是找經濟的,因為其實這些人有些時候覺得自己很懂,反而沒有辦法融入或接受一些他覺得好像不是那么合乎他邏輯的事物,這可能是做交易與做研究的不同。我覺得邏輯思路比較清晰,通常都是好交易員應該具備的一個條件。
第二點我覺得意志與心理比較要堅強一點,不能太脆弱,因為曾經很多交易員虧了大錢或是連續虧損以后心理承受不了,我覺得這個也是比較難處理的。其實不同個性的人適合不同的交易,有很多心比較大比較抗壓的人,他們在交易的時候喜歡大賺大賠,這樣一些人其實沒有那么穩定,都不大能給他們那么多資金做交易,反而是一些做價差的、做套利的,他們都有一些比較好的邏輯想法,知道在什么時候怎么樣的概率可以做比較大的一些倉位,通常這樣的交易員是我們比較喜歡的。
總而言之,我們還是喜歡比較有邏輯性,心理素質比較好,當然另外還要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因為很多交易員覺得自己能夠賺錢,然后常常做不了多久就另謀出路了,或者是不斷跟你爭吵,所以我覺得理想的交易員大概要有這些特質吧。
談談最讓你得意的一筆交易?
應該有兩次吧,一次是有關期貨與期權,還有一次是有關股票。
期貨期權那次應該是在2004年,但是我覺得那次交易之后我沒有做一個比較好的總結,有點可惜。2004年中國臺灣因為“兩顆子彈”的原因行情就跌停板,第二天又跌停板,指數連續兩天跌停板,那時候隱含波動率拉得非常非常高,我因為運氣好沒有倉位。事件之后,那時隱含波動率很高,我看到就很高興地賣出很多認沽和認購,其實那時候也沒有想太多,沒有想到最好的機會應該押最大的倉位,我只是隱隱覺得當時的機會很好。其實之前我押倉位幾乎每次都算是重倉出擊,但那次賺的讓我意想不到,居然可以賺那么多錢,在一兩天內,隱含波動率從六七十掉到三十以下,居然可以賺個幾千萬,而且那時候我倉位還是持續持有,一直在持有,因為我賣出的行權價非常寬,行情再怎么波動,根本就打不穿我賣出的行權價。我當時賣出期權的技術也沒有那么好,原理也不是那么清楚,我有的時候就讓倉位稍微飄一下,但是那次獲利確實讓我覺得做賣方居然也可以賺到這么多錢,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陣子我現在想起來都還會笑,后來結束那筆交易之后我還出去度假了一陣子,就說做期權賺錢太容易了,后來發現機會不再。因為2007年的崩跌我手中是持有倉位的,不然或許也可以享受同樣的美食成果。但是當時確實是總結得不大好,我為什么賺到這筆錢?我在當時沒有想得很透,只是覺得有這樣一個機會就去做,我覺得后來無法再去復制還是挺可惜的。
第二次是在2012年,剛剛也有提到我們去拜訪一家公司,那家公司做工業電腦準備上市,因為我們研究員還有我個人跟公司老板都挺熟的,所以我們知道這家公司大概每一年都賺多少錢,他們實際狀況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我們認識蠻多年的,所以我們公司在他上市之前就買了比較多的股票,然后我個人也做了一些投入,其實在那筆交易里面我們公司幾乎所有研究員每人都賺了一套房,因為大家都買了很多這家公司的股票,當然也包括我。然后公司上市以后我才知道,原來做估值,做價值投資,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你賺到的比想象中多很多。第二件重要的事,你能夠抱住這檔股票,因為那只股票過了一年半,從上市價格的70塊后來漲到500塊,我后來沒有抱到500塊,不過可以抱到200塊我已經覺得是非常難的一次經驗了,讓我知道股票上市之后你一直持有它,中間經過幾次的刷洗,它再持續上來,這個跟我做衍生品是很不同的感覺,我們心里一直想著它的估值,它的價值,它每個月的營收是多少,是不是一直符合我們的預期,研究員不斷在那邊討論,不斷追蹤在這樣一個過程里面,對我們衍生品交易員來說,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這也讓我第一次感覺到,所謂的價值投資,所謂的長期投資,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交易中如何抵御誘惑?
其實剛開始沒有辦法拒絕這些誘惑,但我們后來都知道了大概哪些是誘惑。我們在交易里面有時會不自覺地多做一些無謂的交易,這些無謂的交易有時會讓我們賺一些錢有時賠一些錢,但是讓我們覺得交易更有趣。后來發現這些交易總會讓你突然虧一筆比較大的,這些通常叫做“手癢單”,我們要盡量避免這些“手癢單”。最主要抵御的方法就是,我們后來的交易要越來越規范,我們不斷地做盤后分析和盤前的交易計劃,在盤中就盡量按照交易計劃去做。如果要落實監督,我后來做團隊領導時就會盡量去留意他們是否按照盤前計劃,有沒有做“手癢單”這些無謂的交易,這樣第一個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第二個可以減少無謂的損失,所以要從計劃上去執行。這些交易員他們也會陸陸續續地發現,能夠按照計劃做后來賺到錢是多快樂的一件事,按照自己的想法賺到錢是對他們非常大的鼓勵,所以做計劃很重要,而且要有一個人不斷督促他去做這些事,不管做計劃是賺錢還是虧錢,只要你做的是對的事,我們通常都會給一些鼓勵。即使做“手癢單”是賺錢的,我們也會給予譴責,甚至是做出嚴重警告,這樣的話多半“手癢單”都能夠制止。
你如何處理交易中的焦慮和壓力?
