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合理應用手冊
- 張美祥 陳文平主編
- 3505字
- 2022-04-22 16:31:36
第一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
一、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概述與臨床表現
(一)概述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系統介導的,以免疫性炎癥為突出表現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好發于生育年齡女性。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以及發生多系統受累,是SLE的兩個主要臨床特征[1]。
(二)臨床表現
SLE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多數呈隱匿起病,開始僅累及1~2個系統,表現輕度的關節炎、皮疹、隱匿性腎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部分患者長期穩定在亞臨床狀態或輕型狼瘡,部分患者可由輕型突然變為重型狼瘡,更多的則由輕型逐漸出現多系統損害。也有一些患者起病時就累及多個系統,甚至表現為狼瘡危象。SLE的自然病程多表現為病情的加重與緩解交替。根據其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
輕型SLE:
指診斷明確或高度懷疑者,但臨床穩定且無明顯內臟損害的SLE。
中度活動型SLE:
是指有明顯重要臟器累及,且需要治療的SLE。
重型SLE:
是指狼瘡累及重要臟器,包括心臟、肺臟、消化系統、血液系統、腎臟、神經系統等出現嚴重損害。
狼瘡危象:
是指急性的危及生命的重癥SLE。
二、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要點與治療原則
(一)診斷要點[1]
早期不典型SLE可表現為:原因不明的反復發熱,抗炎、退熱治療往往無效;多發和反復發作的關節痛和關節炎,往往持續多年而不產生畸形;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的胸膜炎、心包炎;抗菌藥物或抗結核治療不能治愈的肺炎;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皮疹、網狀青紫、雷諾現象;腎臟疾病或持續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溶血性貧血;不明原因的肝炎;反復自然流產或深靜脈血栓形成或腦卒中發作等。
SLE診斷普遍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97年推薦的SLE分類標準:
1.頰部紅斑
固定紅斑,扁平或高起,在兩顴突出部位。
2.盤狀紅斑
片狀高起于皮膚的紅斑,黏附有角質脫屑和毛囊栓;陳舊病變可發生萎縮性瘢痕。
3.光過敏
對日光有明顯的反應,引起皮疹,從病史中得知或醫師觀察到。
4.口腔潰瘍
經醫師觀察到的口腔或鼻咽部潰瘍,一般為無痛性。
5.關節炎
非侵蝕性關節炎,累及2個或更多的外周關節,有壓痛、腫脹或積液。
6.漿膜炎
胸膜炎或心包炎。
7.腎臟病變
尿蛋白定量(24小時)>0.5g或+++,管型(紅細胞、血紅蛋自、顆粒或混合管型)。
8.神經病變
癲癇發作或精神病,除外藥物或已知的代謝紊亂。
9.血液學疾病
溶血性貧血,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10.免疫學異常
抗dsDNA抗體陽性,抗Sm抗體陽性,抗磷脂抗體陽性(包括抗心磷脂抗體、狼瘡抗凝物、至少持續6個月的梅毒血清試驗假陽性三者中具備一項陽性)。
11.抗核抗體
在任何時候和未用藥物誘發“藥物性狼瘡”的情況下,抗核抗體滴度異常。
符合以上4項或4項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腫瘤和其他結締組織病后,可診斷SLE。11條分類標準中,免疫學異常和高滴度抗核抗體更具有診斷意義。
(二)治療原則[2]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SLE的基本原則包括:①對誘導緩解和長期維持治療,起始劑量應該足量,之后緩慢減量,長期維持;②評估SLE的嚴重程度和活動性,擬定個體化治療方案;③評估是否存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使用的相對禁忌證,對存在相對禁忌證的患者,根據病情需要,嚴格評估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必要性;④對有肝功能損害的患者,建議使用潑尼松龍或甲潑尼龍;⑤治療期間觀察療效,評估臟器功能;⑥監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使用期間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輕型SLE:
可用小劑量或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中度活動型SLE: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必要的,且需聯用其他免疫抑制劑。
重型SLE:
主要分兩個階段,即誘導緩解和鞏固治療,并需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聯合免疫抑制劑。
狼瘡危象:
通常需要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治療,以及針對受累臟器的對癥和支持治療,后繼治療可按照重型SLE的原則,繼續誘導緩解和維持鞏固治療。
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合理應用[2]
(一)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用法、用量
激素的用法包括全身應用(靜脈注射和口服)和局部應用(局部皮膚外敷、關節腔注射、眼內注射等)。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晨起頓服、隔天給藥或每天分次給藥。激素可分為4個劑量范圍:
小劑量:
潑尼松≤7.5mg/d,或甲潑尼龍≤6mg/d。
中劑量:
潑尼松7.5~30mg/d,或甲潑尼龍6~24mg/d。
