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流行性出血熱這一疾病的命名,最早見于20世紀40年代的日本文獻,后被國內多數學者所沿用,因本病能導致急性腎功能損傷,亦可稱為“腎綜合征出血熱”。根據本病的發病特點,大致可將其歸為中醫學“瘟疫”“疫斑”“疫疹”的范疇。周仲瑛教授依據本病來勢兇猛、傳變迅速、病情多變及出血、發斑、發熱、傳染等特征,將其中醫病名定為“疫斑熱”,以便更好地指導中醫臨床。

中醫界對流行性出血熱(疫斑熱)開展大規模的防控工作始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病例報道,江蘇、江西、安徽、陜西、河南及東北三省等是本病的高發區和重疫區。1982年周仲瑛教授遵照江蘇省衛生廳及省中醫院的指示,作為江蘇省出血熱防治中醫組防治技術負責人,與先期參與防治工作的金妙文教授及團隊其他成員一起深入疫病高發的縣市,開展流行性出血熱的中醫藥防治研究工作。數年來,周仲瑛教授“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帶領江蘇省出血熱中醫防治團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流行性出血熱疫情防控上打了漂亮的一仗,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被譽為“全國中醫藥防治流行性出血熱工作的排頭兵”。在團隊治療的1 127例出血熱患者中,病死率由原來的7.66%降至1.11%,特別是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腎衰病人,應用瀉下通瘀、滋陰利水的方藥治療,使病死率下降為4%,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2%。1988年周教授團隊的“中醫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成果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并作為當年中醫界科技成果的代表到蘇聯進行國際交流。

近年來,隨著流行性出血熱疫苗的研制成功,各大疫區衛生條件全面改善,及西醫治療手段的進步等多種原因,使得中醫藥參與流行性出血熱治療的機會逐漸減少,然縱觀近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出血熱疫情報告:2016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發病人數為8 853人,死亡48人;2017年發病人數11 262人,死亡64人;僅2018年上半年全國就有5 993人患病,死亡33人。2018年12月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一個男學生因感染流行性出血熱搶救無效死亡,更是引起全國范圍內對出血熱的重新關注和重視。由此可知,即使在現代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流行性出血熱等瘟疫并未遠去,仍然是嚴重威脅我國民眾健康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因此,系統整理周仲瑛教授團隊既往流行性出血熱防治經驗和研究成果,對促進中醫瘟疫類疾病研究的學術發展和中醫辨治外感熱病水平的提高既有歷史意義,更具現實意義。

本書分為上篇、下篇和附篇三部分對流行性出血熱展開論述,上篇三章內容闡述了流行性出血熱的簡史,傳統中醫對流行性出血熱病因病機和治療的認識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江蘇省流行性出血熱疫情背景,以期從歷史的角度對出血熱有一個全面認識。下篇部分重點介紹周仲瑛教授團隊辨治流行性出血熱的實況及周仲瑛教授的相關學術思想。其中,第一章全面還原了團隊醫生不畏艱辛,深入疫區,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全過程,使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疫情的危急及中醫藥療效的顯著。第二章屬全書的重點章節,是對周仲瑛教授辨治流行性出血熱研究全部成果的凝練,該章從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診療常規及護理常規等方面都做出了詳細的論述。第三章是對周仲瑛教授在其他外感熱病方面的治療經驗及學術思想的提煉和概括性總結,這些經驗與流行性出血熱論治經驗可相互印證,加深讀者對流行性出血熱疾病的認識。第四章主要是一些流行性出血熱及其他急性熱病的醫案,是對上述理論的臨床呈現,給讀者以示范。第五章主要是周仲瑛教授團隊在流行性出血熱防治中已發表的重要文獻著作,使讀者全面了解團隊在出血熱研究方面的成果。附篇收錄了仝小林在跟隨恩師周仲瑛教授團隊參與流行性出血熱防治中的一些思考,和1990年10月南昌舉行的全國中醫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學術研討會對于流行性出血熱討論制訂的治療方案,以開拓讀者視野,引發進一步思考。

本書編寫內容力求精練、豐富、真實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江蘇省那段流行性出血熱防治的光輝歷史,又突出實用性,將團隊治療出血熱的全部經驗進行匯總整理,以期給廣大醫務工作者提供臨床診療思路和方法。本書主要可作為中醫臨床各科醫師、科研人員及教師的參考書籍,也可以作為中醫類、醫史文獻類研究生的課外閱讀書籍。

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要特別感謝團隊先后一起參與流行性出血熱防治的每一位醫務人員!

編者

2018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长子县| 汤原县| 繁峙县| 焦作市| 彭阳县| 天镇县| 南昌市| 龙南县| 永平县| 封开县| 库尔勒市| 泸西县| 天台县| 嵊州市| 兴城市| 梅河口市| 南城县| 罗山县| 清镇市| 邵东县| 诸城市| 永州市| 临沭县| 娱乐| 贵德县| 贵州省| 灵石县| 米泉市| 新昌县| 理塘县| 黄平县| 衡东县| 雷波县| 绥化市| 江城| 佛冈县| 钟祥市| 乡城县| 贵定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