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拜師學醫 少年懸壺

一、隨從名師,研習中醫

醫學的道路是艱辛的,單單靠研習醫書和自我修煉是不行的,必須有一位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師父來指引教導,方可日漸精進,成為良醫。正是在這樣想法的驅動下,程序生著意要把程莘農送入當地著名的溫病大家陸慕韓先生門下,讓他跟隨先生刻苦學醫,早日成才。

陸慕韓家族為祖傳的中醫世家,其父陸耀堂,曾師從當地名醫周金楊。陸氏三代均為治療溫病的專家,擅長看時令病,療效很好,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當地人們都愿意讓他們給瞧病,甚至外地人都聞名而來。陸慕韓最擅長治療的是瘟疫,也就是俗話說的“傷寒”“打擺子”。在舊社會,人人聞“瘟”色變,別的醫生一遇到這個病都束手無策,可是患者到了陸慕韓手中,他總是游刃有余,藥到病除。

陸慕韓先生在江蘇的威望極高,有“決人生死”的本領,經他治愈的患者不計其數。如果能拜在他的門下學習醫術,一定能修成正果。但是,越是醫術高明的醫生,拜師要求也就越高,拜師程序也就越嚴格,能否入門學習真的要看孩子的天資和運氣。程莘農最終拜師成功,此間歷程可以說是頗費周折。這其中還發生了流傳甚遠的趣聞,至今為當地鄉鄰津津樂道。

當程序生將程莘農送到陸慕韓處,準備行拜師大禮、入室授業時,不料陸慕韓因之前三個徒弟均早夭而無意再收弟子,關門謝客。原本以為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想中間出了這等差池,這可急壞了程序生。

他四處奔走,到處求人,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百折不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程序生的執著,終于感動了當地一位善人。這位善人給他指了一條明路,附近寺廟的一位老方丈與陸慕韓相交甚深,要想讓陸先生收下程莘農,非由老方丈出面不可。

得到善人的幫助,程序生不勝感激。驚喜之余,他趕緊行動,生怕稍一遲疑,機會稍縱即逝。程序生幾經周折,輾轉找到這位老方丈,情真意切,百般苦求,他把自己家世如何,怎么老來得子,怎么想讓兒子“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兒子怎么天資聰穎,都一一真心相告。老方丈看他十分虔誠,不想埋沒了一名中醫的好苗子,加上自己也鐘愛中醫,便答應從中斡旋。

不久,老方丈從陸家回來,告訴程序生:“陸慕韓表示,如果再收徒弟,不但學費昂貴,而且還要另收40塊大洋拜師費,否則就不要重提此事。”程序生一聽到還有一線希望,顧不上考慮條件,連忙說:“只要能拜陸慕韓為師學醫,無論什么條件,都一一照辦。”

在老方丈的撮合下,性急的程序生當即帶著程莘農前往陸慕韓家拜師,隨身攜帶了作為答謝陸老的500塊大洋。一進門,程莘農就“師父、師父”喊個不停,讓陸慕韓對其心生好感。經過和程序生的簡單交談之后,陸慕韓對程氏家族的傳承和家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二人交談甚歡。隨后,陸慕韓例行公事地測試了程莘農的醫學功底。看到程莘農能將《黃帝內經》背得滾瓜爛熟,又寫得一手好字,雙目靈秀,出語不凡,謙遜有禮,舉止大方,陸慕韓頓時喜笑顏開,連連稱奇:“怪哉乎!孺子可教!未來讓世人知其徒名而不知其師名者,此小兒也!”就這樣,在陸慕韓本無意收徒的情況下,年僅16歲的程莘農竟然出乎意料地投其門下,沒有拜師的百折不撓,就沒有醫學道路的開啟。沒有拜師的柳暗花明,就沒有醫學成就的彪炳史冊。雖然歷經波折,但卻給程莘農鑄就了通往中醫針灸最高殿堂的平坦大道。

俗話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進得醫門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想學好醫術,砥礪好醫德,成為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名醫,不僅要潛心求教,還要苦心磨煉。

舊社會“靴、帽、茶、藥”稱為四大苦行,藥行要求更嚴格,不僅要有點文化,還要有繼續學習藥書、古書的能力。學徒生涯十分艱苦,無所不為,最為難熬。不管你是什么人物,如果不能討得師父的歡心,就別想學到師父的真本領,也別指望在這個行業能有出頭之日。

程莘農年紀雖小,但深知個中深淺,深諳人情世故。程莘農拜師學醫時,在暗中就有個志向——定為良醫,一定要把陸慕韓老先生醫德醫術的精髓學回去,決不能碌碌無為,被老先生貶回去。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抱負,一是因為遵循父親的叮囑,繼承程家的家風,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定要光大程家的家業。二是因為醫學行業是受人尊敬的行業,救死扶傷是不世的功德。就這樣,少年程莘農開始了真正的學徒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他小心侍候老師的衣食住行。一日三餐,端茶送飯;晨暮休息,鋪床疊被。早上,每天早早起床,打好洗臉水,老師一起床,他連忙把洗臉毛巾遞上去。隨后,趕緊把老師的夜壺拿出去倒了。一切侍候好了,再去打掃衛生,然后才開始一天的正式工作。晚上休息,他端來洗腳水,給老師洗腳后,侍候老師睡下。隨后,趕緊把老師的夜壺拿進來放好。侍候老師睡后,到后邊學習一個小時才入睡,決不能和老師一起睡。出診途中,他背著老師診病用的一應器具,時刻不離老師左右。行醫過程中,他手心并用,一邊幫老師寫方子,一邊細心揣摩老師施治精要。