大劑量:
潑尼松31~100mg/d,或甲潑尼龍>24~80mg/d。
沖擊療法:
甲潑尼龍500~1 000mg/d,靜脈滴注,連用3天。
(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激素治療SLE療程長,建議避免使用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影響較大的地塞米松等長效和超長效激素。長期或大劑量或不規范使用激素,可誘發及加重感染,導致骨質疏松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消化性潰瘍、神經精神失常、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水鈉潴留、低血鉀、青光眼、庫欣綜合征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激素應用的不良反應與其劑量和療程相關,需要定期觀察評估,保證療效與安全性,提高SLE治療存活率及預后。
(三)SLE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方案
1.輕型SLE
激素非首選,在非甾體抗炎藥、抗瘧藥治療無效時,可選用激素。對于皮膚黏膜病變可局部外用激素,但面部盡量避免使用強效外用激素,若使用則勿超過1周。宜用小劑量,一般為潑尼松≤15~20mg/d;潑尼松≤10mg/d,或甲潑尼龍≤8mg/d,有助于控制病情,通常副作用較小。
2.中度活動型SLE
(1)誘導緩解治療:
激素用量通常為潑尼松0.5~1mg/(kg·d),或甲潑尼龍0.4~0.8mg/(kg·d),晨起頓服,如需控制持續高熱等急性癥狀時,可分次服用,一般需同時加用免疫抑制劑。
(2)維持治療:
誘導緩解治療4~8周后,激素以每1~2周減原劑量10%的速度緩慢減量,減至潑尼松0.5mg/(kg·d)或甲潑尼龍0.4mg/(kg·d)后,減藥速度依病情適當減慢。如病情允許,維持治療劑量:潑尼松<10mg/d或甲潑尼龍<8mg/d。如病情不穩定,可暫時維持原劑量不變,或酌情增加劑量,或加用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
3.重型SLE
重型SLE治療尤其強調個體化方案,并需要聯用其他免疫抑制劑。
(1)誘導緩解治療:
激素用量通常為潑尼松1mg/(kg·d)的標準劑量,或甲潑尼龍0.8mg/(kg·d),晨起頓服。Ⅲ型、Ⅳ型、Ⅴ+Ⅲ型/Ⅴ+Ⅳ型狼瘡腎炎可考慮靜脈滴注甲潑尼龍500~1 000mg,連續3天沖擊治療。
(2)維持治療:
病情穩定后2周或療程8周內,激素以每1~2周減原劑量10%的速度緩慢減量,減至潑尼松0.5mg/(kg·d)后,或甲潑尼龍0.4mg/(kg·d),減藥速度依病情適當減慢。病情不穩定,可暫時維持原劑量不變,或酌情增加劑量或加用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如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霉酚酸酯、環孢素、他克莫司等。
4.狼瘡危象
通常需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治療,以幫助患者度過危象。
(1)沖擊治療:
甲潑尼龍500~1 0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緩慢靜脈滴注1~2小時,每天1次,連續應用3天為1個療程。如狼瘡危象仍未得到控制,可根據病情在沖擊治療5~30天后再次沖擊治療。
(2)沖擊治療后:
口服潑尼松0.5~1mg/(kg·d),或甲潑尼龍0.4~0.8mg/(kg·d),療程約4~8周。
(3)病情控制后:
激素應逐漸減量,直至達到控制病情的最小劑量。甲潑尼龍沖擊療法只能解決急性期的癥狀,后續治療必須繼續應用激素,并與其他免疫抑制劑配合使用。在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前、治療期間、治療后應密切觀察激素的副作用,包括有無感染、消化道出血、糖尿病、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的發生。
5.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激素的應用
(1)妊娠前期:
無重要臟器損害,病情穩定1年或1年以上,細胞毒免疫抑制劑停藥半年,激素僅用潑尼松≤10mg/d維持時,不影響妊娠。
(2)妊娠期間:
應慎用激素,應用最低有效劑量,最好潑尼松<20mg/d。①當出現病情活動時,重度危及生命,則需立即終止妊娠;②如病情評估后仍可繼續妊娠,則酌情加大激素劑量(潑尼松≤30mg/d),建議使用潑尼松、潑尼松龍、甲潑尼龍,不推薦使用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③妊娠3個月內使用激素可能增加胎兒唇腭裂風險,因此不推薦妊娠3個月內使用中、高劑量激素;④長期使用激素進行治療的患者,在分娩時應使用應激劑量;⑤疾病復發時,可考慮靜脈滴注甲潑尼龍沖擊治療。
(3)妊娠后期:
為促進胎肺成熟,可選用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經胎盤給藥,能提高先天性心臟傳導阻滯胎兒的生存率,但也帶來更高的宮內生長遲緩和早產風險。
(4)臨產:
前后約3天可以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加至相當于潑尼松20~40mg/d的劑量,以避免出現腎上腺危象。
(5)哺乳期:
使用潑尼松20~30mg/d時相對安全,建議服用激素后4小時以上再哺乳。補充鈣和維生素D至哺乳期結束。
(四)相關指南和共識中推薦治療SLE的其他藥物
《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及治療指南(2010年)》[3]中推薦治療SLE的其他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羥氯喹、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環磷酰胺、霉酚酸酯、環孢素、利妥昔單抗等;《風濕免疫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超藥品說明書用藥專家共識(2014年)》[3]中推薦可用于SLE的其他藥物有:來氟米特、雷公藤、達那唑、環磷酰胺片/復方環磷酰胺片、嗎替麥考酚酯、他克莫司、沙利度胺、苯丁酸氮芥、長春新堿、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