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起搏技術(第2版)
- 華偉主編
- 1148字
- 2022-04-21 16:35:12
第1版前言
自1958年世界第一臺人工心臟起搏器成功植入以來,起搏器作為心動過緩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已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國內起搏器自70年代開始應用,植入總量逐年增長,特別是近5年發展較快,植入量由2005年的18 000臺增至2009年的50 000余臺,植入醫院達800余家。起搏器的適應證也不斷拓寬。目前起搏器系統不再僅限于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以及心臟再同步治療(CRT)心力衰竭,應用植入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治療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成為相應疾病的一線治療方法。隨著起搏器、ICD和CRT的新功能不斷涌現,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程度逐步提高,同時伴隨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積累,臨床適應證和治療觀念進一步更新。
自1987年師從陳新、孫瑞龍教授進入心臟起搏領域以來,已從業20多年,經歷了我國起搏事業的發展,深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遠遠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目前國內起搏器植入量僅為31/百萬人,而美國為700/百萬人。我國每年死于心臟性猝死的患者達54.4萬,而每年我國ICD的植入量僅2 000臺左右。因此我希望能更廣泛地普及心臟起搏治療知識,有更多的人投入心臟起搏事業中來,并能在總結既往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一本貼近臨床、全面、系統介紹有關起搏器、ICD和CRT知識的參考書籍,以服務于我國快速發展的人工心臟起搏事業。現在“華夏英才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國內起搏領域專家們的幫助下得以實現。
本書分為3部分共37章,由30多位理論造詣較深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起搏與電生理學專家和工作在臨床、科研第一線的博士生共同撰寫,本書從臨床實踐出發,闡述基本概念,介紹新觀點、新知識和新應用,分為起搏器、ICD、CRT三部分撰寫。詳細闡述了基礎知識、適應證、植入技術、并發癥及處理、程控和隨訪、故障識別與處理等;并結合臨床需要詳述了心臟起搏治療血流動力學、發生器及電極導線、起搏器的計時周期、起搏系統影像學及電磁干擾等。本書編寫中始終貫徹臨床和實用的原則,既重視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闡述,又緊密貼近臨床實踐,悉心解答臨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細節,有利于讀者循序漸進,系統掌握起搏器、ICD及CRT相關知識和手術操作,規范隨訪和故障的識別及處理。而且文中使用大量作者在臨床工作中獲取的圖片、影像等資料,既可作為初學者入門引路,也可供有一定經驗的醫生和專家隨手備查,將在提高起搏器和ICD/CRT應用水平方面助一臂之力。由于本人的學識和經驗非常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陳新、王方正等老一輩電生理和起搏專家的關心和鼓勵,也得到了張澍、黃德嘉等國內電生理和起搏領域著名專家和同仁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人民衛生出版社李向東編輯,以及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林娜、丁立剛、戴研、許軼洲等同仁的幫助。本書在“華夏英才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順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華 偉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