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婦科常見病證辨證思路與方法
- 徐蓮薇主編
- 2235字
- 2022-04-24 11:43:35
第二節 經間期出血
【概述】
在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之時,出現周期性的少量陰道出血者稱為“經間期出血”。本病相當于西醫學的排卵期出血。
【主要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病機是經間期陰陽轉化不協調,損傷陰絡,沖任不固,血溢脈外(圖 2-7)。

圖2-7 經間期出血的主要病因病機
【辨證注意點】
對于經間期出血的治療,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止血,經后期預防調理也很重要,以促進陰陽的順利轉化,亦即促進順利排卵,從而避免經間期再次發生出血。
【辨證思路】
1.明確診斷,確定證候之寒熱、虛實
詢問病史、癥狀、體征,完善相關實驗室檢查,結合全身癥狀及舌脈之征進行辨證,明確病因、病位、病證。
2.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與月經先期、月經過少以及帶下病中的赤帶相鑒別(表 2-6)。
表2-6 經間期出血與月經先期、月經過少、赤帶的鑒別診斷

3.辨證論治(圖2-8)

圖2-8 經間期出血的辨證論治
(1) 治療原則以氤氳期平衡陰陽為主,促進陰陽的順利轉化。
(2) 根據陰陽互根的關系,要注意陽中求陰,補陰不忘陽。
(3) 治療時機重在經后期。一般以滋腎養血為主,熱者清之,濕者除之,瘀者化之,陽氣虛者補之,經間期出血時酌加固沖止血藥物。
【病例思維程序示范】
王某,女,26歲,已婚。2016年6月30日初診。主因“兩次月經中間周期性陰道流血4個月”就診。近4個月,每于兩次月經中間出現少量陰道流血,量少,色鮮紅,質稠,3~5天凈。末次月經6月23日。月經初潮14歲,月經周期7/30天,未生育,未避孕。
刻下癥:
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夜寐不寧;舌紅苔少,脈細數。既往無宮頸炎、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病史。近期有生育要求。
體格檢查:
無明顯異常,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
婦科檢查(安爾碘消毒后):
外陰發育正常,陰道通暢,分泌物適中,夾有血絲,無異味,宮頸光滑,宮頸口無明顯活動性出血,無宮頸舉痛或搖擺痛,子宮前位,正常大小,質中,活動好,無壓痛,雙附件未捫及異常。
辨證思維程序:
第一步:明確診斷,確定證候之寒熱、虛實。
經間期氤氳之時,陽氣內動,腎陰不足,虛火內生,虛火與陽氣相搏,損傷陰絡,沖任不固,則陰道少量出血,色鮮紅而質稠;陽亢于上,則頭暈耳鳴;虛火擾心,則夜寐不寧,五心煩熱;腎虛則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為腎陰不足之征。
第二步:可做哪些檢查。
應進一步完善基礎體溫測定、生殖激素測定、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排除宮頸、子宮宮腔等處的器質性病變。
第三步:辨證論治。
因辨證為腎陰虛證,治當滋腎養陰,固沖止血,方選兩地湯合二至丸。
處方:生地12g,地骨皮12g,玄參12g,麥冬12g,阿膠9g,白芍9g,女貞子12g,墨旱蓮12g。7劑。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自擬醫案)
經間期出血的診治流程總結如圖2-9所示。

圖2-9 經間期出血的診治流程圖
【典型醫案】
夏桂成醫案
張某,女,30 歲,工人。
主訴:
每于經凈后5天帶下呈棉絲狀,夾有血液,伴鼻衄,反復3個月。患者既往月經基本正常。25歲結婚,生育史:1-0-1-1。盆腔檢查未見異常。初診正值經前期,陰道出血,量少,色紅,無血塊,口干心煩,胸悶乳脹,腰酸,大便不實,自覺腰腿有冷感,舌邊紫,苔黃膩,脈細弦。
診斷為經間期出血,證屬肝經郁火,治以清肝解郁為主,配合補腎助陽法,溫清并用,虛實同調,以丹梔逍遙散加減。
處方:
黑當歸、赤白芍、山藥、丹皮、茯苓、川續斷、五靈脂各10g,紫石英(先煎)12g,鉤藤15g,黑梔子9g,炒荊芥6g。藥服5劑。
行經期去山藥、紫石英,加炒蒲黃(包煎)10g、益母草15g。經后仍感頭痛,口干,腰愈酸痛,陰道內仍有極少量咖啡色分泌物,脈細弦,舌質偏紅,治以滋陰清熱,疏肝化瘀,用二至地黃湯合越鞠丸、失笑散治之。
處方:
女貞子、墨旱蓮、山藥、炒蒼白術、蒲黃(包煎)、五靈脂、六一散(包煎)各 10g,牡蠣(先煎)15g,炒川斷、太子參各12g,陳皮 6g,荊芥 5g。
藥服5劑后,于經間排卵期用補腎促排卵湯。
處方:
黑當歸、赤白芍、山藥、熟地黃各10g,山萸肉6g,丹皮、茯苓各12g,川斷、菟絲子、紫石英各9g,五靈脂12g,山楂10g,荊芥9g。
藥后癥狀趨緩,經前期再按上法圖治。服藥兩個月,病逐告愈。
按語:
患者經間期出血量少色紅,伴鼻衄,屬于血熱。從全身癥狀上來分析,屬于肝經郁火。因此在治療上涼血清熱合疏肝解郁,丹梔逍遙散是首選。但全身癥狀還有腎陽偏虛的表現,而經期間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陰虛,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氣郁化火,故其治療的重點在于經后期的滋陰清熱,疏肝健脾,用二至地黃湯合越鞠丸加減,再根據經間期及經前期的特點予以有針對性的治療,故能獲得較好療效。
(夏桂成.中醫婦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常用經典方劑及中成藥】
1.經典方劑
(1)兩地湯(《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醫便》)
功能:
滋腎養陰,固沖止血。
主治:
經間期出血(腎陰虛證)。
組成:
生地,地骨皮,玄參,白芍,阿膠,麥冬,女貞子,旱蓮草。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分2次服。
(2)清肝止淋湯(《傅青主女科》)
功能:
清利濕熱。
主治:
經間期出血(濕熱證)。
組成:
當歸,白芍,生地,丹皮,黃柏,牛膝,制香附,阿膠,黑豆,紅棗。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分2次服。
(3)逐瘀止血湯(《傅青主女科》)
功能:
化瘀止血。
主治:
經間期出血(血瘀證)。
組成:
生地,大黃,赤芍,丹皮,當歸尾,枳殼,桃仁,龜甲。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分2次服。
(4)健固湯(《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醫便》)
功能:
補腎益陽,固沖止血。
主治:
經間期出血(腎陽虛證)。
組成:
人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巴戟天。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分2次服。
2.中成藥
血瘀證可使用云南白藥化瘀止血。
(湯倩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