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寫作手冊
- ThoughtWorks中國
- 1817字
- 2022-05-07 15:55:55
寫作的動機
王健:《寫作為什么這么難》
眾所周知,寫作有很多的好處:可以記錄和鞏固學到的知識、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提升和推銷自己等等,甚至很多人通過寫作出書,成名,改變了人生的軌跡,這種例子很多很多。至少我每次聽到這類的故事都會陷入深深的自省,痛恨自己沒有早一天開始行動,然后痛定思痛,立即新建一個博客或是把之前落滿灰塵的博客打掃打掃,重新發一篇《新的開始》,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周而復始,自己也慢慢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不知道寫作的好處,而在于我們做不到,就像大多數的雞湯文一樣,要知道“總有一天”是不靠譜的。對于放棄我們總能找到很多理由:沒有時間,總有更重要的事情;反正知識已經掌握了;不知道寫什么;覺得自己想寫的東西不值一提,怕被人笑話等等。后來我想清楚了,歸根到底就是四個字:覺得不值,假如有人給我500萬讓我寫篇博客,我想上邊那些理由就都不再是任何問題了。
那么什么樣的事情是我們心甘情愿想去做的呢?為什么我們喜歡玩游戲而不喜歡寫作業?那些我們根本不需要“堅持”就能一直做下來的事情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想來想去,我認為一般要符合兩個條件:快速的正向反饋、相對容易。
我就曾經疑惑過學習與玩的區別到底在哪?玩游戲可以讓我們相對容易能短時間內滿足生理或是心理上的需求。但是學習首先不容易,有好處但反饋周期都相對較長,我們很難獲得比較快的正向反饋。可是有些好學生就非常喜歡學習不是么?因為他們可以從每次考試,每次回答問題,從老師家長贊賞的同學羨慕的眼光中得到很多正向反饋,而更重要的是這種反饋足夠快,所帶來的收益已經抵消甚至大過了在學習上投入的成本,這就是為什么好學生會越來越喜歡學習的原因。
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的興趣,這樣他就能某一方面作出成就。我認為這個邏輯反了,應該是先促使或是找到或是暗示孩子在某方面的成就,讓他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比別的小朋友強,他就能在這件事情上持續獲得更多的正向反饋(例如夸獎,獎勵,其他小朋友的羨慕),就會越來越喜歡做這件事情,興趣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
所以說學和玩本質上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主要是付出成本和短期收益的差別,甚至通過調整這兩個維度學與玩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例如每個電子競技選手每天都要在一個游戲(競技項目)上玩(訓練)超過10個小時,對每一個操作細節都要反復練習,而每提高一點點都非常的困難,每天要被教練訓,在比賽中還很難獲勝,需要承受著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對于他們來講,這已經不是在“玩游戲”了,雖然外人看起來沒有什么差別。
很多牛人可以通過心智自我管理,推遲幸福感,用長遠利益來驅動限制自己的行為。不過那是需要天賦和訓練的,對于我等凡人,如果一定要堅持做一件我們認為需要堅持才能做到的事情,我認為可行的辦法就是: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鼓勵方式,能讓我們自己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能夠得到持續快速的正反饋,并盡量把這件事情變得容易。
回到寫作這件事情,拋開那些“總有一天”才能實現的好處外,眼前的好處無外乎就是幫助我們記錄理解消化沉淀學到的知識了。不過我們的內心里總有一個聲音反復出現:反正書看了,Session聽了,感覺知識已經學會了,那還值得花時間寫么?我用這個時間多學點東西不更好?
我的前同事李光磊曾在他的文章《知行合一》中將知識劃分為信息,知識和智慧。這解開了我很多對于學習的疑惑:為什么我看了很多書還是不會用某項技術?為什么我們聽了很多Session,但是感覺卻沒什么用?為什么同一本書不同人看或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看會有不同的收獲?原來我們之前所認為的學習只是獲取信息而已,如果不思考,不行動,這些信息將一文不值,隨時間消失,而浪費掉的卻是寶貴的時間。而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或是人的不同時期通過思考轉化為的知識也是天壤之別的,所以說書只是一面鏡子,我們讀的看的其實是我們自己而已。
所以為了真正的學到知識,而不單單的是收集信息。我們需要用行動來將獲取的信息加工吸收變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而寫作算是比較簡單廉價的方式了,所謂寫作驅動學習,正是如此。就像測試驅動開發中的測試一樣,寫作一旦完成,理論上就可以丟掉了,發不發布,有沒有人看,寫的好不好,都已經不是那么重要,它已經體現了它的價值。相信只要能體會到這種好處,不斷地用寫作來驅動學習,注重積累和推廣,那些長遠的好處也會自然而然的在某一天突然到來。
最后,不論你覺得上面這段文字有沒有道理,它對你來講只是一段信息,如果沒有思考,沒有行動,那就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