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熱實錄
- 周仲瑛 金妙文主編
- 1878字
- 2022-04-24 11:42:10
三、對傳染源和傳播媒介的認識
根據目前所知,可以排除病人和一般大型動物作為本病傳染源的可能[3]。至20世紀50年代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染源及傳播媒介尚不能明確,從一年兩次流行的季節性來看,似與由蚊子、體虱或壁虱傳染的疾病的特征無相似之處,日本學者認為本病乃由恙蟲Laelaps Jettmari所傳染,而其宿主為野鼠Apodemus agrarius,這種動物和昆蟲在我國東北極多見,在朝鮮疫區都會被找到,所以可能性極大[1]。雖不能明確證實本病的發生與野鼠和恙蟲有關聯,但醫學界普遍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嚙齒類關系最密切。本病的傳染方式有兩種主張,一種是接觸鼠類排泄物而感染,其次是由鼠類體外寄生蟲的媒介而得病。然這兩種說法都未能得出結論[2]。蘇聯學者研究報告謂:一般在第五病日內,從病人血液中可以分離出本病的病毒,從動物實驗上已經證明了家貓、幼兔、鼠類、猿等有感受性,并且在這些野生動物體上寄生的壁虱體內,亦能發現本病的病毒,因此可以說明,這些動物是本病的媒介者[5]。我國學者1955年展開對本病調查,認為傳染媒介與螨十分密切,呼吸道及消化道不能感染本病,螨為鼠體外寄生的小節足動物,比虱還小,并于黑龍江省某疫區內得到了四種鼠類,黑線姬鼠為數最多,小田鼠次之[6]。
1958年黑龍江省北安新生醫院龍鎮分院在出血熱流行季節接診出血熱患者71例,據其統計患病者多的某農場二作業區,僅在一個打谷場內就消滅了1 500多只野鼠,推論此病感染與野鼠有很大關系[7]。
國內外多數學者認為鼠類是出血熱的傳染源,患病多數與野外活動關系較大。居住條件差、室內鼠類活動嚴重的,發病也多。許多施工工棚,因結構簡陋,住宿擁擠,鼠類密度高,發病也較住民房的多。呈現出“鼠多病多,鼠少病少”的現象[3]。國內認為黑線姬鼠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其主要根據是:各疫區的優勢鼠種均為黑線姬鼠;黑線姬鼠密度與發病曲線相一致;病人大都有與黑線姬鼠直接或間接接觸史[8]。
半個世紀以來,革螨、恙螨與出血熱的關系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有調查證明格氏血厲螨(Haemolaelaps glasgowi)和廄真厲螨(Eulaelaps stabularis)為安徽出血熱疫區黑線姬鼠鼠窩的優勢螨種,分別占革螨總數的72.26%和20.06%;其季節消長主要屬秋冬型,與居民黑線姬鼠型出血熱發病季節相關;能通過叮刺鼠和人的正常皮膚吸血。1980年實驗證明這兩種螨能通過叮刺在黑線姬鼠間傳播漢坦病毒(Hantavirus,以下簡稱HV)抗原。1984—1985年實驗研究證明這兩種螨:①有HV的自然感染;②可通過叮刺傳播HV;③可經卵傳遞HV,格氏血厲螨已傳3代,廄真厲螨已傳2代;④在出血熱疫區從黑線姬鼠同窩鼠和革螨分離的HV,經單克隆抗體檢測,兩者的抗原性一致,表明在鼠螨之間已構成相互傳播的關系。研究結果證明格氏血厲螨和廄真厲螨是姬鼠型出血熱的傳播媒介,并兼有儲存宿主的作用,對在鼠間傳播出血熱和維持疫源地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這兩種螨為巢穴型寄生的兼性吸血螨,與人接觸機會不多,且叮刺能力不強,故在鼠—人之間傳播的重要性可能不大。證明革螨是出血熱的傳播媒介[9]。
1954年Traub等在朝鮮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提出恙螨是朝鮮出血熱的可疑媒介。確定恙螨為媒介,除流行病學證據和自然感染外,尚須證明它能叮刺傳播和經卵傳遞HV兩項內容。由于恙螨一生僅幼蟲叮刺而且只飽食一次,故這兩項內容需用未曾吸食過的子代幼蟲來完成。但小盾纖恙螨一年只能繁殖一代,飼養成長率低,難以提供大量子代幼蟲供實驗用,致使恙螨能否傳播出血熱的問題長期未能得出結論。1988—1992年,研究人員為解決子代幼蟲的來源,根據恙螨幼蟲有趨向黑色物體的習性,將小黑板放在疫區草地上采集到大量未曾吸食過的子代幼蟲,并從子代幼蟲中分離到HV11株,對恙螨能否叮刺傳播和經卵傳遞HV這兩個問題作出了明確的結論。研究結果證明:小盾纖恙螨具有作為出血熱傳播媒介的條件。在某些疫區,小盾纖恙螨對在鼠間傳播出血熱和保持疫源地起重要作用,對在鼠—人之間傳播出血熱可能有一定的作用。證明小盾纖恙螨是出血熱的傳播媒介,該項技術先后獲1992年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國家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0]。
至20世紀60年代我國流行的出血熱已知有兩種:一種是僅有發熱、出血而無腎臟改變的出血熱。因為多發生在我國新疆地區,故稱為新疆出血熱,是一種由蜱媒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有發熱、乏力、頭痛、惡心、腹部不適、皮膚黏膜充血、全身各器官出血、休克等多種表現,其中以發熱出血為主要癥狀。新疆出血熱的病原體認為是一種蜱媒性病毒。另一種是有發熱、出血的同時伴隨腎臟損害的出血熱,是由鼠類傳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即除新疆外,我國各地及蘇聯遠東地區、朝鮮等地所發生的流行性出血熱,均屬此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