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程莘農傳
- 中國工程院組織編寫
- 1248字
- 2022-04-22 15:40:52
二、秉承遺志,掛牌應診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有良師陸慕韓的悉心教導,又有程莘農自己的刻苦學習,加上師徒二人時常相隨出診,未過弱冠之年的程莘農醫術精進,成績斐然,許多病癥甚至可以仿照師父的手法獨自診斷。
獨立掛牌應診是每一個杏林學子夢寐以求的事,但程莘農認為,雖然自己在恩師的教授下醫術進步很快,卻還沒有達到獨立坐堂的水平。他繼續跟在陸慕韓身邊潛心學習,師徒二人就這樣相隨為廣大病患除疾解難。
然而世事多變,好景不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以此為借口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戰爭期間,中華大地上的各行各業都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醫學界也未能幸免于難。陸慕韓與程莘農師徒二人的行醫之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在這亡國滅種的危機之中,二人憂心忡忡。國家的前途在何處,中醫的前途在何方。看著社會愈加動亂,中醫學界日益萎靡,而自己卻無力回天,陸慕韓心中憤恨難當,怒氣淤積,身體大不如前。再加上本就年邁體弱,不久便病倒了。程莘農看著恩師的身體每況愈下,心痛溢于言表。就這樣,這段在程莘農回憶中最美好的時光因為戰事提前結束,也因如此,程莘農不得不提早走上獨自坐堂行醫之路。
戰火不久便燒到了淮陰,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民不聊生,在生死邊緣掙扎。1939年,陸慕韓家也橫遭戰禍,家中所有的財產積蓄被日軍洗劫一空,轉眼間叱咤多年的“中醫大戶”變成一片廢墟。身為一代名醫的陸慕韓感到大勢已去,病情加重。程莘農護送師父避難到淮安石塘鎮普應寺的一處住所,暫時安頓下來。
古有“天地君親師”之說,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程莘農對陸慕韓敬愛有加,關心備至,視同父母。程莘農每天悉心照顧恩師,可以說無微不至。但經歷了人生大落的陸慕韓,內心悲憤交加,病情還是不見好轉。他已妻離子散,親人不在,思鄉之情愈加強烈。中國古人講究葉落歸根,程莘農看出了師父的心思,不忍他老人家再受離別之苦,于是東拼西湊,攢夠了盤纏,陪師父回鄉探望。
誰料家鄉也早已被日軍侵略殆盡,滿目瘡痍,讓人不忍直視。終于,陸慕韓最后的心理依托也沒有了,他再也無力支撐下去了,病情加劇惡化,不久便憤恨離世。程莘農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人撒手人寰,他的內心也遭受了重重一擊?;叵肫饚熗蕉讼嚯S出診的崢嶸歲月,不禁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程莘農將老師安葬在了陸家祖墳。
雖然恩師與世長辭,但是陸家的博大醫道不能后繼無人、湮沒失傳。陸慕韓去世后半個月,幾位曾在陸老門下學習的師兄弟找到了程莘農。雖然大家都悲痛萬分,但悲痛之余,都沒有忘記恩師的心愿,都希望秉承恩師遺志,光大中醫。他們思忖再三,慎重地對程莘農說:“莘農,你跟隨老師學醫時間最長,醫術最精,希望你能繼承老人家的衣缽,懸壺濟世,造福桑梓?!背梯忿r深感責任艱巨,但是想到師父用一生澆灌的中醫事業,用幾十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的妙手回春之術,不應就此中斷,而應繼續造福蒼生百姓,就堅定地承諾下來。于是,年僅19歲的程莘農開始獨立掛牌應診,這一坐就是半個多世紀。

程莘農在陸慕韓中醫診所學習三年,1939年開始于家中獨立行醫,圖為行醫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