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田隨筆全集(全三卷)
- (法)蒙田
- 5534字
- 2022-04-19 15:37:01
新版序 平凡生活的智者
周國平
一
無論作為作家,還是作為哲學家,蒙田都在我的最愛之列。譯林出版社邀我為這個新版《蒙田隨筆全集》(以下簡稱《隨筆集》)寫序,我很樂意來說一說我為什么如此喜歡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為什么在今天仍值得我們閱讀。
蒙田(1533—1592)生活在文藝復興的末期和近代的開端,是站在近代門檻上的第一位文化巨人。比他稍晚,還有兩位文化巨人,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就是培根和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文豪,培根是哲學家,而蒙田在文學和哲學上都是開創新風氣的先驅。
蒙田是法國波爾多人,一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隱居,最用心做的事是寫《隨筆集》,生前三卷都已先后出版。在西方,隨筆這個體裁發端于古羅馬,普魯塔克和塞涅卡是頂尖的高手。這兩位正是蒙田最喜歡的作家,他在著作中經常引證,文風也受其影響,但顯得更加散漫,更像是家常閑談。讀他的隨筆,我真正感覺到是在聽一位智者談話,他的心態平和而豁達,他的見解平實而深刻。
在《隨筆集》中,蒙田對寫作發表了許多中肯的見解,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兩點,而這兩點也正是他的文風的顯著特征。第一是樸實。他說:“任何漂亮的描繪,都會在樸實無華的真實面前黯然失色。”寫作要像平常說話那樣,既明白易懂,不用生僻字,又平易近人,少講大道理,蒙田說他只想用巴黎菜市場里說的語言。第二是自由。普魯塔克的許多文章,東拉西扯,似乎忘記了主題,蒙田贊嘆道:“哦,上帝,那天馬行空式的離題,那莫測風云的變化真是美不勝收,越似漫不經心,信筆寫來,意趣越濃!”實際上他自己更是如此,筆意縱橫,沒有固定的套路,仿佛經常跑題,整體看下來卻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氣勢。這樣的寫法,形散神不散,不是大手筆是用不好的。
蒙田無疑是寫隨筆的第一流大師,他的文學成就舉世公認。可是,他在哲學上的貢獻好像遭到了忽視,在迄今出版的西方哲學史著作中,你幾乎找不到他的名字。在我看來,毛病出在寫哲學史的人狹隘的學術眼光。蒙田不屬于學術界,不屬于任何界,仿佛天地間突然生出了這樣一個樸素又聰慧的人,撇開一切理論,用最本真最直接的方式探究人性和人生的問題。他把哲學帶回到原初的狀態,使之重獲永恒的品格。他沒有創立任何可以供后來的哲學家繼承或批判的學說,卻用人文主義精神熏染了近代哲學,給哲學注入了一股清流。
二
哲學家們研究宇宙、上帝、自然,而蒙田告訴我們,他研究的是他自己。在《隨筆集》開頭,他開宗明義宣布:“讀者,我自己是這部書的材料。”他還說:“我研究別的課題不如研究自己多。這就是我的形而上學,這就是我的物理學。”整個三大卷《隨筆集》,就是他研究自己的一個記錄。
在蒙田之前,要往上追溯一千二百年,我們才能找到一個人,是曾經把自己當作研究對象的,就是奧古斯丁。不過,兩人有根本的不同。奧古斯丁是為了懺悔,從自己身上認識人性的卑微,從而舍棄小我皈依上帝。蒙田是立足于以人為本,通過研究自己來研究人性,以一種非常健康的心態對自己和人性都予以肯定。《隨筆集》的寫法也和《懺悔錄》不同,它不是自傳,沒有敘述自己的任何具體經歷,而只是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把觀察的收獲寫了出來。
