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胰腺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注:① 胰腺:這部分涉及與胰腺相關的十二指腸鏡、胰管鏡、內鏡逆行胰管造影及超聲內鏡的用語。

② ERP:內鏡逆行胰管和膽管造影時,一般稱為ERCP,是全球通用的名稱。

③ 腺泡顯影:是指通過造影使微細胰管和腺泡產生淡淡的彌漫性的陰影。

④ 不規則:是指胰管粗細不均,管壁粗糙、不光滑。

⑤ 囊狀:可見于造影后胰管內造影劑潴留所致。

⑥ 縮窄:管腔狹窄致狹窄段上游擴張,導致明顯流出道梗阻,稱為“狹窄”;不伴狹窄段上游擴張者,則稱為“縮窄”。

⑦ 胰腺腫瘤:參見“八、分類”。

⑧ 胰管內腫瘤:是一種臨床表述,指的是主要在胰管內生長的腫瘤。最常見的類型為乳頭狀黏液性腺瘤,但也有少數腫瘤呈腺管狀結構。從生長部位分類,可分為主胰管型、分支型和混合型。

⑨ 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起源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內上皮細胞,形成大體可見的乳頭狀(偶見扁平狀)、產黏液的,并伴有不同程度胰管擴張的一類腫瘤,是最常見的胰腺囊性腫瘤。

⑩ 胰腺分裂:“pancreas divisum”一詞原本是指胰腺實質發生分離(“胰腺分裂”或“胰腺分離”)的病理學用語。部分病理學家反對使用這一詞語指代胰腺實質融合,僅腹側胰管與背側胰管未融合的“胰管未融合”這一情況,認為這一用法可能導致理解上產生混亂。但在內鏡領域,包含歐美在內的很多國家都用這一詞語表達“胰管未融合”的概念。

? 胰膽合流異常:這一名詞指的是解剖學上胰管與膽管在十二指腸腸壁外匯合的先天發育異常。

? 胰體尾部發育不全:“不發育(aplasia)”是指組織或器官原基形成后,因為某種原因停止發育,從而導致組織或器官缺如的狀態。最初未形成原基的情況則可稱為“不發生(agenesis)”。此外,“發育不全(hypoplasia)”指的是器官或組織未生長至正常大小,或部分缺損。組織器官在發育至正常大小后,因為某些原因出現繼發萎縮或缺失,則不包含于這一定義。

胰體尾缺如有多種可能的發病機制。胰體尾部缺失,但十二指腸小乳頭及副胰管存在的情況,因可以判斷背側胰腺胚芽(原基)在發育過程中正常形成,故應被分類為發育不全。而胰體尾部形成后由于變性、萎縮、脂肪化等原因而缺失的情況,則嚴格意義上講不應被稱為胰體尾缺如。但從臨床上難以區分二者的情況并不少見,故后者有時也被歸類于胰體尾缺如。

? 胰腺炎:按照類型或病因,胰腺炎可以進一步分類,如急性、慢性胰腺炎;或是持續性、膽源性、伴隨性胰腺炎。

? 背側和腹側:在胰管未融合的情況下,可出現局限在背側胰腺或腹側胰腺的胰腺炎,分別稱作背側胰腺炎或腹側胰腺炎。

? 腫塊型胰腺炎:胰頭腫塊型胰腺炎,也稱為溝槽狀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是節段性胰腺炎的特殊類型,占慢性胰腺炎的10%~30%,此病發生機制仍不清楚,與飲酒及膽道疾病關系密切,目前多數認為自身免疫應在此病的發生中起著一定作用。此病與胰頭癌難以鑒別,超聲內鏡穿刺病理有助于鑒別診斷。

? 胰管炎:胰腺實質幾乎無任何炎性改變,主要表現為胰管及周圍組織炎癥導致的胰管壁不光滑及胰管變形。這一概念目前僅偶爾使用,暫未被公認。

? 胰腺包裹性壞死:是指壞死性胰腺炎形成的液化壞死組織被包裹形成的囊性病變。急性胰腺炎所導致的胰周病變可以按照發生時間、是否存在胰腺壞死及是否存在感染等因素進行分類,見“八、分類”。

? 區域性:指病變累及部分胰管,范圍約1/3。

? 亞區域性:指病變累及部分胰管,范圍小于1/3。

? 不均一性:指病變在不同部位其嚴重程度有所差別。

不規則:指胰管直徑不一、管壁不光滑,連續性喪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强县| 七台河市| 山丹县| 咸丰县| 东丰县| 三亚市| 利川市| 明光市| 儋州市| 建始县| 阳山县| 武城县| 监利县| 博湖县| 浪卡子县| 武清区| 玛沁县| 广昌县| 顺平县| 梁山县| 康定县| 济南市| 仙居县| 云和县| 云林县| 茶陵县| 三江| 雷州市| 河西区| 东丰县| 西和县| 扶沟县| 离岛区| 辉南县| 莎车县| 鹤峰县| 丁青县| 东乡族自治县| 武城县| 德安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