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中樞神經系統CT的正常表現

橫斷面CT掃描成像是腦、脊髓檢查的最常用方法。腦橫斷面掃描常以聽眥線為基線,患者多取仰臥位,自基線向上連續掃描10個層面,層厚、層距一般為8~10mm。必要時可加掃冠狀面。對血管結構的顯示采用靜脈注射造影增強法進行掃描。

第一層面為顱底層面(ER2-4-1A):中線部可見雞冠、篩竇、蝶竇和斜坡。后顱窩內含延髓、小腦半球及兩者間的第四腦室。篩竇的兩側為眼眶,內有眼球,向后為視神經、眶上裂。蝶竇兩側中顱窩,可見顳葉。

ER2-4-1 第一及第二層面

第二層面(ER2-4-1B):顯示額竇、眼眶、直回、蝶鞍、前床突、蝶骨小翼、垂體、鞍背、顳葉、側腦室下角、橋池、基底動脈、腦橋上部、小腦上腳、第四腦室、小腦半球。腦額葉底面直回、顳葉、腦橋上部及小腦呈灰色影像,直回位于顱前窩中部,有時隱約可見;顳葉位于蝶骨小翼后緣的顳極的后方,其內可見側腦室下角;垂體位于蝶鞍內;腦橋位于巖錐斜坡后方;再后方為小腦半球。兩者之間為第四腦室,與橋池、鞍上池及側腦室下角一樣均呈低密度黑色影。

第三層面(ER2-4-2):該層最前面的腦組織為額葉,直回清晰可見;它的后外側為大腦外側裂起始部;中腦腹側隆起為大腦腳,背側為頂蓋;額葉后方、顳葉內側、中腦大腦腳圍成低密度結構稱鞍上池,多呈五角星或六角形,內容納視束、視交叉、垂體柄等結構;第三腦室下部可突入其間,呈低密度黑色影。腳間池、環池環繞中腦;四疊體池位于頂蓋的后方。該層面上還有小腦上蚓部,其后外側方是大腦枕葉。

ER2-4-2 第三層面

第四層面(ER2-4-3、ER2-4-4):大腦縱裂呈細長縱行的低密度黑影,位于兩側額葉之間的中線上,內含大腦鐮;基底節始出于該層面,為大腦中間的灰質核團,包括尾狀核、豆狀核、杏仁核及屏狀核。豆狀核位于島葉的深面,呈楔形略高密度。第三腦室位于大腦中間的縱形裂隙,其外側為丘腦,呈稍高密度灰質核團。大腦大靜脈位于小腦上池。小腦上蚓部于小腦上池內隱約可見。兩側腦室后角位于枕葉,腦島位于大腦外側裂池深面。

ER2-4-3 第四層面(1)

ER2-4-4 第四層面(2)

第五層面(ER2-4-5):顯示大腦縱裂、額葉、扣帶回、胼胝體膝、側腦室額角、尾狀核頭、內囊前支、內囊后支、殼核、透明隔、穹窿、第三腦室、丘腦、脈絡膜叢、側腦室三角區、胼胝體壓部、頂枕裂、頂葉、枕葉和上矢狀竇。該層面見尾狀核位于側腦室前角的外側,呈灰白色影;內囊位于丘腦、尾狀核與豆狀核之間,呈黑灰色影。松果體位于胼胝體壓部后方,呈鈣化高密度影。

第六層面(ER2-4-6):顯示額葉、大腦鐮、扣帶回、胼胝體膝、側腦室中央部、透明隔、尾狀核、胼胝體壓部、頂葉和枕葉。該層面側腦室因含腦脊液,故呈低密度黑色影;透明隔呈線樣灰色影;尾狀核頭、體部呈密度稍高的條狀灰白色影。

ER2-4-5 第五層面

ER2-4-6 第六層面

第七層面(ER2-4-7):前為大腦前縱裂及其兩側的額葉;可見兩側腦室頂部層面,之間為胼胝體,雙側室旁為白質纖維放射冠和頂葉;后方中間為大腦后縱裂及枕葉;在半球表面可見中央溝,位于大腦半球外凸面相當于側腦室體前1/3處。

