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機構及隊伍

1934年“禹貢學會”成立時,會員主要是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和輔仁大學三校的師生。教師中只有發起人顧頡剛、譚其驤是教沿革地理的,而且都不是專任教師,其他都是一些對沿革地理有興趣、有需求的歷史學者。學會會址就設在成府蔣家胡同3號顧頡剛家里,《禹貢》半月刊也在此編就。在當時條件下,顯然不可能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

但禹貢學會的意義非常重大。1949年以后,歷史地理學領域的三位大家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都是禹貢學會的骨干會員,現在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者基本上是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學生。以致在史學界,這些學者稱為“禹貢學派”。可以說,是禹貢學會為中國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界培養了基本的研究隊伍。

侯仁之(1911~2013年)在大學和研究生時期受學于顧頡剛(1893~1980年),出國留學前已定下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志向。1949年歸國后,先是回到其母校燕京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成立地質地理系,他擔任系主任。1957年,開始招收歷史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1978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劃分為地質系和地理系兩個單位,地理系經濟地理教研室內設置“歷史地理小組”。1981年,該小組獨立為“歷史地理教研室”,1984年改名“歷史地理研究室”,招收博士研究生。經國家教委批準,歷史地理專業與經濟地理專業聯合成為全國第一個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1992年5月8日,以“歷史地理研究室”為基礎成立“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掛靠在城市與環境學系(原地理系)。2003年,城市與環境學系與環境中心合并為環境學院,2007年成立城市與環境學院,下設“歷史地理研究所”。

譚其驤(1911~1992年)是第一位以歷史地理研究和教學作為終生志業的學者(圖1?4)。他1930年畢業于上海暨南大學歷史系,考入燕京大學讀研究生,師從顧頡剛。1932年開始在輔仁大學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先后兼課于多所高校。1940年任職于浙江大學史地系,并開始指導研究生。1951年調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54年受命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1959年建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并且籌建歷史地理學本科專業。1960~1962年,招收了三屆本科生;1980年、1987年又各招了一屆。1982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在研究室基礎上建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確定為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1983年培養出全國首批兩名文科博士。1987年成為全國首批重點學科。1999年,建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成為歷史地理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圖1?4 譚其驤

史念海(1912~2001年)在大學時加入禹貢學會,1936年從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受聘為禹貢學會編輯(圖1?5)。“七七事變”后禹貢學會工作停止,輾轉至西北、西南。1948年任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54年調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60年代建立歷史地理研究室,1986年擴建為歷史地理研究所。2000年3月,陜西師范大學以歷史地理學者為骨干,聯合校內外相關學科力量建立“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經教育部批準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2年元月,其歷史地理學成為全國重點學科。

圖1?5 史念海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大學(侯仁之)、復旦大學(譚其驤)、陜西師范大學(史念海)鼎足而立。三位學者的工作各有特色。侯仁之以北京城市歷史地理、西北干旱區考察和研究為中心。譚其驤以《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為中心,側重歷代政區演變以及歷史地貌變遷。史念海以黃土高原為中心,注重歷史經濟地理、歷史軍事地理。他們為中國歷史地理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侯仁之從1957年起先后指導碩士生19名,1984年以后指導博士生9名,1991年以后招收博士后4名。譚其驤1949年前在浙江大學指導過碩士生3名,在復旦大學從1957年起先后指導碩士生11名,從1982年起指導博士生10名。史念海從1982年起指導碩士生19名,從1985年起指導博士生31名。這些畢業生以及他們的學生構成了各個主要歷史地理專業機構的中堅力量。可以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形成了歷史地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大本營。

也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葉以后,中國科學院也分別在地理研究所和歷史研究所聚集了兩批歷史地理學者。人數以后者為多,并于1960年成立歷史地理研究室。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該研究室也就隸屬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而地理研究所則于1979年8月18日成立古地理與歷史地理研究室。

