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Merkel細胞癌
【病因】
Merkel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是一種少見的呈上皮和神經內分泌分化的原發性皮膚癌,腫瘤細胞與Merkel細胞有相似的形態學、免疫組化學和超微結構特點,但在組織起源上的直接關聯尚未得到證實。Merkel細胞癌的解剖部位和地理分布提示,日光照射是其主要的危險因素。實質器官移植者以及HIV感染者發病率較高,則提示慢性免疫抑制對其發病有作用。
【臨床】
大多數Merkel細胞癌位于白光照射部位皮膚,最常受累的部位是頭額部(50%)和四肢(40%),位于軀干和外陰者<10%,發生于黏膜表面者罕有報道。大多數腫瘤為孤立性病變,表現為無痛性、半球形結節或硬結斑塊,為紅色、紫色或肉色,有時形成潰瘍,一般在數周或數月內快速生長,大多數病變直徑<2cm。
病變擴散和分期:Merkel細胞癌局部復發率、區域淋巴結轉移率,以及最終發生的血行和淋巴轉移率都很高。做出組織病理學診斷以后的臨床分期至少必須包括胸部X線片和腹部CT,以除外其他部位可能存在的原發病灶和評價有無轉移性病變的存在。除了眼瞼、外陰和陰囊以外,其他部位發生的Merkel細胞癌,分期參考非黑色瘤性皮膚癌的TNM分期系統。
【病理】
Merkel細胞癌是一種小藍細胞腫瘤,由大小一致、核呈圓形或卵圓形、胞漿很少的細胞構成。腫瘤細胞核膜清晰,染色質細而散布,核仁一般不明顯,分裂相和核碎片很多,可見灶狀梭形細胞分化。腫瘤以真皮為中心,常累及皮下脂肪,表皮內可見派杰樣浸潤,偶爾腫瘤細胞可完全局限于表皮,部分病例表皮形成潰瘍,腫瘤在真皮內呈彌漫片狀或實性巢狀分布。病變大者可出現灶狀壞死。Merkel細胞癌伴發原位或浸潤性鱗狀細胞癌者并不少見,伴發病變可呈鱗狀上皮和汗腺雙向分化表型,甚至出現鱗狀上皮、腺樣和黑色素細胞三種分化表型。(圖2-13-1、圖2-13-2)

圖2-13-1 腫瘤由大小相對一致的小藍細胞構成,以真皮為中心呈彌漫片巢狀、條索狀分布浸潤,局部可見表皮侵犯,間質纖維增生(HE×100)

圖2-13-2 瘤細胞大小相對一致,呈圓形或卵圓形,胞漿很少,核膜清晰,染色質散布或深染,少量可見核仁(HE×400)
【鑒別診斷】
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淋巴瘤、汗腺癌、低分化鱗狀細胞癌、轉移性神經母細胞癌、轉移性神經內分泌瘤。
【治療】
手術徹底切除腫瘤。要注意是否存在組織病理和免疫學提示預后不好的特點(包括分裂>10個/HBF、細胞小、血管淋巴浸潤以及CD44陽性等),如存在則預示該病例極易復發或轉移。(圖2-13-3)

圖2-13-3 Merkel細胞癌病例
A、B.8個月前無明顯誘因,發現右環指背側腫物,初期米粒大小,后迅速長大,并形成潰瘍,病理活檢為Merkel細胞癌。決定行環指截除手術;

圖2-13-3(續) Merkel細胞癌病例
C.截指術后;D.術后近4周;E.早期練習活動;F.早期功能練習;G.術后10個月發現右肘后皮下出現腫物;H.手術探查切除腫物。病理檢查報告為:Merkel細胞癌,證實腫瘤已轉移;I.取病理前發現患者肺部癌細胞已轉移,數日后患者病故。
(楊克非 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