蒙田自己說,人們總是把視線朝向別人,朝向外面,而他則對準自己,看自己的里面。如同一個充滿好奇的游客,他在自己的內心轉悠,看那里的各種風景。他把觀察自己看作人生的第一要務,是基于兩點認識。第一,在自己身上可以領悟人生的基本道理。一個人憑借自己的經驗,而無須憑借書本,只要善于學習,就足以讓自己變得聰明。你若肯反省自己過去暴跳如雷的樣子,就比閱讀亞里士多德更能夠看清這種情緒的丑惡,從而把它克服。你若常回顧經受過的苦難和屈辱,就比閱讀西塞羅更能夠懂得命運的變幻莫測,從而有所準備。第二,在自己身上可以察知人性的真實樣子。一個人只要具有光明磊落的判斷力,就可以把自己作為人性的例子,給自己就像給第三者一樣坦然做證。通過長期仔細觀察自己,就訓練得對別人也能夠做出適當的判斷。
蒙田從自己身上研究人性,態度誠實而坦然。在《隨筆集》中,他把在自己心中觀察到的一切如實地表達出來,力求保持其本來面貌。他說:“我是把自己全都展現出來。”他為他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而感到自豪。他指出,描述自己比描述別的事物更困難,但也更有意義。“倘若世人抱怨我過多地談論自己,我則要抱怨他們竟然不思考自己。”的確如此,如果人們把耗費在交際和事務上的時間分一點給自己,多一些自我思考和認識,生活的品質就一定會變得好一些,這個世界也一定會變得好一些。
通過從自己身上研究人性,蒙田得出了兩點主要結論。
第一,人皆有弱點,有弱點才是真實的人性,因此應該寬待人性的弱點。舉例來說,人性的一個普遍弱點是變化無常,人最難做到的是始終如一。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由許多零件組成的,各個零件都在起作用,而作用的大小在不斷發生變化,使得我們和自己不同,不亞于和別人不同。換一種說法,人心中有許多不同的沖動,有時這種沖動占據優勢,有時另一種沖動占據優勢,因此所有的人都像孩子一樣天真地為同一件事時哭時笑。蒙田的這個看法包含了后來弗洛伊德的基本觀點,就是人的行為是受無意識支配的,而不是由理性支配的。蒙田并不認為自己可以例外,承認自己的表現也經常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不過,他認為這符合人性之常理,如此打趣道:“誰要是看到我對我的妻子有時臉色冰冷,有時卻充滿了愛意,便以為其中一個是假裝的,那他就是個笨伯。”
第二,人性原本是平凡的,因此應該以平凡的人性為楷模,把平凡的人生過好即是偉大。試圖超越人性、拔高人性是可笑的,蒙田就此說出一串常人會認為不雅的大實話:“坐上世界最高的寶座也只能靠自己的屁股。”“帝王哲人大便,女士們也大便。”所以,要承認平凡,接受平凡,誰都不要裝。最偉大光輝的業績是生活得和諧,而不是攻城略地、治國理政、攢積財富,那些最多只能算是附屬品。愷撒和亞歷山大在日理萬機之際,倘若也懂得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把戰爭和政治當作日常工作,而把平凡生活看作偉大事業,這樣才是聰明人。
三
“我知道什么?”——這是蒙田的名言,他自己說,他把這句話作為格言,銘刻在一個天平上。如同對人性一樣,他對人的認識能力也評價不高,確切地說,不做夸大的評價。他不相信人憑借理性能夠洞察萬物的真理,他自己處世做人也決不自以為正確,而他安于如此。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無知,這是蘇格拉底的教導,而在他身上幾乎成為了本能。他是一個溫和的懷疑論者,這種懷疑論在他的全部言行中散發著溫暖的氣息。
