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卵巢結構
一、卵巢形態與位置
卵巢呈扁橢圓形,位于輸卵管的后下方。以卵巢系膜連接于闊韌帶后葉的部位稱卵巢門,卵巢血管與神經由此出入卵巢。卵巢的內側(子宮端)以卵巢固有韌帶與子宮相連,外側(盆壁端)以卵巢懸韌帶(骨盆漏斗韌帶)與盆壁相連(圖1-2)。青春期之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開始后,卵巢開始排卵,表面逐漸凹凸不平,呈灰白色。卵巢體積隨年齡不同而變異較大,生殖年齡婦女卵巢約4cm×3cm×1cm大小,重量約5~6g,絕經后卵巢逐漸萎縮變小變硬。

圖1-2 卵巢位置
二、卵巢解剖組織學
卵巢的表面無腹膜覆蓋。卵巢表層為單層立方上皮,即生發上皮,其下為一層纖維組織,稱卵巢白膜。白膜下的卵巢組織分皮質與髓質兩部分:外層為皮質,其中含有數以萬計的始基卵泡和發育程度不同的囊狀卵泡,年齡越大,卵泡數越少,皮質層也越薄;髓質是卵巢的中心部,無卵泡,與卵巢門相連,含有疏松的結締組織與豐富的血管與神經,并有少量平滑肌纖維與卵巢韌帶相連(圖1-3)。
三、卵泡及其周圍物質
(一)卵母細胞
生長的卵母細胞表達若干與受精相關和胚胎植入前發育所必需的基因,包括與透明帶形成有關的基因。透明帶是卵母細胞周圍的細胞外基質,可保護卵泡內發育的生殖細胞、輸卵管內已排出的卵子,以及卵裂期胚胎。透明帶作為最初與精子接觸的部位,在卵母細胞受精之后成為屏障,防止多精子受精。卵母細胞對于卵泡功能起重要作用,卵泡存活依賴于有活性的卵母細胞存在。卵母細胞對卵泡發育的作用部分地通過卵母細胞選擇性或特異性產生的因子介導,影響顆粒細胞和卵泡膜細胞的功能。

圖1-3 卵巢的結構
(二)顆粒細胞
顆粒細胞被認為是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樣間皮或卵巢網。包繞同一個卵母細胞的顆粒細胞群為寡克隆來源,3~5個原始細胞即可產生成熟卵泡內全部的顆粒細胞。顆粒細胞沒有直接的血供,有一個相對的血-卵泡屏障,是從血管化的膜內層分離出來的基層,可以限制白細胞和大分子量物質的進入。顆粒細胞通過廣泛的縫隙連接網絡互相連接,有效地結合成一個整體的有功能的合胞體。這些特定的細胞連接對于鄰近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十分重要。此外,顆粒細胞胞質突起延伸并穿過透明帶,與卵母細胞胞膜之間形成縫隙連接。缺乏血供的顆粒細胞通過顆粒細胞-顆粒細胞和顆粒細胞-卵母細胞之間的縫隙連接與鄰近顆粒細胞及卵母細胞進行物質交換。
(三)卵泡膜細胞
卵泡膜細胞(膜細胞)和基質細胞被認為是源于基質區的間充質細胞。膜-基質細胞是卵巢產生雄激素的主要細胞。膜層的發育需要卵母細胞產生的生長分化因子-9(growth development factor-9,GDF-9)。膜細胞還表達KIT配體受體,有證據表明由顆粒細胞產生的KIT配體對于發育中卵泡周圍的膜層形成非常重要。膜細胞與顆粒細胞通過產生角質細胞源生長因子等進行雙向對話。
(四)卵巢基質
卵巢基質包括沒有明顯甾體激素分泌活性的成纖維細胞。這些細胞表達雄激素受體,在雄激素作用下增殖,使基質密度增加,后者有卵巢來源雄激素過多癥的特征(例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和雄激素引起的卵巢腫瘤)。基質細胞作為卵巢中的分隔物質,將卵泡及黃體與鄰近結構從物質和生物化學上隔離。
(五)卵巢表面上皮
卵巢表面上皮是中胚層來源的扁平立方上皮層,也被認為是卵巢間皮。在成人卵巢,表面上皮的特征是可以表達黏液基因——MUC1,以及有纖毛、尖微絨毛。位于基底膜的細胞覆蓋著致密的結締組織層。卵巢表面上皮能修復排卵造成的卵巢表面的缺損。在排卵過程中,覆蓋在卵泡上的上皮細胞凋亡,隨后經激活而被修復。
(六)卵巢白細胞和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是基質的主要細胞成分,存在于卵泡周圍微血管附近。卵泡發育早期在卵巢中可見少量其他血白細胞,但是真正的血白細胞浸潤發生在圍排卵期,并與卵泡閉鎖有關。卵泡期的后半期肥大細胞的數量進行性增加。
(七)卵巢神經支配
卵巢受外來和內在的神經支配。外來神經主要為交感神經和含有少量副交感神經成分的感覺神經,它們經由卵巢門血管周圍叢進入卵巢。這種外來神經支配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卵巢血供,也影響卵巢細胞的內分泌功能。卵巢的內在和外來神經支配,與卵巢生殖細胞及體細胞的功能是通過旁分泌和自分泌信號系統有序地交織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