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輔助器具使用指導
- 杜春萍主編
- 1508字
- 2022-05-06 15:55:00
四、使用腕手部矯形器的注意事項
(一)腕手部矯形器的作用
1.固定和/或糾偏作用 將腕手部固定成功能位、休息位等姿勢,促進損傷組織的愈合和腕手功能的活動。
2.牽引作用 動力性矯形器具有彈力牽引作用,可以提高相關部位的肌力和相關的關節活動范圍。
(二)腕手矯形器的使用要點
1.掌握正確的穿脫方法 腕手矯形器的類型繁多,且需要配合康復階段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操作時按照程序逐一進行,做到安全、便利,不損害矯形器。
2.正確使用矯形器訓練 使用固定型腕手矯形器時應在康復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肌肉等長訓練,早期每日行2~3次關節被動運動,可逐漸增加;痙攣肢體穿戴前應先做牽拉,降低肌肉的高張力;持續穿戴矯形器兩小時以上時,須定期松解矯形器,對骨突處應加以保護,避免壓力性損傷的發生。
3.穿戴時間合理 穿戴腕手矯形器的時間可因疾病類型、病情發展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的患者需要持續穿戴,有的只需訓練、工作時穿戴;有的需穿戴數周,有的則需穿戴數月。因此,佩戴腕手矯形器應定期隨訪,嚴格遵守運動處方。
4.注意觀察與處理穿戴后的不良反應 觀察是否出現因矯形器過緊而造成的掌指關節指端循環障礙,如指尖有無皮膚發白或紅腫,有無感覺發麻等。若出現不適,應立即松解矯形器,同時應注意骨突處皮膚是否出現壓力性損傷。
5.維護與保養矯形器 正確穿戴矯形器,避免因穿脫不當而造成損壞;保持矯形器干燥、清潔,防止潮濕、生銹;金屬關節部位需要常涂抹潤滑油來保持關節潤滑,避免重物擠壓損壞;避免接觸高溫環境,尤其是低溫熱塑材料;禁止用高濃度洗滌劑清洗。若發現松動或破損等問題,應及時送交制作部門處理。
(三)防治穿戴矯形器后的不良反應
1.長期制動引發失用性肌萎縮及肌力下降 在矯形器固定的情況下進行肌肉等長訓練,主動進行收縮與放松而不引起關節角度的改變。在保持關節及肢體穩定的基礎上進行肌肉牽伸訓練,防止肌肉萎縮,提高肌力;亦可在矯形器的保護下,配合物理療法如脈沖電刺激,刺激肌肉運動。
2.關節固定制動造成肌肉攣縮、關節活動度下降 長時間的制動均會造成關節肌肉纖維及其他軟組織膠原纖維縮短,引起關節的主動、被動活動范圍不足。同時,肢體擺放的位置、制動的時間、關節的活動范圍及原發病等,都會直接影響肌肉攣縮的發生。為了預防關節的攣縮,在穿戴矯形器的過程中,需要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做被動運動,每日2~3次,直至達到關節的最大活動度。
3.頻繁的穿脫矯形器導致肌痙攣加重 痙攣是一種運動性功能障礙,也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基本表現之一。其病理機制是由于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導致速度依賴性張力性牽張反射亢進,伴隨腱反射亢進。
4.長時間、持續性的機械壓力作用造成壓力性損傷 腕手部皮膚薄,脂肪組織少,骨突出明顯,極易造成壓力性損傷。穿戴矯形器時應避免壓迫血管,影響肢體血液循環;保護皮膚,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關節、骨突處皮膚不受壓迫,矯形器邊緣應光滑,使皮膚不受摩擦;學會自我觀察皮膚溫度、顏色、感覺。若出現患肢麻木、肢端皮膚溫度降低或升高、皮膚顏色變白等異常情況,應及時調節固定帶或松解矯形器,并及時就醫。
5.心理依賴 矯形器使用的重要原則是將其視為暫時性工具,患者的機體功能一旦恢復或癥狀改善,就應及早放棄矯形器。但部分患者在使用矯形器取得療效后,對矯形器會產生心理依賴,在功能完全恢復和癥狀明顯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仍然希望借助矯形器的支撐與保護,這些均不利于機體組織的功能恢復和發揮。
使用矯形器治療一段時間后,需要及時評測患側肢體的功能,根據患者功能的恢復情況,決定是否繼續使用矯形器治療,對無須繼續使用矯形器而又對矯形器存在心理依賴的患者,矯形師應該耐心向患者解釋,同時對其進行試驗性訓練消除其顧慮。
(汪學玲 王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