蒙田認為,人的無知是必然的。大自然的奧秘永遠認識不完,人對自己的精神和肉體也所知甚少。每樣事物都有幾百副面孔和幾百條肢體,我們只能認識其中的一些,沒有人能看到全貌。何況命運還把它的混亂多變帶進我們對事物的判斷里,使得我們的判斷像我們的遭遇一樣充滿偶然性。
無知是人的認識的根本特征,所以不可獨斷。根據自己認為的可信與不可信,去判斷可能與不可能,自己不會做或不愿做的事,就認為別人也不會做或不該做,把自己作為準繩去衡量一切人,這是多數人的通病。蒙田說,他確立了一個原則,生活有千百種不同的方式,決不要求別人按照和他一樣的方式生活。因此,任何意見都不會讓他吃驚,任何信仰都不會讓他生氣,不管與他多么格格不入,因為它們都有其產生的原因和根據。
然而,知道自己無知是難的,你必須走進知識的殿堂,去推那一扇扇門,才知道門對你是關閉的。還要勇于承認無知,蒙田說,世上一切弊端都產生于人們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我的理解是,害怕暴露無知,就會不懂裝懂,把事情搞砸,或者強詞奪理,把和平破壞。坦然承認無知的習慣要從小就培養,蒙田表示,他若教育孩子,就會這樣做,讓孩子習慣于用詢問和疑惑的方式來回答問題,寧可他們六十歲時還保持學徒的模樣,不要像現在這樣十歲時就裝出博士的派頭。
四
蒙田主張過好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生當然不是馬馬虎虎的人生,要真正過好是不容易的。怎樣過好平凡的人生,他的論述十分廣泛,我只說他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不要出租你自己。
一個人首先要認識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由此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做和應該做的事,那就好好做。對于每個人來說,把最符合自己天性的事做好,就是幸福。蒙田自己是一個真性情的人,聽從自己的天性做人做事,不勉強自己接受不喜歡的東西,覺得這樣最快活。世人認為再好的事,不符合他的天性,他就不做,決不會為此后悔。
你應該關心的不是人家怎樣說你,而是你自己怎樣對自己說。你懂得思考和掌握自己的人生,你就已經完成了一切事情中最偉大的一件。只要你真實的自己完好無損,你就絕不會失掉什么。真實的自己是人生一切價值的承載者,丟失了這個承載者,一切價值都不復存在。一個人渴望把自己變成天使,他就是一個傻瓜,因為他自己已經不存在了,誰來對這個變化感到高興和激動呢?
我們的某些部分得益于社會,我們的最好部分得益于自己。因此,要善于獨處,這是一種偉大的能力。真正的退隱是把心靈引回到自己,這在城市和王宮里也可以做到,但是獨處時更容易做到。我們應該有妻子、孩子、財產,但是不要粘得那么緊,把幸福完全依賴于其上。我們必須給自己保留一個隱秘的后間,只屬于自己,在那里和自己進行日常的對話,不為外人所知。在那里,和自己談笑一若妻兒和財產都不存在,這樣萬一失去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好像天塌了一樣。
人們表面上好像都很看重自己,可是實際上總是在出租自己。他們住在家里,但不是作為自己,而是作為房客。他們的天賦不是給自己用的,而是給奴役他們的人用的。他們到處抵押自己的自由,不管大事還是小事,相干的事還是不相干的事,他們都不加區別地摻合,只要不手忙腳亂,就覺得好像不是在活著。
要不出租自己,關鍵是擺脫事務和人際關系的控制,讓自己享有自由和悠閑。蒙田說:“自由和悠閑,這是我的主要品質。”“我這一生最大的習慣是活得懶懶散散,輕輕松松,從不忙于事務。”人在社會中生活,人際關系如果處理不好,會讓你不得安閑,還會讓你痛苦。據我所見,對于處理人際關系,蒙田有兩件法寶。
