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合理應用手冊
- 張美祥 陳文平主編
- 1725字
- 2022-04-22 16:31:36
第三節 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
一、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概述與臨床表現
特發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為突出表現的異質性疾病,其中,以多發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最為常見,常伴肺間質纖維化或食管吞咽困難等內臟器官的受累,內臟器官受累者病情重,預后差。
PM主要見于成人,兒童罕見。DM可見于成人和兒童。PM/DM常呈亞急性起病。在數周至數月內出現對稱性的四肢近端肌肉無力,僅少數患者(特別是DM)可急性起病。PM/DM常伴有全身性的表現,如乏力、畏食、體質量下降和發熱等。當累及到骨骼肌、皮膚、肺部、消化道、心臟、腎臟、關節等器官,可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5]。
二、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診斷要點與治療原則
(一)診斷要點
目前,臨床上對PM/DM的診斷仍然采用1975年Bohan/Peter建議的診斷標準(簡稱B/P標準):
(1)對稱性近端肌無力表現:
肩胛帶肌和頸前伸肌對稱性無力,持續數周至數月,伴或不伴食管或呼吸道肌肉受累。
(2)肌肉活檢異常:
肌纖維變性、壞死,細胞吞噬、再生、嗜堿變性,核膜變大,筋膜周圍結構萎縮,纖維大小不一,伴炎性滲出。
(3)血清肌酶升高:
如CK、醛縮酶、GPT、GOT和LDH。
(4)肌電圖示肌源性損害:
肌電圖有三聯征改變,即時限短、小型的多相運動電位;纖顫電位,正弦波;插入性激惹和異常的高頻放電。
(5)典型的皮膚損害:
①眶周皮疹,眼瞼呈淡紫色,眶周水腫;②Gottron征,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背面的紅斑性鱗屑疹;③膝、肘、踝關節、面部、頸部和下半身出現的紅斑性皮疹。
判定標準:確診PM應符合1~4條中的任何3條標準;可疑PM符合1~4條中的任何2條標準。確診DM應符合第5條加1~4條中的任何3條;擬診DM應符合第5條及l~4條中的任何2條;可疑DM應符合第5條及1~4條中的任何1條標準。
B/P標準會導致對PM的過度診斷,它不能將PM與包涵體肌炎(IBM)等其他炎性肌病相鑒別。因此,國際肌病協作組在2004年提出了另一種IIM分類診斷標準,見表4-1。
表4-1 國際肌病協作組建議的IIM分類診斷標準

續表

續表

(二)治療原則
典型而無明顯內臟器官受累者,首選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同時酌情加用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皮肌炎皮疹明顯者還可加用硫酸羥氯喹。
伴內臟受累如肺間質病變或吞咽困難的重癥患者,開始可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沖擊治療,同時給予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環磷酰胺等其他免疫抑制劑等藥物。
三、治療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常用藥物
特發性炎性肌病首選潑尼松(或者相當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劑量為1mg/(kg·d),一般在1~2個月內皮疹及肌無力癥狀改善,血清肌酶降至正常。達緩解后,可逐漸將潑尼松減量至最小維持量,如5~10mg/d。維持6~12個月后可考慮逐漸減量至停藥。若停藥后復發,重新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仍可有效。
重癥患者在排除感染的情況下,可用甲潑尼龍沖擊治療3天,劑量500~1 000mg/d,靜脈滴注;后改為潑尼松1mg/d口服治療,同時加用免疫抑制劑。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PM/DM的治療中用法尚不統一,常用方法為:初始潑尼松1.0~1.5mg/(kg·d),晨起頓服,維持4~8周左右開始遞減,減量速度通常是高劑量時每1~2周減5mg,至30~40mg/d以下時每1~2個月減2.5~5.0mg,根據情況調整減藥速度,可減停或小劑量維持。臨床緩解并穩定、肌酸激酶基本正常、肌電圖無自發電活動時可以考慮停藥。激素療程一般在2~3年甚至更長。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如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或同時合并其他臟器受累,如間質性肺炎等,可在口服之前進行甲潑尼龍沖擊治療,劑量為1 000mg/d靜脈滴注,每3~5天減為對半劑量,至相當于潑尼松的初始口服劑量時改為口服,服用方法同前。大部分PM患者在2~3個月后癥狀改善,若改善不明顯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無法耐受,則加用或換用免疫抑制劑。另外,還應考慮是否為初始治療時間過短或減藥太快所致;是否出現了激素性肌病。
為預防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需要同時補鉀、補鈣、保護胃黏膜并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注意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禁忌證,特別是活動性乙型肝炎等。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后,肌力和肌酶的改變常不平行,因此,觀察療效更重要的是臨床肌力的改善[6]。
除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外,《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10年)》[5]中推薦治療PM/DM的其他藥物尚有:①免疫抑制劑,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環孢素、環磷酰胺;②抗瘧藥,如羥氯喹;③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