進入20世紀80年代,歷史地理呈現出一個加速發展的勢頭。除上述各單位外,中山大學地理系、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杭州大學地理系、西北大學地理系、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系、華中師范大學地理系、南京大學歷史系、云南大學歷史系、武漢大學歷史系、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四川大學歷史系、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以及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均出現了專門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者。全國的歷史地理研究隊伍迅速壯大。由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每隔一年召開的國際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參會的學者從1982年以后一般都超過100人。

20世紀90年代以后,歷史地理學科研機構和隊伍的發展速度較之80年代更有所加快,不過出現了兩點重要變化。

其一,高校系統的歷史地理研究機構和人員持續擴張,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的歷史地理機構和人員急劇萎縮。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歷史地理室的現有人數不及以往極盛時之半,而中科院地理所的古地理與歷史地理研究室于1996年底取消了設置。

其二,歷史學單位的歷史地理研究機構和人員不斷增長,而在地理學單位,歷史地理研究機構和人員不僅無法得到發展,而且難以為繼,舉步維艱。

造成上述兩點變化的原因,首先是在80年代中國經濟開始高速發展時期,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于其他考慮不夠。以致在理科的科研環境中,見效慢、經濟效益低的歷史地理學受到冷遇,乃至于被淘汰。更重要的是,在1990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第四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名單》中,“歷史地理”被歸入歷史學,導致地理學研究機構無法招收歷史地理專業的研究生。這一點,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早在1992年,侯仁之就在所撰“再論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中預料:把歷史地理學列入歷史學門類,“這就造成了學科性質的極大混亂,極其不利于這門學科的發展”,“其后果必將嚴重影響歷史地理學高級科學研究人才的培養,而這樣的人才正是我國目前的經濟建設中所必需的”[10]。他的預言很快就得到了驗證。從那以后,新增加的歷史地理研究機構無一例外地都出現在歷史學單位,地理學單位的歷史地理同行普遍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

不過,從積極方面也應該看到,從90年代特別是2000年以來,歷史地理學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標志之一是,專業研究機構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繼傳統的北大、復旦、陜西師大三強之后,武漢大學(1994年)、西南大學(1996年)、暨南大學(2005年)、四川大學(2006年)、中山大學(2012年)、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的歷史系都新建了專門的歷史地理研究機構。其發展勢頭之猛,讓傳統的三強格局受到了嚴重沖擊,出現了一個遍地開花的局面。

標志之二是,在傳統三強中,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的歷史地理學分別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小基地)、全國重點學科,復旦的歷史地理學還成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985平臺)。北大的歷史地理學除了在傳統的地理學單位,在歷史學機構中也形成了一股很強的力量。就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來說,歷史地理學的影響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標志之三是,每年畢業的歷史地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總數逾百,一方面促使歷史地理科研隊伍持續擴容,另一方面源源不斷地充實到各行各業的一些相關單位,擴大了歷史地理學的學術基礎和社會基礎。近年來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國際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參會人數一般都達到了150人以上,經常超過200人。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之事。

標志之四是,除了全國性的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很多省市也成立了地方性的歷史地理專業學會。其中有些省市掛靠在地理學會,如浙江省地理學會、重慶市地理學會、貴州省地理學會均下設有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而有些省市則掛靠在歷史學會,如廣東省歷史地理研究會便掛靠在廣東省歷史學會。也有的歷史地理學會直接隸屬于當地的社會科學聯合會,如史念海于1987年就發起成立的西安歷史地理學會。這種地方性的歷史地理專業學會,很有利于加強當地各單位歷史地理學者的聯系,并促進歷史地理學與當地相關專業學者的交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旺苍县| 华阴市| 秦皇岛市| 尤溪县| 盐亭县| 米林县| 华阴市| 合山市| 金塔县| 花莲县| 从江县| 东兰县| 邵阳市| 平湖市| 泗阳县| 余江县| 池州市| 彰化市| 宿迁市| 米易县| 厦门市| 昌黎县| 平顶山市| 天峨县| 永靖县| 喀喇沁旗| 紫金县| 香格里拉县| 旬阳县| 本溪市| 六枝特区| 化州市| 盘锦市| 鄱阳县| 彭山县| 葫芦岛市| 横峰县| 潮州市| 定安县| 乡城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