一是無求于人。他說在他的熟人中,從沒見過有誰比他更少有求于人,他自己分析,原因在他的性格。一方面,天生有點傲氣,受不了被人拒絕,欲望和計劃也有限,不需要去求人。另一方面,特別喜歡懶散,對自己的休息權利和自主權利同樣珍惜,憎恨一切控制,不論是控制別人還是被人控制。有求于人,無非是兩種結果,一是遭到拒絕,二是被迫受惠于人,二者都難以忍受,所以干脆就無求于人。
二是少管閑事。首先是不要卷入別人的事務,“自己不贊成的事,讓他(指子女)不要介入”。尤其在朋友之間,要防止不必要地介入對方的事務,或把對方拖入自己的事務,而這往往是最難做到的。其次,要盡量少知道別人的秘密。蒙田說,交待他保密的事,他都深藏心底,但希望盡量少沾邊。他告誡朋友們,不讓他說出去的事就少對他說,因為他不善于做假,沒有勇氣矢口否認自己知道的事,他可以不說出來,但是予以否認,就會很為難,很不開心。
蒙田所講的處世智慧,貌似消極,其實很實在。人生的煩惱,大半來自有求于人和多管閑事。這樣的處世智慧與社會擔當并非不相容,他自己做過兩任波爾多市的市長,深受市民愛戴。
五
蒙田說,人生有三種美好的交往。一是知己的朋友,二是恩愛的女子,這兩種都不是想要就能夠有的。第三種是與書籍交往,它缺少前兩種的優點,但有前兩種不具備的長處,就是自己完全能夠做主,只要愿意,就可以伴隨一生,在孤獨時給人莫大的安慰。他是一個愛讀書、會讀書的人,關于閱讀有許多精辟的見解,我在這里也略加闡述。
人為什么要讀書?蒙田說:“我只是在書中尋找愉悅,以便有一種高雅的消遣。”他表示,他只想安閑地度過人生,沒有一樣東西是他愿意為它嘔心瀝血的,包括做學問,不管這是一樁多么光榮的事。因此,在閱讀時,他注重的是愉快。對于食品,我們有時注重營養,有時只圖好吃,精神食品也是如此,有時不一定有營養,有樂趣就行。他說他每天讀書消遣,不分學科,博覽群書。閱讀時遇到困難,他不為之絞盡腦汁,經過一兩次思考,得不到解答也就不了了之。
當然,讀書注重愉快,并不是無所用心。蒙田反對的是死摳書本內容,他說,內容本身不重要,能夠起到推動自己思考的作用就可以了。在談論教育問題時,蒙田把他主張的讀書方法講得更清楚。他說,教師要把偉大的著作家和不同的學說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選擇或者就存疑。他必須吸收他們的思想精華,不是死背他們的警句,不要僅僅因為是權威之言就記在腦子里。如果他通過自己的理解真正接受了某種見解,這種見解就是他自己的了,他可以大膽忘記是從哪里學來的。真理屬于每一個看到它的人,不在于誰先說誰后說,也不在于是柏拉圖說的還是我說的。蜜蜂飛來飛去采花粉,最后釀成的蜜屬于蜜蜂自己,不管花粉是采自百里香還是牛至。可是,事實上,教育往往是灌輸知識,而不是培養心靈。蒙田談到從學校里出來的學生時說:“他本該讓思想滿載而歸,卻只帶回來浮腫的心靈,不是變得充實,而是變得虛腫。”
蒙田特別強調,要警惕不被知識傷害。知識這個東西本身無所謂好壞,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看你天賦如何,還看你怎么用它。人不需要太多知識就能夠活得自在,太多的知識會成為負擔并造成混亂。植物吸水太多會爛死,燈灌油太多會滅掉,同樣道理,書讀得太多也會抑制思維活動。有一個詞形容這樣的人,叫作文殛,就是被文字之斧劈成了殘疾。
總之,真正重要的是心靈的培養,自我的成長,閱讀的意義即在于此。
《隨感集》內容豐富,我在這個序里只能擇要介紹,難免掛一漏萬。請你翻開書,自己慢慢品讀。讀蒙田的書,他主張的讀書方法是更適用的。閑暇之時,不妨隨手翻開其中某一篇,懷著輕松的心情閱讀。這樣一篇篇讀下來,你會發現,你結識了一位多么可愛的智者,而在不知不覺之中,你的心靈得到了滋養和提高。
二〇二一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