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我們今天的華夏應該感謝當年的巫族
聽說過狐死首丘的故事吧!
巫族老一輩們始終思念故土,立下誓言,巫氏必須強大,后世子孫必須回歸故里,從嶺族手里奪回失去的地盤。
這種強烈的歸宿使命深深地影響了第三代領軍人物強良同志。
強良可不是一般的角色,十三歲從軍,十八歲為將,二十三歲跨入政壇,二十八歲被族人推舉為大首領。
執政之后,做了很多氏族不敢做無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憑一己之實力,迫使勞亞洲保持中立,坐觀望之態。
第一個可以挺直了腰板代表赤縣神州出現在瞻部洲公認的政治舞臺蘇迷盧山與諸州各族平起平坐。
站在今天的角度考慮,我們應該感謝改變赤縣神州大地附屬命運的巫族。
是它的存在,迫使嶺族失去了侵略赤縣神州的能力,忌之三分,不敢越雷池半步。
讓一直處于奴性的赤縣神州認清了自身的弱勢,有了崛起與世界接軌的勇氣。
遺憾的是,做了一件利于千秋萬代事業的巫族用行動方式喚醒了赤縣神州上的百族千氏,卻沒有收獲到大家的感恩,反而把自己陷入了無限戰爭的困境。
諸氏諸族不僅不感激巫族,還想方設法地針鋒相對,置巫族于亡途,除之而后快。
先祖們對待這種現象的態度則是虛化事實,竟用了“巫族霸道無德諸族替天而行道”的理由來糊弄后世子孫,我的第一反應,原來古人也不誠實,也喜歡玩忽悠。
這種行為只能說明是欲蓋彌彰。
巫族霸道肯定是真實的,至于諸族的行為是不是替天行道那有待定論。
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不過是大家不愿意去承認罷了,就好比日后會講到的舜奪堯位,禹造舜反一樣。
人們對待真相的態度往往是心知肚明而嘴上不敢承認罷了。
當時的赤縣神州混亂到什么地步,百族千氏并立,戰火紛飛從無消停,民不聊生水深火熱。各大氏族更一心一意為自身生存和發展而置異族存亡于不顧。
巫族的崛起之路用腳子頭想想都覺得何其難哉。
能夠在如此環境下打敗無數競爭對手,成為眾族之首,沒點強硬措施,霸道主義,能震得住場面嗎?
能開啟今天的局面嗎?
不要指責巫族霸什么道了,誰強大了不霸道呢?
生存競爭太激烈,為了活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發出以上感慨,只是一時興起,個人覺著,今人對前人所書之歷史,不可偏見而要多面理解,我只能這么說,現在我們所讀的《史記》不再是當年司馬公所寫的。
巫族的歷史也未必是被抹黑的,出于某種目的,虛假宣傳或許的確存在,我也承認,空穴來風不一定白起的。
巫族在赤縣神州一超獨大而志不在此,他始終牢記先人遺志,落葉歸根,榮歸故里。
巫族歷經三代之辛苦,在強良執政時期,終于可達先人之愿了。
可是南贍部州與赤縣神州之間隔了一個昆侖墟,巫族和嶺族之間還隔了一個越族。
話句話說,只要越過昆侖墟,就可以打回老家,定居故土了,只要消滅越族就可以與嶺族一決生死,取代嶺族成為贍部洲第一主族了。
赤縣神州這個小地方巫族壓根兒就沒看上,也沒放在心上,強良的志向遠大,野心勃勃,他只是為以后的子孫稱霸贍部洲,三大古陸四大海洋而奠定基礎,掃除內障,打造強硬的后盾。
在軍事上,過于迷信武力,在政治上,權力專治,在民生上,鼓勵征服下的各氏各族放下武器致力于發展。
遺憾的是,沒一個氏族愿意放下屠刀立地發展,沒一個氏族愿意和解,巫族的強勢并沒有改變赤縣神州大地上氏族斗的局面,反而越打越多,越發難以控制。
好不容易打壓了這個,那個又反叛了起來,強良率領下的巫族軍團疲于戰爭,不是在打戰就是在打戰的路上。
好不容易掌控住了赤縣神州,準備集中精力向外擴張一下的,越族卻在這個時候強勢入局,成了巫族戰略上一大難關。
這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打,逢戰必勝的強良卻遇到了第一個勁敵,第一次交手,竟無法占據上風。
打了這么多年的戰,赤縣神州都打下來了,連個越族都拿不下,你說窩不窩火?!
強良偏不信這個邪,再戰,結果是再敗。
這時羅睺站出來認為不能這樣打下去了,不然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威懾力會消失,引起眾大氏族的反叛。
性格偏執的強良哪受得了這等窩囊氣,完全聽不進好兄弟的聯合建議,執意要用拳頭定勝負。
第二次巫越之戰還是誰都沒有打過誰,最終局面是,越族在巫族眼里成了雞肋,巫族在越族眼里成了頭疼的問題。
嶺族一看越族和巫族打的熱火朝天,認為干得漂亮,蠢蠢欲動,也準備加入其中。
正準備整軍出發,卻收到了附屬小弟達弗拉族的請求,恰中下懷之意,這種出師有名的正義之戰不打白不打,當當即集結四州兵力,來了個五族聯盟,向昆侖墟的越族發起了總攻。
然而事難愿為,處于兵力優勢卻打不了弱勢的越族。
達弗拉族失望之后又秘密地聯系了巫族,準備來個雙面夾擊滅越族,強良也覺得也是個機遇,答應出兵。
達弗拉族的兩大盟友嶺族和巫族卻沒有達成共識,一見面就掐了起來,還沒合作一起去打越族,兩族首先干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