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荷爾蒙(全4冊)
- 歷史的囚徒
- 2996字
- 2022-04-07 16:11:11
自序 / 把歷史放在快樂的瓶子里
1.
不知不覺,微信公眾號的寫作已接近一年。
這一年,在有限的時間里,寫得很艱苦,往往深夜寫興奮了,會通宵失眠。能一直寫下來,主要就是因為那些溫暖的目光,真誠的鼓勵。
我一邊寫,一邊看大家的反應:有人只看了個標題,有人劃拉到了正文,還有人在鼓掌——最初稀稀拉拉,后來整齊劃一。
這種情況下,我獲得了勇氣和動力,一直朝前走。
歷史是一個低門檻的東西,凡識字的人,都可以寫兩筆,更有甚者,樂于胡編亂造。他們說,歷史虛無飄渺,完全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對這種觀點,我專門寫了一篇《那些鞭尸歷史的人》予以批駁。只要努力,我們完全可以不斷地靠近歷史,抓住核心信息,讓歷史在現代絢爛。
須知要把歷史寫活,最緊要的一件事情是:尊重它。
因為我們身上流的,是古人的血,我們是他們生命的延續。不尊重他們,就是不尊重我們自己。
2.
有了尊重,要把歷史寫得好看,至少還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熟悉并掌握基本史料。二是從史料中拎出最重要的特征。三是熟練運用現代表述方式。
我的感受是,如果你的文字沒有魅力(有人也說是文字的性感),別人很難堅持看下去,你寫著寫著,也覺得聊勝于無。
即使做到以上三點,從歷史中挖掘精彩故事,還只是完成了一小半。
接下來,你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與古人交心談心。
其關鍵是,每次寫一個人,要把心掏出來,寫完了,再把心放回去。如此反復,以至于,我都掏累了。
這是難度極大的一件事——別提跟古人掏心掏肺,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時時說真話,處處說真話?
古人都離開那么多年了,你還想跟他(她)交流,似乎有點幼稚,有點柏拉圖。
其實,真的可以,歷史上有太多人因為現實中的無助,而轉向跟古人交流談心。而我渴望通過揣摩理解,采用“囚徒”自己的敘述方式,最大限度還原歷史現場,刻畫古人心理。
整個過程奇妙又詭異,就像在為古人招魂。
有粉絲留言說,看了一晚上你的文章,感覺有些不羈、深情,又很細膩,仿佛在寫一個人的時候,完全把自己帶入……看你寫的文字,我感覺很容易走進他們的生活。
我理解,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發生了最難得、最復雜的心理反應,這種反應,俗稱“共鳴”。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左大腦是用于了解事實的,而右大腦是用于情感共鳴的。文字一旦帶有情感,它就開始閃光。同樣,只要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走進歷史的塵煙,你也能夠與古人共鳴。
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與時間空間無關。
3.
不得不說的,還有難得的幽默感。這幾乎是一種天賦,我常為它抓狂。
進入社交時代,幽默感成為其最重要的一個特征。
請注意,我說的不是低級搞笑,也不是強行創造幽默,而是靈光一現,令人會心一笑。
詞典上解釋說,所謂“幽默”。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有趣或可笑,但更可貴的是意味深長。
讀者看完詼諧的句段,在那兒久久不得釋懷,這樣的幽默才是有生命力的。
在描述古人的時候,為讓讀者更快記住他,更深體會他,我總會創造一些幽默的場景和語言。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個方法,可以像幽默一般,迅速地紓解繁瑣和苦難。這也是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極其推崇幽默敘述的原因,甚至稱它為我寫作的“靈魂”。
我還說過,如今知識遍地,人們的求知欲得到空前滿足,但人們的焦慮感和無力感也接踵而至。所以,現代人不求解惑,但求解煩。解煩,只有幽默可以做到。我的嘗試也獲得了眾多讀者的認可,在合適的時候,我會請粉絲評選幽默100句。
4.
所有的這些做完了,還有一個堅持。
未來是模糊的,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你只能拿著手電,走一米看一米,只有堅持了,你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無數人跟我說,堅持下去,一定會怎樣怎樣。現在也堅持寫了108篇了,在所謂的公號退潮期,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一年的寫作里,收獲了什么呢?