其實只要有倉位就一定會有壓力,常常都會有,如果沒有壓力和焦慮的話一定是你倉位不夠大。
大概是我交易的前十幾年,每天都睡不好,每天晚上都要爬起來看一下美國股市到底漲還是跌,看一下美國的個股和臺灣地區的相關個股是漲還是跌,那壓力真的是很大,我老婆被我煩到受不了,所以我現在能有兩個小孩子我覺得還是一個奇跡。
那么要怎樣做一個調劑呢?我覺得還是要往生活作息正常上去調整,其實我在2004年、2005年晚上常常會去跑步,去做運動,就是一直跑一直跑,那時候我最主要是通過運動去調劑一下。我覺得適當休假也是必要的,不過當交易員我們有時候都舍不得去休假,因為我們覺得交易就是生活,我后來想偶爾來個長假也會相當不錯。不過我們很多交易員朋友在休假的時候都還要拿著手機,當時那個手機還不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要去傳一些短信息,不斷地去問同事,現在指數是多少,哈哈。
你在交易中爆倉過嗎?
理論上來說,爆過一次,就是剛開始交易的那一次。在2007年我沒有爆倉,但那次對我影響很大,我覺得我運氣很好,運氣到底是好到什么情況呢?其實行情突然跌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應該買認沽,結果我就買了很多認沽,但我發現我買錯行權價,那時行情8900,我心里想著應該買8900到8500的認沽,結果我后來買錯,買到7900到7500行權價的認沽,買到價外1000點的,那時候行情確實跌得太兇了,我多買的那些認沽,到后來居然都賺了錢,讓我這次的損失就稍微少了一些,我覺得運氣算是不錯。我那時候也確實是買了太多的倉位(認沽),為什么買太多的倉位,因為太虛值了,買了以后你就發現,奇怪,希臘字母(Greeks),負Gamma怎么沒有減少,Vega怎么還是一樣,我就一直買一直買,行情就一直跌一直跌,后來居然跌破了8000點,我覺得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不過想起來我真的不大愿意說,交易之路我可能比別人多一分幸運吧,說起來是挺丟臉的,為什么每次該死的時候,上帝總是拉你一把,讓你沒有死透,不然我那次應該是死得還蠻透的。
一般大眾常見的投資誤區及化解方法?
其實我覺得一般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受情緒影響太大,盤中行情突然拉升或是突然跌的時候大家都會突然覺得很緊張,可能你覺得倉位是錯的就立刻砍掉,倉位是對的就趕快加倉,這些動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在事前并沒有想好你的邏輯是什么,你到底要賺什么錢,你并沒有想好行情變動的時候你下一步要怎么做。如果你在盤前想得夠仔細,邏輯夠清晰,就算你中間遇到這些問題,你都可以照著事前所想的去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通過復盤,或是通過每天不斷總結,都是可以慢慢改進的。不過一般的投資人可能很欠缺的就是,他們做完以后遇到這件事都沒有總結,或者是他們覺得做很多盤后思考會很麻煩。所以我常常會說,做投資或是做交易,通常都是收盤以后才開始,收盤到第二天開盤這段時間,事實上才是你整個交易非常重要的時間點,你必須不斷去做總結,我今天到底犯了哪些錯誤,如果這些能想透的話應該就能在投資上越來越順利。
如果當初沒有進入交易這行,你最可能做什么?
第一個,想當作家,想寫小說,但是我文筆實在是不大行,不過后來做交易這行之后也寫了一些書,書也比較類似小說,這也是我一直比較想做的一些事。
第二個,我之前也想當老師,這跟我后來的直播也好、講課也好,非常類似,不過我老婆和我母親都覺得不大適合,為什么,我口齒不清晰,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我覺得給人講課或是教人一些事也蠻能夠滿足我個人的一些虛榮心和成就感。不過到后來我才慢慢發現,做這些事之前還是必須有比較大的一些累積,這樣才能做得比較好,不過我當時也只是想自己比較適合做這個,比較喜歡做這些東西,目前來看,我走得也比較偏向這條路,跟個人興趣比較有關。
如果現在離開交易這行,你會選擇做什么?
