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疾病臨床營養治療
- 畢曉林 隋忠國主編
- 1365字
- 2022-04-24 11:36:26
第七節 水
水是機體含量最多的物質,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不可或缺。水在體內不以純水而以體液(body fluid)形式存在,所謂體液是指機體中的水和溶解在其中的溶質,其化學組成類似海水。體液分布于細胞內外,位于細胞內的體液稱為細胞內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位于細胞周圍的體液稱組織間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其與血漿共同構成細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體液的容量、化學成分、滲透壓和分布保持相對恒定稱為水與電解質平衡。疾病和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以及醫源性因素常會引起水和電解質代謝障礙。這些紊亂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常會引起嚴重后果。
一、水的生理功能
水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水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①促進物質代謝:水即是一切生化反應進行的必需物,又是良好的溶劑,能夠溶解物質,加速化學反應,有利于營養物質即代謝產物的運輸和代謝廢物的排泄。②調節體溫:水能維持產熱與散熱的平衡。水的流動性大,體液各部分中水的交換非常迅速,因而對體溫調節起重要作用等。③潤滑作用:淚液、唾液、關節囊的滑液、胸膜腔和腹膜腔的漿液等對所在部位生理功能起到潤滑作用。
二、外部液體平衡
人體每天水的攝入和排出處于動態平衡中。正常成人每天水的攝入和排出量平均為2 000~2 500ml(表2-3)。測量水平衡的方法是定期稱重。稱重法的缺陷是它包括了在腸和其他體腔中潴留而失去正常作用的那部分液體。水和/或鹽的攝取在過多丟失體液時需增加,而在內源性少尿、腎衰竭、心力衰竭或一些水腫狀態下需減少。在嚴重疾病時,可能有必要盡量維持每小時50~100ml的尿量。同時需要強調的是過量水鹽潴留可加重心臟問題并損傷腎功能。因此必需對這樣的患者連續臨床監測,并啟動嚴格的補液或排液措施。
表2-3 正常成人每日水的攝入和排出量(ml)

三、體液平衡的調節
體液及滲透壓的穩定由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體液的正常滲透壓通過下丘腦-垂體后葉-血管生壓素系統來恢復和維持,血容量的恢復和維持則是通過腎素-醛固酮系統。兩個系統共同作用于腎,調節水及鈉等電解質的吸收和排泄,從而達到維持體液平衡、保持內環境穩定的目的。當血容量下降或平均動脈壓下降10%,即可刺激血管升壓素的分泌,使水、鈉的吸收增加,以恢復血容量。血容量與滲透壓相比,前者對機體更為重要。此外,腎小球旁細胞分泌的腎素和腎上腺素皮質分泌的醛固酮也參與體液平衡的調節。當血容量減少和血壓下降時,可刺激腎素分泌增加,進而刺激腎上腺皮質增加醛固酮的分泌。后者促進遠曲小管對Na+的再吸收和K+、H+的排泄。隨著Na+再吸收的增加,水的再吸收也增多,這樣就可使已降低的細胞外液量增加至正常。
四、水缺乏與水過量
(一)水缺乏
缺水或長期飲水不足造成的脫水對人體健康有嚴重危害。缺乏使機體組織中蛋白質和脂肪分解增加,氮和鈉、鉀離子排出增加。當人體失水占體重2%時,感到尿少和口渴;失水達6%時會全身乏力、抑郁和無尿;失水達10%時會導致嚴重代謝紊亂,出現煩躁不安、體溫升高等,失水超體重20%導致死亡。根據水和電解質丟失比例不同分為高滲性脫水、低滲性脫水和等滲性脫水。
(二)水過量
短時間內大量飲水,或水過量攝入而電解質攝入不足時,吸收水分很快進入血液,造成體內水分過多,使細胞外的水大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脹大或細胞內鉀的丟失,引起水分過多癥或水中毒。人體水分過多會造成乏力、肌肉痙攣等。大腦細胞發生水中毒會導致驚厥、昏迷,嚴重的可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