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在工人新村里“互動互助”
書名: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作者名: 葉子婷 章羽 劉希本章字數: 1783字更新時間: 2022-04-21 10:09:33
計迎春
上海大學教授
四年中,三個居住在上海和蘇州的中產知識女性,先后離開自己寫作的那一個房間,走進上海工人新村里的一間間老“公房”,那里承載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榮和夢想,那里住著一些平凡的上海女性,她們平凡猶如申城遍地可見的白玉蘭,美麗、堅韌,飽經滄桑卻又默默守護在這個城市繁忙的路邊、里弄的角落。她們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婆婆、媽媽、姐姐,是失獨的母親、外嫁的媳婦、逃離包辦婚姻的勇敢女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奉獻余熱的癌癥康復者、躲進小屋的尼特(NEET)一族……這是她們和她們的故事,在這里她們和她們相遇,這是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共同書寫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女性的生命歷程和生活日記,在這里一本紀實和研究并重的新型學術創作出現了。
葉子婷博士作為“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婦女”研究負責人,在2017年開始了一個探究上海市工人新村基層女性生活的項目。這個項目隸屬于加拿大約克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Linda Peake教授領導的一個關于南半球城市化進程中女性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該研究由一個四十余人的跨國團隊承擔,主要關注南半球的八個城市:上海、德里、孟買、喬治城、開羅、科恰班巴、伊巴丹和拉姆安拉。當然,上海的基層女性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女性的不同之處在于,她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是一座更為巨大的全球化城市,現代化的速度更為迅猛;同時,在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和這些上海女性的生命歷程里,深深地銘刻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烙印。
在2017年至2020年期間,在葉博士的帶領下,上海團隊對當地某工人新村的二十位女性進行了深度訪談,其中十三位女性進行了口述史訪談,并有三對基層母女進行了深度口述史訪談。2020年的5月,因疫情無法回國的葉博士邀請章羽博士加入研究團隊,以線上方式為工人新村的研究參與女性們舉辦歷時一個月的“寫作工作坊”,由這些女性自己執筆記述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家庭關系、鄰里相助、居委會互動等。得知葉、章兩位博士計劃將日記編印成冊,作為禮物送給她們,工人新村的阿姨和姐姐們震驚了,她們的眼睛倏地亮了。她們無法抑制的感情,穿透了阻隔重洋的屏幕,也擊中了兩位博士的內心。一個更為革命性的想法產生了,那就是為新村的女性們出一本書。2020年夏天,葉博士和章博士找到一直關注基層女性的劉希博士,幾位生產知識的女性一拍即合。三位老師連同學生助理徐潔同學,四個知識女性、六位新村居民,也是本書的海上凡花,由此開啟充滿了歡笑和淚水、心連心、互助互動的學術生活之路。
大概一個月前,三位老師先后和我提起寫序言的事情。巧的是,我自己的一位學生也深度參與過這個互助互動的學術研究,名字也在書里出現,還向我提及研究團隊為新村女性舉辦的藝術展覽。忙完期末論文批改和兩個線上線下的學術會議,上完開學第一課,我終于坐下來,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讀完了全書。冬夜冷白的燈光,透過歷史泛黃的紙背,女主人公們就如大地上一星一點的平凡花朵,從上海的社會主義工人新村的小單間里,鮮活地走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榮與夢想,改革開放初期的激情和澎湃,世紀之交的迷茫和掙扎,時至今日的一地雞毛,歷歷在目。然而這些平凡的海上之花,她們在自己困頓的世界里努力生存,默默承受,為下一代點燃希望的種子,為鄰里傳遞溫暖的力量。在她們匱乏的物質世界里,她們慷慨地展示何謂生活的智慧、何謂生存的堅韌、何謂生命的價值。
要展示這樣豐富而復雜的人生,研究者的客觀、冷靜和片段式的訪談顯然力有不逮。可喜的是,三位研究者創造性地使用了多種研究方式,口述史、觀察法、深度訪談;并且把新村女性作為參與者邀請到研究中來,她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頭腦去想,自己的筆去寫,自己的相機去捕捉,用日記寫作和照片日記,通過參與者溝通法,使得自己成為研究的主體。而我們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斷地沖破壁壘,試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聯結,使用了“心連心”、“互助互動”的“情感調研”方式。在四年的研究過程中,她們還及時回饋參與者,她們創建了一個研究者和參與者共享的節日,“文化活動日”,還貼心地把研究者筆下的“文化工作坊”改成了新村參與者嘴里的“文化活動日”。一字之差,卻聯結了情感,連起了心和心,體現了“情感調研”的真諦所在。正如參加“文化活動日”的新村T婆婆所說,“這是我五年里最開心的日子”。
研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研究。突破界限,反思界限,修正界限。
做研究做這樣子,蠻好。
2021年12月2日于上海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