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熱實錄作者名: 周仲瑛 金妙文主編本章字數: 475字更新時間: 2022-04-24 11:42:10
二、對病原體的認識
對流行性出血熱病原體的認識曾有一個較曲折的過程,雖然國內外多數研究者認為是病毒,但長期以來對病毒的分離并未取得成功。為證明這一病原體的存在,1940年,蘇聯斯莫洛金切夫在遠東地區用早期病人(發病5天內)的血、尿,經貝氏濾器過濾后注入人體,可以出現典型出血熱癥狀。用早期病人的血清與恢復期病人的血清中和后再注入人體,則不引起發病,從而認為本病的病原體是濾過性病毒。1951—1955年,蘇聯朱馬可夫重復上述實驗,也得到同樣結果,再次證明病人血液中存在病毒[3]。
1961年以來,國內各地利用各種病原標本如各期病人的血清、野鼠內臟等,接種不同動物(如猴、野鼠、小白鼠、豚鼠、地鼠、大白鼠、兔、貓、小鴨、雞胚、鴨胚、馬、刺猬、狐貍等)和不同細胞,進行傳代實驗、病毒干擾實驗和血清學檢查等,但還不足以確定病毒的存在,未能傳代保種,建立起病毒株[3]。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宋干教授等專家,從1979年起在江蘇省、地、縣衛生防疫站和安徽省醫科所有關人員參與下,在丹陽縣開展出血熱病毒分離協作攻關,并于1981年獲得成功,我省的出血熱防治研究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