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戰傷救治實用手冊
- 張連陽 蔣建新主編
- 666字
- 2022-04-24 12:00:41
第七章 高原戰傷損害控制性復蘇
知識點
● 低氧、低溫和低大氣壓是高原環境下三個主要的不利環境因素,其中低氧是引起特殊生理適應的最主要因素。海拔越高,影響越大。
● 高原戰傷損害控制性復蘇的理想目標和技術:連續性生命體征監測,早期且全程吸氧治療,早期完善出血控制,早期預防創傷凝血病,允許性低血壓,限制性液體復蘇,全程體溫管理。
● 高原高寒環境下進行傷情的判斷,連續監測心率、血氧飽和度和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是正確啟動和連貫實施損害控制性復蘇策略的重要基礎。
● 確保氣道通暢和合理吸氧治療,以維持氧供氧需平衡。
● 高原戰傷救治,早期徹底控制肢體大出血是首要目標,交界區出血以及胸腹腔不可壓迫性出血控制需要專業外科力量前伸,盡早實施手術控制。
● 緊急輸液途徑可選擇骨內輸液;高原院前液體復蘇以限制性復蘇策略為主,包括允許性低血壓、限制晶體液輸注和早期使用氨甲環酸等,盡早補充新鮮全血或其他血液制品以防治創傷性凝血病,輸液輸血時應加溫。
● 高原環境下各個救治階段都應充分重視復溫和保溫。
高原對戰傷救治的主要不利影響是低氧含量、低大氣壓和低溫三個特殊地理環境因素,因此高原野外環境下致傷因素引起的病理生理影響進展加速,休克出現快、早,極易誘發高原肺水腫和高原腦水腫為代表的高原反應,多器官功能衰竭發展迅速,如果沒有連貫的損害控制性復蘇措施干預,致死、致殘率會急速提升。高原環境下也限制了戰場搜救、自救互救的完成質量和逐級后送的速度,最特別的是對專業人員院前施救的工作能力有明顯的限制。因此,所有救治階梯均應重視高原環境對戰傷救治的影響,力求簡明快速,科學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