首先是找到了自己工作之外的價值。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何在?填過無數次履歷,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徹底搞清楚。
而現在是越來越清晰了——我就是一個吃文字飯的命。
以前讀書的時候,語文成績很好,作文寫得很帶感,雖然只是那種毫無創意的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
后來在媒體行業混飯吃,開始大家都是從小消息寫起,我卻偏愛大塊頭文章,感覺寫起來特別像一個記者。
再后來學會了個人化的敘述方式,更加樂此不疲。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努力堅持個人表達方法,在上次出版的一本書里,還特別聲明我的追求——不敢言創舉,但絕不人云亦云。
5.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即我的寫作都是正能量的,正能量這東西在歷史中,在現實中,其實是處處可見的,只是有很多人看到的,是生活中的陰暗和不如意。
有人說,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我并不同意這種說法,相反,正能量擁有強大的傳播力和感染力。
在已經完成的對50多個古人的寫作中,大多數主人公都有一顆天真善良的心,他們在現實中踉踉蹌蹌,摔了不少跟斗,但從未改變他們的熱愛——愛國家,愛故鄉,愛朋友,愛這個世界上的一草一木。他們甚至不會去恨其他人,包括曾經嚴重構陷他們、差點讓他們死于非命的人。
作為中國人的生活偶像,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大度,他的沉郁,他的悲天憫人,總是讓后世讀者感動萬分,以至于說起他的名字,人們總會微笑頷首。有那樣的人生境界,他才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大江東去,浪淘盡”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長為一個天才。沒錯,中國古代幾千年,有很多人一出生就是天縱之才,蘇軾也算早慧,但生活把他活活磨成了一個天才。
蘇軾如此,其他人又何嘗不是,嵇康、陶淵明、李白、李清照、柳永、李煜……這樣的名單可以開出一長串,他們全是在逆境中站起來的人。正像我在《唐伯虎的風中零亂》里寫的,一個人在逆境中的奮起,遠比在順境中的成功更能打動人,人的精神力量無限。
6.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順順利利、平平安安。不過,很多時候平安、平淡乃至平庸生活的代價是,你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抵達自己理論意義上可以到達的彼岸。
這絕不是倡導苦行主義。我一個大學同學說,他一生中最順利的時候,就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候,他一生中最坎坷的時候,就是他一生中最閃光的時候。這句話說得很有哲理,雖然看起來有點別扭。大家可以好好體會一下。
既然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喜愛和鼓勵,未來我還會不停地寫下去,同時也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鳴。
很多人都有自己偏愛的歷史人物,為其 idol 的遭遇嘆息、不平、流淚。從這方面來說,歷史并不是虛無飄渺的,它一直在我們身邊,甚至在我們的血液中流動,有時候還很沖動。
自寫公號以來,好評如潮。我想以三則粉絲留言結束這篇文章:
——“我看過很多評寫辛棄疾的文章,卻獨愛這一篇,愛不釋手!也在囚徒的文字中找到了與自己對歷史相似的想法與情懷!于是瘋狂地將囚徒的公眾號推薦分享,我覺得,每一個認真嚴謹的歷史解說者更應值得尊重。”(閭師長月)。
——“看你的每篇文章都笑了,文字行云流水不足為奇,但幽默的靈魂彌足珍貴,你對歷史的感悟和人物的揣摩都很精準,悲涼的歷史在你不緊不慢地講述中變得生動鮮活而有溫情,大概我會取關其他所有公號。”(just destiny)。
——“今天是感恩節,作為10萬粉絲中的一員,要跟先生說聲謝謝,認識先生以來,最大的改變就是有了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欲望,這是多么奇妙的感受。可能先生在古人身上投注的感情越多,寫出來的故事就越感人,甚至會影響當下的三觀和生活態度?”(張京)。
……
2018年就快來了,時間無情,不舍晝夜,但它抹殺不了我們的精神成果,感謝在巨大的時光機前,遇到了最好的你們。
是為自序。
2017年12月13日晚
寫于東京至北京的飛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