ER2-4-7 第七層面

第八層面(ER2-4-8):顯示位于中部的大腦鐮,可見中央溝位于大腦外凸面前1/4及后3/4交界處。此層側腦室體部消失,枕葉基本消失;可見額頂葉,前者小,后者大。此層灰白質境界清楚,白質為半卵圓中心。

ER2-4-8 第八層面

第九層面(ER2-4-9):大腦鐮為界限可清楚顯示雙側半球之額頂葉。大腦鐮旁腦實質腦溝清楚顯示,額葉較小,頂葉為大部分。

ER2-4-9 第九層面

脊髓平掃,由于脊髓周圍蛛網膜下腔腦脊液的襯托在CT上用合適的軟組織窗可以看到上頸段脊髓的大致輪廓,而下頸段、胸腰段脊髓難于分辨。脊髓在橫斷面上呈橢圓形,位于蛛網膜下腔的中央,前腹面稍平直,中央形成凹陷的正中裂,其后緣稍圓,后中央溝也形成稍凹。在CT橫斷面上測量頸髓的前后徑,從C3~C7前后徑大致相似,平均為6~7mm。胸髓在橫斷面上呈圓形,與橢圓形的頸髓稍不同,前中央溝在胸髓腹側形成的凹在CT上可顯示,但后中間溝和后外側溝一般不能顯示。胸髓的前后徑平均為7.5~8.5mm,在T9~T12椎體節段胸髓前后徑可稍增粗,在腰膨大后脊髓變細形成脊髓圓錐。止于L1或L2水平。其下方形成的終絲止于S2水平。在椎管碘液造影CT中可清楚顯示椎管內的解剖結構。勾畫出脊髓、神經根、終絲的形態,脊髓中央溝也常可顯示,并可對脊髓和蛛網膜下腔等進行準確測量。在椎管碘液造影CT中,脊髓居中,兩側對稱,在下頸段偏后而在胸段則偏前,與脊椎生理曲度有關。脊髓在寰枕區呈近圓形,向下隨其前后徑減少而橢圓形。頸髓其周圍的蛛網膜下腔較寬。胸腰脊髓呈類圓形,其前后徑和橫徑最小。在T6水平以下脊髓在椎管內稍偏前。脊髓圓錐各徑線稍增大,以后變細而形成終絲,終絲和馬尾不能區分,在蛛網膜下腔呈勻稱的多個圓點狀低密度影。蛛網膜下腔在腰段較寬,在L2平面以下更為寬廣。在頸段脊髓有時可見前緣中間內凹的前正中裂及發出和進入的前后神經根,居脊髓蛛網膜下腔中,在脊髓前后并與脊髓相連,呈對稱八字或反八字形條帶狀低密度影。脊髓CT值在各脊段密度差異較大,在診斷中價值不大。

顱腦各種病變可在CT上顯示為不同的密度。例如鈣化、出血、血腫的密度高于腦實質的密度,我們稱為高密度病灶。而水腫、梗死、囊腫、膿腫等病灶的密度低于腦實質,我們稱為低密度病灶。與腦實質密度相似的病灶稱為等密度病灶。除了病灶之外,CT還可清楚地顯示其附近的腦室、腦池和腦溝發生的形態、大小和位置的改變等。因此CT對顱腦疾病的定性和定位診斷具有很高的價值。在下面的各章節中將詳細介紹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CT診斷原理和影像表現。

(馮曉源 耿道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永川市| 江都市| 田林县| 新竹市| 华安县| 古浪县| 隆昌县| 布尔津县| 东海县| 永善县| 蓬安县| 卢氏县| 黄冈市| 资兴市| 皮山县| 华池县| 江川县| 三门峡市| 安顺市| 惠水县| 尼玛县| 英超| 林芝县| 沂源县| 大名县| 萨嘎县| 奉化市| 陕西省| 伊通| 德州市| 丰城市| 汉寿县| 海晏县| 莱州市| 清水河县| 墨玉县| 静乐县| 饶平县| 临猗县| 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