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一代魔神教書匠
- 回到大晉掌天下
- 鄂人谷主
- 2033字
- 2022-04-20 21:02:33
此次隨蘇問蒼一起來的還有天南書院的劉先生,西游記的接二連三出版,他也一一拜讀。上次與蘇若蘭談過李遠,這次便乘此機會過來探視。
蘇問蒼攜劉先生,在柳少清的陪同下,來大觀園看望李遠。
蘇若蘭端坐在李遠床榻前,回想之前與柳萱兒的對話,她有些黯然神傷。沒想到柳萱兒對李遠用情如此之深,且毫不掩飾。她雖然也表露了一絲心跡,但在柳萱兒的強勢下被沖淡了太多。
在她說出邀請李遠去天南書院之際,根本無需李遠回答,柳萱兒就直接懟了回來,十分果決與堅定:
“讓若蘭妹妹多慮了,我和柳家一定會善待李遠的。這次只是個誤會,絕對不會再有下次。況且有我在,就絕不會容忍任何人再傷害李遠。”
柳萱兒說罷,扭頭甜蜜蜜的看了李遠一眼,后者看看兩女,只能小雞啄米點頭。
蘇問蒼與劉先生一進門,對床榻上的李遠略一拱手:“遭逢此劫,李公子身體可好?”
“托您的福,還行。蘇院長親自蒞臨探視,小子誠惶誠恐。”李遠趴在床上,努力抬頭抱拳。
“你我乃忘年交,不必拘謹。李公子,蘇某本相信你的人品,但孔孟之道禮數為先,此等事情日后還需謹慎為好。”蘇問蒼微笑道。他是真看重李遠之才,出于關心才說出這番話。
“院長所言,小子謹記。”李遠當然知好歹,不便直接駁斥,但也想與這老學究辯論一二。
“院子大人,小子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公子才華橫溢,有什么不當講?”蘇問蒼捻須一笑,蘇若蘭也豎起耳朵聽聽李遠有何高論。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性為善,非荀子所言人性本惡。但鑒于權貴與平民,乃至下人之間的階層區分,上層對下階層之人就習慣于有罪推論,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我與小柔兄妹相處,她見我困頓施以援手本是善意,而被有罪推論為所謂奸情,乃是階層之惡使然。”
李遠這番話出口,蘇問蒼,蘇若蘭,劉先生還是柳萱兒,柳少清等人都是面面相覷。
這時還沒有三字經和千字文,至于卡耐基的人性弱點論述更是千年以后的東西,他們更是聞所未聞。
“李公子高論,人性的弱點!為劉某人首次聽聞。人性弱點的根源何在?”此時蘇問蒼一旁的矍鑠中年人,對李遠抱拳施禮。
“長景兄,這位是我天南書院教書先生劉淵劉先生。”蘇若蘭開口介紹,語氣尊敬。
劉淵?李遠一驚,連忙追問:“您便是來我大晉朝的匈奴貴客劉淵?”
“正是鄙人,原來李公子對劉某的出身也熟知,果真是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的諸葛,在下實在敬佩。”
李遠尷尬的笑了笑,心想你可是一位大魔神,大好的大晉朝江山將來就是毀在你的手里。
他記得史書上說劉淵作為質子身份留置在洛陽,沒想到怎會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儒雅教書匠。
既然自己從二十一世紀來了,就不能當啥事不管的客人。能否正面引導改正這劉淵的人生軌跡,從而避免發生胡人殺伐中原的歷史慘劇呢?
試試也不會掉塊肉。
“人性的弱點,從小而言無非是不折手段之爭權奪利,往大而言就是國家之家對外發動戰爭掠奪資源,攻城掠地而已。人性的弱點終究會導致更大范圍的人性之惡。”李遠試圖用哲學引導這位匈奴大魔王向善從良。
“李公子,若不攻城掠地,國家之間的戰爭又有何意義?”劉淵饒有興致道。
“攻城掠地無外乎是掠奪資源,例如牲口,人口和財富。若一國能提高自身治理能力,提高生產力創造出更多財富,則為何要殺人越貨,憑空制造人間慘禍?”
“生產力?何解?”劉淵皺眉。
“就是大力發展農業和商業,在生產活動中引入一些革新性的工具和方法,就能大幅提高產出,推動貨物流通從而創造財富。”
包括劉淵在內的眾人都陷入思考,他們需要時間消化李遠的這些現代理論。李遠還沒有說出工業化的概念,否則要嚇死他們。
“革新的工具,又是何解?”劉淵的眉頭高高皺起,眼睛也瞇起來。
“您幾位,可看看我的窗戶上的這紗窗,以前可曾見過?你們知道它的意義所在?”李遠指指了自己的窗戶。
此時已近十二月,紗窗自然失去了防止蚊蟲的效果,故而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力。
“此物名曰紗窗,在夏季可以抵御蚊蟲的滋擾,又可以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這便是一種革新創造。未來會有更多此類的新事物誕生。”
“這便是格物學的范疇?”李淵不虧是一代梟雄,領悟力超強。
“正是,我稱之為研發。”李淵一笑。
“以你所說,某國革新創造財富必然占據更多的財富,那么其他窮國又該如何?富國的創新越多,窮國就越沒有機會。”劉淵繼續道。
“創新之物可以與他國自然作物,或者自然資源進行公平貿易,大家各取所需,保持世界和平豈不是更好?窮國與富國總有相互彌補的地方,窮國可以為富國提供創新的資源和勞動力。”
劉淵臉色凝重,似乎在極力消化李遠的話,少頃又道:“富國若是直接掠奪窮國的資源,比如吞并窮國不是更加直接?”
“富國無需勞師動眾,死傷族人就可以利用經濟杠桿驅使窮國賣力,而窮國也得了相應的財富,如此相得益彰,為何要刀兵相向?創新一起,窮國也勢必會有創新手段,若富國燒殺擄掠,則窮國也必然會誓死反抗,以至于血流成河。”李遠開始很認真解釋,劉淵的思維能力非常強大。
劉淵似有所悟,“但如公子所言,就會出現越來越富裕的國家,而窮國則可能越來越窮,如此持強凌弱的戰事就無可避免。”劉淵想了一會,拋出一個就連二十一世紀都沒有解決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