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私計算:推進數據“可用不可見”的關鍵技術
- 閆樹等
- 1501字
- 2022-05-06 17:14:33
推薦序
這是一個人人都在談“大數據”的時代。然而,相信凡是在工作中和數據稍有關聯的人,都會聽到“數據孤島”這樣的說法。不同的數據擁有方,彼此的數據互不連通,形成了一座座“數據孤島”。島嶼群間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然而,我們都知道,數據只有流通融合才能充分釋放價值。例如,普惠金融需要更多的數據來完善建模,有效發放貸款,廣告營銷往往也需要跨行業的數據來提升精準度。然而,數據一旦交給別人就面臨著失控的風險,數據流通的各方也很難彼此相互信任。
目前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尚處于起步階段,甚至可以說,數據流通在某種層面還處于“男耕女織”的階段。特別是在數據確權、開放共享、自由流動和數據安全等方面還存在很多阻礙:一是數據權屬的界定仍不明確,在相關立法尚未健全的當下,行業內的實踐中未能形成具有共識性或參考性的權屬分割規則,產權爭議、無法監管的風險經常令供需雙方望而卻步;二是頻發的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泄露事件加劇了社會對數據交易的不信任感,出于對國家安全、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的保護,主體參與數據交易的主動性、積極性降低;三是確保流通過程的合法合規仍然較難把握。
那么,這兩年越來越火熱的隱私計算技術是干什么的呢?它如何解決此類數據流通面臨的困境呢?本書從技術角度給出了答案。
簡而言之,隱私計算是一種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的技術。通過這類技術,我可以在不把數據給你的同時,讓你利用到我的數據價值(如數據先加密再密文計算)。當然,這樣的技術相比直接計算,要耗費更多的計算資源,使用更復雜的算法和協議,消耗更多的網絡帶寬。這也就是為什么雖然多方安全計算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提出來了,但直到現在才“重煥新生”——當時隱私計算比通常的計算慢數百萬倍,使得其在當時的條件下只具有理論意義。而最近幾年,隨著計算能力的增強(算得越來越快)、算法協議的優化(計算速度從慢百萬倍降低到慢幾百倍)和計算成本的降低(多計算一些也花不了多少錢),人們忽然發現,隱私計算可以用了,至少在一些對時間延遲要求不那么敏感或數據量不是很大的環境下。
那么作為“新生技術”的隱私計算到底用哪里,效果如何,能多大程度提升合規性,以及還面臨哪些挑戰呢?這些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本書致力解答的。近來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實施,人們關于數據安全流通的意識不斷提升,隱私計算加速發展。初創企業、互聯網企業、大數據企業、區塊鏈企業、運營商、銀行紛紛入局,在金融風控、電子政務、智慧醫療、互聯網營銷等領域,越來越多的隱私計算落地應用開展起來。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隱私計算仍然面臨著跨平臺互聯互通困難、大規模可用性不足、安全分級分類規范缺乏、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法律適配性尚無定論等問題的挑戰,值得關注和持續深入研究。
2020年,為促進數據要素依法有序自由流動,推進隱私計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隱私計算行業認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成立了隱私計算聯盟,成員包括政府單位、運營商、金融機構、技術廠商等在內的90余家企事業單位。聯盟旨在以國家政策法規為導向,以切實服務市場需求為趨勢,搭建政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積極培育市場,釋放數據價值,提升中國隱私計算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一年來,聯盟圍繞隱私計算基礎核心技術研究、行業應用落地、標準體系構建和隱私計算政策監管研究等多個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可以說,這本書中的許多內容,就是作者們同隱私計算聯盟的業內專家共同探討形成的。
“可用不可見”的隱私計算技術和產業仍在快速發展,本書立足當下,介紹了現階段隱私計算的火熱現狀,也展望了未來,為我們既要利用數據、又要保護數據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何寶宏
2021年12月
- Android應用安全實戰:Frida協議分析
- API安全實戰
- Rootkit和Bootkit:現代惡意軟件逆向分析和下一代威脅
- 計算機使用安全與防護
- 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研究
- Falco云原生安全:Falco原理、實踐與擴展
- Digital Forensics with Kali Linux
- 信息安全導論(第2版)
- SQL Injection Strategies
- End to End GUI Development with Qt5
- 隱私計算:推進數據“可用不可見”的關鍵技術
- Mastering Python for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 Kali Linux高級滲透測試(原書第4版)
- 復雜信息系統網絡安全體系建設指南
- Mastering Metasplo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