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核醫學與多模態影像
- 張永學 蘭曉莉主編
- 778字
- 2022-04-24 11:05:36
序一
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分子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概念已有20多年,在過去的20多年里,分子影像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從當初的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轉化為臨床常用的診斷和評估手段。尤其是進入21世紀,隨著PET/CT多模態分子影像的廣泛應用,新的分子影像探針的研發和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核醫學多模態分子影像的迅速發展。
醫學影像的發展經歷了從形態學影像、功能影像到分子影像的發展歷程。眾所周知,多數疾病的發生是從基因、受體等分子功能改變開始的,繼而導致解剖結構的形態學改變,最后在臨床上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和體征。而長期以來,人類對疾病的診斷主要是建立在形態結構變化基礎之上的,因此一旦明確診斷已經是疾病的晚期,從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由此才出現醫院的患者越治越多的局面。而分子影像能夠從分子和細胞水平對活體的生物學過程進行定性、定量和成像,因此分子影像有可能在疾病的早期尚未出現形態學改變之前發現疾病,為臨床上早期治療和干預提供生物學信息。
近些年來,個體化醫療、精準醫療的實施為疾病的診療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而在構建這種新的診療模式過程中,除了需要獲得相關的遺傳、基因、環境等信息外,如何在活體獲得反映疾病特征的生物學信息非常重要。而分子影像具有無創性的特點,能靈敏地獲得全身組織不同生物分子表達的影像,為疾病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診療提供分子靶點。盡管分子影像還處于發展階段,許多技術還不成熟,但是我相信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分子影像探測儀器和分子探針也會取得新的飛躍,分子影像必將成為個體化醫療和精準醫療實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在生命科學技術和分子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分子核醫學與多模態影像》專著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推動分子影像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促進分子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
2019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