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程莘農傳
- 中國工程院組織編寫
- 1646字
- 2022-04-22 15:40:52
六、朦朧年少,涉入杏林
在程序生的心目中,程莘農天賦過人,刻苦努力,再加上自己的培養,以后定能繼承程氏家風,成為一名大儒,安身立命,光宗耀祖。但是,時代的進程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一系列變故改變了程序生原本為程莘農設計好的人生軌跡。
程莘農出生的年代,正是西學在中國傳播日盛的時期。由于西方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都遠遠不同于當時的中國,尤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備受推崇,與中國循規蹈矩的科舉考試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送子女到國外留學是許多開明士紳的愿望。程序生自然也不例外,他想把聰明伶俐的小莘農培養成為學貫中西的有用之才。然而世事無常,志愿難遂。
在那個動蕩不安、貧窮落后的年代,人們對突發傳染病的認識與研究極為有限,醫療手段和預防方法比較落后,如果一個地方暴發了傳染病,那么這將對整個地域帶來毀滅性的災害。1928年,鄉間流行疫病,許多鄉親因缺醫少藥相繼染病不治而亡,鄉鄰百姓生活在極度恐懼之中。當時,中醫(郎中)極度匱乏,空有人力物力財力,沒有醫生,災民還是一個個患病死去。這個時候,程序生第一次意識到醫學和醫生的重要性。他想,對一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做再多的學問,讀再多的經書,又有什么用呢?這時的程序生,已經有了讓兒子棄文從醫的初步構想。
1931年,中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短短幾年時間,中國接二連三地遭受著疾病和戰爭的磨難,作為有識之士的程序生心急如焚。他看到中國百姓在生死邊緣絕望地掙扎著,保全生命已成為一種奢侈,一切都那么缺乏現實基礎。程序生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領悟道:在國家和民族這個層面,要想實現國家獨立、民族富強,國民首先必須要有健康的體魄,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在個人層面,身體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續才是各種成就與輝煌的基礎。這些認識進一步堅定了程序生為兒子改變人生道路的想法。
中國有一句古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經過慎重考慮,程序生改變了讓程莘農苦讀孔孟之書,成為一代大儒,傳承程氏家學,修齊治平的初衷。他立定主意,希望兒子學習醫學,救助苦難大眾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程序生轉而改教程莘農攻讀醫書,為他從醫打基礎。他對程莘農說:“當下,人們飽受疾病困擾和戰爭磨難,重病受傷卻無處醫治。你以后還是學醫吧,當一名為百姓祛除疾病、救死扶傷、拯救蒼生的郎中吧!這才是當務之急啊?!蓖赣H凝重而期盼的眼神,程莘農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他年齡雖小,但透過父親的眼神,他似乎讀出了這樣的期盼。同胞們更需要一位能救死扶傷、拯救蒼生的好醫生,而他必須擔此重任。就這樣,在父親程序生的引導下,小小年紀的程莘農踏上了治病救人的杏林之路。
那年,程莘農才10歲,父親親自教讀《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脈訣》《黃帝內經》《難經》《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經典著作中容易理解的章節。一心只想為國家培養出良醫的程序生,帶著小莘農開始了對中醫世界的探索。由于先前有對儒學經典學習的基礎,小莘農學起這些醫學經典著作一點都不費力,而且比一般學童理解得更加透徹。但是,由于這些中醫經典的專業性太強,還是孩子的程莘農難免覺得某些章節有些晦澀難懂。這個時候,程序生都會耐心地給他講解,力求讓他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但是,程序生心里很明白,讓這么小的孩子學習專業性如此之強的中醫理論實屬不易,不能求全責備。然而,家國天下的責任感和對兒子前途命運的擔憂驅使著程序生加快腳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程莘農對中醫藥學的興趣也是當務之急,于是,在引導程莘農閱讀古代中醫典籍的同時,程序生還注重對兒子醫學興趣的培養。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醫出于儒,醫儒相通”,醫學與儒學有著共同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傳統。年幼的程莘農慢慢發覺,跟四書五經相比,中醫藥著作更加有趣、更容易學誦。
從此,程莘農跟著父親開始深入學習中醫基礎知識。在同齡小伙伴還在玩“捏公雞”“滾鐵環”的時候,程莘農已經把《藥性賦》《湯頭歌訣》等中醫要訣背得滾瓜爛熟了。初涉杏林的程莘農走的每一步都堅實有力,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進步,都為他日后在中醫領域大展宏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