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藥物治療學:消化系統疾病
- 韓英 高申 文愛東等主編
- 1264字
- 2022-04-24 11:27:03
第四節 促動力藥
胃腸動力是消化系統發揮生理功能的基本要素,胃腸動力障礙所導致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及假性腸梗阻(IPO)等,促進和恢復胃腸動力的正常運行是治療這類疾病的基本方案。目前,用于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藥物主要包括多巴胺拮抗劑(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血清素激動劑(如普盧卡必利)及胃動素受體激動劑(如紅霉素)。其他促動力藥還有膽囊收縮素受體拮抗劑右氯谷胺為氯谷胺的R-異構體,選擇性更高,可以改善便秘型腸激惹綜合征,選擇性更高,目前仍處于臨床試驗中。
一、藥理作用
促動力藥是指能增強胃腸道收縮力、加速胃腸運動和減少通過時間的藥物,具有增強胃腸平滑肌收縮力、協調胃腸運動規律性、促進胃腸排空和移動,并能降低細菌滯留時間,減少潰瘍創面感染的機會,同時減輕食物對胃竇部G細胞和壁細胞的刺激,抑制胃酸分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癥狀的作用。
二、藥動學
常用促動力藥的藥動學特性比較詳見表2-17。
表2-17 常用促動力藥的藥動學特性比較

三、臨床應用
促胃腸動力藥從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到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再到節前神經元5-羥色胺4(5-HT4)受體激動劑,新的藥物靶點還包括膽囊收縮素受體拮抗劑、阿片受體拮抗劑和促胃動素受體激動劑。臨床上最早應用的是具有鎮吐與興奮胃腸運動作用的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甲氧氯普胺,但因其能透過血腦屏障而引起中樞副作用,現已少用。第一個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多潘立酮對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差,對中樞多巴胺受體的作用小,是第二代促胃腸動力藥。另一個多巴胺受體拮抗劑伊托必利兼有膽堿酯酶激動劑的作用,安全性更高,患者的耐受性更好,并且不會導致Q-T間期延長或產生其他心血管不良反應。隨后,莫沙必利問世,通過興奮肌間神經叢的5-HT受體,刺激乙酰膽堿釋放,增強胃及十二指腸運動,對小腸和結腸基本無作用,從而增強胃腸運動,尚未見嚴重的不良反應報道,臨床正在被廣泛使用。阿片肽受體拮抗劑對胃腸道亦有推動作用,愛維莫潘在腹部手術患者研究中發現,能夠加快胃腸動力功能恢復,緩解術后不適。促胃動素是消化間期循環釋放的內源肽,主要分布于上消化道,促胃動素受體激動劑紅霉素的多項臨床研究報道證實其能直接激動消化道平滑肌及腸神經元上的促胃動素受體而發揮促動力作用。目前,用于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藥物主要包括多巴胺拮受體抗劑、血清素激動劑及促胃動素受體激動劑。雖然這些藥物具有一定的促動力效應,但是癥狀緩解率較低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高。近年來,有學者發現胃腸道的間質卡哈爾細胞與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證實,間質卡哈爾細胞是胃腸動力的起搏細胞,該類細胞的異常可能是引起疾病狀態發生的直接原因。這一發現為今后促動力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高選擇性的促動力藥將成為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有效選擇。
四、給藥方案
促胃腸動力藥的用法用量詳見表2-18。
表2-18 促胃腸動力藥的用法用量

五、不良反應
常用促動力藥的不良反應見表2-19。
表2-19 常用促動力藥的不良反應

六、相互作用
常用促動力藥的相互作用見表2-20。
表2-20 常用促動力藥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