工作之余,程莘農還要做藥,包括揀、篩、簸、刷、炒、炙、煅等。多數時候都是炒又嗆又冒煙的炭藥,干賣力氣的活。底下火烤著,上邊煙熏著,煙帶著炭沫,流的汗都是黑湯。當時沒有煤火,還要劈柴。當時也沒有機器,什么都是純手工,其中的苦和累可想而知。少年程莘農就在干中學,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要領,樣樣精通。雖然活兒很累,但是他從來都任勞任怨,踏實勤懇。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樣頭腦聰明、眼中有活、手腳勤快的學生,哪個師父不從心底喜歡呢?程莘農入門不久即得到老師的器重,每每出診,陸慕韓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愿意帶,卻總是帶著程莘農。對這位年輕后生,陸慕韓由愛而私,全心施教,傾囊相授。

陸慕韓知道程莘農有誦讀和學習《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的扎實功底,就不讓他從頭學起,省去了不少站柜臺、識藥抓方的時間,也不簡單機械地教他如何診病,而是直接讓他為患者診脈,然后自己再親診一遍,肯定正確的,讓程莘農在實踐中增長經驗;糾正錯誤的,讓他在實踐中積累教訓;除了告訴程莘農診斷錯誤的原因以外,還告訴他如何正確判斷病情;關于處方用藥,他只報出藥名,劑量由徒弟自己定,他再過目修改,將不適當的劑量調整;門診結束后,規定學生晚上自習,熟讀某篇某章,第二天對該章節提問,督促徒弟自覺學習。

陸慕韓秉性耿直,帶徒要求非常嚴格,除了教授醫術,還著重培養醫德,他常常在潤物無聲中對弟子進行言傳身教。他不僅講中醫學的典故,還以自己的經歷教育程莘農。師父的一言一行都感染著程莘農,醫德在程莘農的心里日久生根。

從“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到“疏五過”“徵四失”“大醫精誠”“五戒十要”等,陸慕韓循循善誘、諄諄教誨。

從“以人命為重”,到“看病不問貴賤,不圖銀錢,博施濟眾” “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民,不可信也”,陸慕韓語重心長。

給程莘農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無論患者是達官貴人還是貧苦的佃戶,陸慕韓都一視同仁。對方無論給10塊大洋還是一個銅子兒,他都從不計較。陸慕韓經常對程莘農說:“救人如滅火,有時候醫生遲到片刻就會出大問題。”這些看似平常的細節,卻正是一位醫者的難能可貴之處。長期以來程莘農耳濡目染,臨癥篤于情,貧賤不輕視,凡人有難,有求必應。

一次出診回來的路上,陸慕韓拍拍程莘農的肩膀,問道:“你知道做郎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嗎?”不等程莘農回答,他就說:“仁心仁術。”接著,他給程莘農細致地講述了中醫學界的許多典故,讓他對“仁心仁術”有了深入而徹底的了解。講完這些,陸慕韓語重心長地對程莘農說:“要當一個名醫,首修醫德。醫德不修,終難成大道。”程莘農連連點頭稱是,經過師父這么一講,他深受啟發,獲益良多。從此,“仁心仁術”成了程莘農行醫的標尺。

寒來暑往,不知不覺,三年半的時間過去了,程莘農在陸慕韓的精心栽培下,打下了扎實的中醫基本功,同時還繼承了陸慕韓在溫病、內科、婦科等雜病方面的豐富經驗。陸慕韓認為程莘農已具備良醫素質,便放手讓他獨立開方。師徒時而相隨應診,時而談文論書,時而切磋書法,時而交流醫術,特別是每每遇到疑難病癥奇跡般地治愈時,更是無比歡欣。時光荏苒,師徒二人度過了彼此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美好時光,程莘農也嶄露頭角,成了程家第一位秉承家學、醫文兼修的才子先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东县| 柳江县| 泾源县| 依安县| 乌鲁木齐市| 延安市| 洞头县| 博兴县| 长宁县| 资源县| 清新县| 浦江县| 朝阳县| 开原市| 安图县| 华亭县| 龙州县| 永安市| 黄龙县| 杭锦后旗| 册亨县| 东安县| 藁城市| 顺平县| 巴中市| 花莲市| 方城县| 丰原市| 汾西县| 阿拉善左旗| 康平县| 莲花县| 海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 合江县| 平度市| 彰武县| 台江县| 阳城县| 台北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