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第2版)
- 劉偉榮編著
- 613字
- 2022-05-06 18:42:31
2.4.3 自適應編碼位置調制機制
Yong Yuan等人提出了一種自適應編碼位置調制(Adaptive Code Position Modulation,ACPM)機制,其體系結構如圖2.3所示。

圖2.3 自適應編碼位置調制體系結構
每個節點訪問兩個信道,一個傳輸數據,另一個傳輸信令。發送方的數據經過CPM(Code Position Modulation)調制器后,由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加性高斯白噪聲)信道傳輸給接收方;在接收方,數據按相反的順序處理。接收方計算數據的誤碼率(Bit Error Rate,BER),將其通過信令信道回送給發送方,并根據BER估計噪聲功率密度以及調整發射功率。分組調度層(Packet Scheduling Layer)和物理層通過協作來保證針對動態的端到端的發送QoS需求和時變的本地環境的自適應性。在分組調度層,局部的QoS參數(如延遲、分組丟失率)由具體的應用需求確定,然后從物理層獲得能量消耗模型信息,并確定將由物理層使用的最優化的調制級別,以達到在保證端到端的QoS需求的同時最小化能量消耗。能量消耗的模型表示為Eba(k, BERd, N0),其中Eba是傳輸一比特信息所消耗的總能量,k是調制級別,BERd是BER的期望值,N0是信道噪聲的功率密度。模型的具體表達式依賴于物理層的具體實現。
在傳輸過程中,物理層需要周期性地向分組調度層報告本地的噪聲功率密度N0,分組調度層根據N0確定最優化的調制級別,并指示物理層調度器調制級別。需要指出的是,調制級別信息需要通過信令信道發送給接收方,以便接收方正確解調。如果調制級別設為k,每k比特信息通過周期性地移位PN碼(2k個移位值)將被放置到I、Q信道。CPM調制器中的發射功率Pt由功率控制器控制,以維持期望的BER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