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機器學習及區塊鏈技術導論
- 楊毅等編著
- 712字
- 2022-05-05 20:15:15
3.0 引言
世界上首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于1946年的賓西法尼亞大學。現在,辦公室、機房、家庭、飛機、輪船、宇宙飛船等都已有了計算機的身影。智能手機的功能和性能已遠超十多年前的計算機。計算機以比特或位(bit)為單位執行信息存儲、數值計算和邏輯計算等方面指令,依據既定程序運行。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算法,算法通常構建在理想化的計算模型基礎上。對豐富、復雜而巨大的物理世界需求而言,經典的電子計算機(以下簡稱經典計算機)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20世紀初,人們普遍認為牛頓定律(Newton’s Law)和麥克斯韋定律(Maxwell’s Law)是正確的物理定律。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這些經典理論在試圖解釋某些物理實驗的觀察結果時遇到了困難。此時,一個新的、被稱為量子力學的框架被提出,并在此框架內發展了新的物理理論,稱為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量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和量子場論。即使讀者不了解這些物理理論,仍然可以學習量子信息,量子信息是在量子框架中重新構建信息理論的結果。
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就是基于微觀物理的量子力學原理構建的、執行量子信息處理的物理裝置,以量子比特(Qubit)為單位的執行量子信息存儲、數值計算和邏輯計算等方面指令。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最早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于1981年提出的。
由于完全表示一個量子系統所需的數據量是以指數形式增長的,因此經典計算機無法模擬這樣的系統。量子計算機利用量系統的特性,能夠在多項式時間內處理指數級的大量數據。這種計算能力也可以應用于量子力學以外的許多問題。相比于經典計算機,量子計算機更擅長解決某些領域的復雜問題,近年來受到科學界的關注和重視。量子算法的研究已經從簡單的模擬量子物理系統發展到信息理論、密碼學、語言理論和數學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