其實我還真的想去開課教書,因為我覺得過去一些經驗還是有些價值還是可以傳播的。到目前來看,一些蠻受我影響的不管是以前的舊同事,或者是現在的客戶,他們也蠻接受我現在的理念,我們不斷地在微信上討論交易的方法、理念,經過這些討論以后他們最近也做得很不錯。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現在的交易團隊,也是用我過去在金鼎證券、大眾證券所帶團隊所使用的一個管理制度在管控交易,目前運作得也相當不錯,今年我跟他們有接觸,雖然遇到蠻大的一個行情,今年的報酬還是相對來得穩定。像今天有四個交易員和交易團隊分別在不同群內跟我討論今年波動很大這些事,所以我早上突然覺得成就感爆棚,他說他照著先前討論的方法這兩個月賺了四個點,我覺得還不錯,他就說他現在這個倉位資金使用可以控制到40%以下,不會隨便亂押,有機會的時候再把這個倉位給放大,我覺得逐漸比較契合所謂“有大機會才放比較大的倉位”。
另外一個交易團隊說,他也覺得在期權上賺錢好像比股票還容易,因為他在端午節前做了一個雙買,他計劃中,行情沒有很大變化就立刻做一個平倉的動作,結果他做了平倉。之后發現行情居然又繼續往下跌,后來我盤中跟他說照著計劃做,不管有沒有賺錢都是對的,等到收盤后他看了一下倉位,隱含波動率掉這么多,如果沒有按照計劃做的話可能會損失更大,所以這方面他也覺得照計劃做是挺好的。所以我還是覺得成就感挺多的,我覺得我做教課這行應該有市場,哈哈。
交易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
真的要有耐心,要有計劃,這個感覺比較籠統,因為我后來發現能夠賺到大錢或是能夠做得比較好,還是必須要有一些耐心的等待,要追尋你最初的想法。其實我這幾年還是有一些感觸的,到底有沒有交易的圣杯,或者我交易的到底是什么東西,我后來發現我們交易的都還是自己的邏輯,而不是市場的行情,我這幾年感觸特別深,不管你做買方還是做賣方或者其他任何事,我的交易或是倉位都圍繞在我自己的邏輯里面。
給剛剛涉足交易的新手三條建議?
第一個,你可以先投入少量的資金,看自己能不能賺到錢,到底適不適合這個市場,因為大家來這個市場都是來賺錢的,而不是來這邊提供資金的,或是提供流動性的,所以我覺得不要一次投入太大的資金,先從小資金開始做,當你能賺錢的時候再不斷做投入。
第二個,你要有自己的一個交易邏輯,或是自己的一個想法,如果你看ETF或是看指數是往上的,長期就可以以一個看多的邏輯,不斷去細化,你到底用什么方法可以賺到錢,比如說上證指數現在2900多點,一直做到5000點,你到底能不能在這個行情里賺到錢,你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想法好的邏輯。
第三個,你要想辦法控制你的風險,盡量不要因為你的行為讓你的生活陷入困境,不管你過去賺到錢或是沒有賺到錢,很多事情不要讓自己心里受到打擊或擾亂。比如你虧了錢,再拿錢進去,反復好幾次,最后發展到去借錢,押一大把,這樣就完全變成一個賭博了,所以資金管理和心理調控還是要做好的。
大概這三點,因為剛進市場要能賺到錢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你剛開始就賺到錢可能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給有經驗但尚未穩定盈利的交易員三條建議?
如果是一個已經進到這個市場還沒辦法賺到錢的人,我覺得大部分原因可能還在心理上,可能不是在技術上,在心理上你可能犯了很多新手可能犯的錯誤,比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手癢單”,或者你倉位的控制并不是很好,還有可能是你該止損的時候沒有止損,我覺得這個還是挺重要的一件事,你必須找到你問題所在,至少要把一直沒辦法賺錢變成不虧錢,我覺得這個是第一點,不虧錢很重要。
然后在不虧錢以后,第二個我覺得是在不虧錢的前提下,如何能慢慢地賺到錢。要能慢慢地賺到錢的話,你的邏輯至少是比較清晰的,應該已經有一個可以賺到錢的邏輯,然后你可以按照你的邏輯再加強你的意志,不管賺的多少多慢,還是要持續地做。
第三,如果已經可以賺錢的話,你應該要再去思考,我要如何能賺到比較多的錢。當然我覺得會有不同的方法,像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通過所謂的復利,在賺到錢的前提之下用賺到的錢不斷地慢慢地滾,然后再讓它做一個增長。當然其他方法的特點可能不大一樣,比如遇到好機會的時候你可能去加一些重的倉位,類似這樣的方式我覺得也是可以做一些思考的。
整體而言,我覺得,行為上,還是要以你個人的意志控制風險,不虧錢。第二個是在你的邏輯上能夠不斷優化,變成你的精神框架,形成好的交易框架,能夠賺錢。第三個是在這些都比較完整之后,你要能比較自在地在這個市場上交易,什么時候我可以再做更多的投入,什么時候我可以稍作休息。這些完成之后我覺得算是比較成熟的交易員了,雖然不能讓你賺到大錢,但最起碼在這個市場上能夠穩定盈利,慢慢地至少生活能過得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