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高原戰傷后送原則

(一)前接為主,前接后送結合

各級救治機構,都要指定專人從事分類后送工作,應具備必要的戰傷救治經驗、衛勤管理知識及收集戰傷信息的能力。后送不僅是衛生勤務的專業工作,也是后勤指揮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在各級后勤首長的統一領導下,納入后勤保障計劃。傷員后送的基本方式有前接和后轉。具體采用哪一種形式,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1.前接

逐級前接是指按建制由上一級救治機構到下一級救治機構接回傷員,是通常采用的前接方式。越級前接是指上一級救治機構越過下一級或兩級的救治機構接回傷員。一般在下一級的救治機構無力前接或準備轉移,及采取空運時常采用的方式。優點是由上級掌握運輸力量,統籌傷員后送工作的全局。

2.后送

是下級救治機構組織所屬運力將傷員送至上級救治機構的活動,多在戰況不穩定,部隊機動頻繁,傷員數量少或運輸力量比較充足的情況下采用。優點是各單位運輸力量分散、上級不便統籌,可避免出現各單位忙閑不均、不能機動使用的情況。

(二)嚴格指征,保證安全后送

1.嚴格指征

堅持根據后送指征、禁忌證確定后送以及后送前的復查制度。后送前仔細檢查傷員的全身和局部情況,確定是否符合后送指征,醫療后送文書(傷票、野戰病歷、傷員后送文件袋、戰時傷員登記簿、戰斗衛勤日志等)是否齊全。傷情不穩定及休克傷員原則上禁忌后送。對確定后送的傷員要補充進行某些救治處置和預防性的措施,并準備途中急救、護理的藥材。

2.選擇后送工具

傷員進行空運后送,一般來說沒有絕對禁忌證,但有相對禁忌證。大批傷員或危重傷員后送,應根據情況指派衛生人員護送,保持合適的后送體位,隨時觀察傷員情況,特別注意有無休克、窒息和大出血的發生,及時予以急救。相距較遠的兩級救治機構之間,可根據情況在途中開設傷員中轉機構,供傷員換乘、臨時休息、飲食、取暖和急救使用。后送前準備應完善傷員救治與后送指征、醫療文書核對,聯系好運力。一線救治單位在高原應配置專用輕便擔架和高性能救護車,方便傷員收救和快速后送。但由于高原地區的氣候特點使衛生技術車輛性能、效率下降,機械故障率高,損耗明顯增加,嚴重影響后送任務的完成,空中救治仍然是最高效便捷的救治方式,能夠有效地縮短后送時間,降低傷死率,應成為今后高原衛勤保障建設的重要方向。

(三)專用為主,力求迅速后送

縮短醫療后送時間是提高救治時效性的關鍵。除了機動救治機構應盡可能地靠近作戰前沿地域展開,以縮短火線傷員的醫療后送時間外,醫療后送的速度是決定因素。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盡量選擇快速后送工具進行后送,多數情況下直升機比其他運輸工具更加優越,有條件時應優先選擇空運后送。

1.掌握充足運力

高原環境下從野戰醫療隊后送到醫院的距離長、間隔大,整個交通線曲折漫長,加上高原地區地廣人稀,可動員的地方衛生力量較有限,衛勤指揮機關戰前要根據減員預計和本級掌握運力情況進行多方籌措和周密安排,必要時提出申請并納入后(聯)勤運輸計劃內落實。后送以專用運力為主,回程運力為輔,盡量采取快速、安全的運輸工具。

2.合理使用運力

因高原地區的復雜地形,通信信號盲區范圍大,導致通信效能降低,無線通信聯絡不暢,有線通信架設困難,通信受影響。戰斗發起前,上級應派出一部分運輸力量到下級救治機構去,以便爭取時間運回傷員。戰斗過程中,上級衛勤領導機關要及時了解下級傷員發生及后送情況,根據需要及時派出和適時調整運力。

3.加強后送編組

高原地區地理環境復雜,道路崎嶇險阻,冬季大雪封山一般長達4~5個月,到夏季則常常發生道路塌方、洪水泥石流等,交通中斷,嚴重影響醫療后送,要求衛勤部門根據地形、道路、天候情況,合理編組車輛、飛機等;擔架后送時,采取短程接力法,既能節省人力,又能提高運送效率;加強對后送工具特別是戰役后送工具的信息管理,便于及時對后送傷員和后送工具進行調控。根據作戰行動和戰場情況,靈活組織傷員后送,消除影響傷員后送的不利因素,盡量減少后送時間。有條件和必要時采取越級后送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称多县| 宣城市| 涞水县| 深州市| 准格尔旗| 新丰县| 舞阳县| 灵山县| 吉首市| 东兰县| 舟曲县| 承德县| 兴和县| 葫芦岛市| 财经| 邛崃市| 伊通| 益阳市| 义乌市| 拉萨市| 阿巴嘎旗| 三都| 阳西县| 华容县| 徐水县| 宁乡县| 茌平县| 海原县| 鄄城县| 兴宁市| 马公市| 海淀区| 麻栗坡县| 武川县| 防城港市| 五家渠市| 忻城县| 庆阳市| 法库县| 广汉市|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