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機器學習及區塊鏈技術導論
- 楊毅等編著
- 653字
- 2022-05-05 20:15:07
1.1 人工智能的起源
人工智能是目前最重要、最熱門的科學方向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工智能就一直在被不斷地定義和描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延伸和提升。
圖靈試驗(Turing Test)是由被稱為“現代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國科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于1950年提出的,圖靈試驗是一個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思考、測試機器是否能表現出與人相等的智能的著名試驗,如圖1.1所示。

圖1.1 圖靈試驗
在圖靈試驗中,將人和機器用屏風或墻等隔開,人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或麥克風)向機器隨意提問。在經過多次測試后,如果有超過30%的人不能確定屏風或墻后回答問題的是人還是機器,則認為這臺機器通過了圖靈試驗,并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在這個試驗的定義下,人工智能被簡單地定義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機器。
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首次給出了關于人工智能的定義:人工智能是制造智能機器(特別是智能計算機程序)的科學和工程,它與使用計算機理解人類智能類似,但人工智能并不將自身局限于生物意義上的方法。在該定義下,人工智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接近甚至超越人類智能,并可以完全用計算機的方式來進行處理。
同時,生物學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就職于康奈爾航空實驗室(Cornel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的弗蘭克·羅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于1957年時發明了一種模擬人腦神經細胞工作的方法,Frank Rosenblatt發明的方法被命名為感知機(Perceptron),是腦神經元網絡的一種簡化形式,如圖1.2所示。生物神經元示意圖如圖1.3所示。

圖1.2 腦神經元網絡的簡化形式

圖1.3 生物神經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