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綱智庫作品合集(全17冊)
- 智綱智庫
- 7578字
- 2022-03-31 11:03:40
第八章 文化的沉淀——策劃人的鑄造
隨著“王大俠”從文字媒介到電視媒體的種種轟動,有關他的傳言不脛而走。有的說,王志綱已經下海,當了腰纏萬貫的老板;也有的說,王志綱即將升官,到某某大報去主持筆政;更有人說,王志綱被一些大財主“包”起,成了年薪百萬的“打工皇帝”。
1994年10月中旬,正當傳說紛紜之時,王志綱在廣東電視臺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他已調離新華社廣東分社,現為北京某權威研究機構的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建立在獨立人格基礎之上的獨立策劃人、獨立制片人、獨立撰稿人”。
三位一體獨立人
三位一體的“獨立文化人”,這就是王志綱轉換的一種新“活法”。據說早在他醞釀轉換之時,已有不少企業以各種優厚條件請他入伙,如年薪百萬、做合伙人、當董事、拿干股等,他統統拒絕了。他不做“打工皇帝”,他只做回自己。關于如何做人,他曾有這樣一段格言:“受制于人的人,靈魂是跪著的;欲制他人的人,靈魂是坐著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靈魂是站著的?!彼鲮`魂站著的人。
當時也有不少單位先后向他招手,中央幾個機構爭著要他,廣東電視臺臺長說:你來我們臺,我給你充分的自由。
正在王志綱躊躇未決之時,一位十年前結識的長輩(在北京某研究機構工作)在廣州與之重逢,他建議王志綱把關系轉到他那里去,擔任副秘書長,但人仍可以留在廣東,可以面向全國進行自己的研究課題和策劃實踐,享有充分的自主與自由。
王志綱動心了,他一貫認為人才有兩種,一種是“被用之才”,良禽擇木而棲,等待“伯樂”相中;另一種是“自用之才”,也就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尋求自我實現的人才。他自命為“自用之才”,而北京研究機構的條件正可以讓他自己給自己定位,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力。因此,他握住了對方的手。
王志綱在談到這一選擇時說:“人與動物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動物性的追求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而人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是成就感?!?/p>
也許有人說,廣東失去了一位可愛的文化人,而多了一個下海者。王志綱卻認為,中國的文人很少擁有獨立的尊嚴與人格,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厚實獨立的經濟基礎。他要憑自己的實力去創造這個經濟基礎,但他始終不會丟棄文化人的高品位。他的策劃成為專業或職業之后,會嘗試按產業化方式去運作文化,但他仍將牢牢把握文化人的本色。
這樣的轉換其實并非什么驚世駭俗的事情。就像一個孩子,從1.2米長到1.8米,卻還穿著小學時代的校服。人已經成熟了,校服的褲縫也繃開了,能不讓他換一條合身的褲子嗎?
過去,王志綱為許多企業家做策劃,大都是充當“客卿”的角色,從不講價也沒有價位,頂多是為自己的單位要一筆“借調費”即贖身費而已。而現在,王志綱有價了,但得有個漸進的過程。碧桂園大策劃,不少人猜測王志綱哪怕只拿1%,也有一兩百萬元進賬,還有人傳說他得了一套別墅之類。其實,王志綱的報酬,是個人以半價向碧桂園的老板購買了一套別墅。雖然有形的很有限,但無形的資產——他個人在策劃界中的能量與地位,卻是不可計數的。
渡過了轉型期,跳出體制外搞策劃的王志綱有了這樣的“格言”:同老板打交道,必須在商言商,若用書生意氣同市場經濟對接,那你就是永遠的“傻帽”。
無價要變成有價,何況他就是要用自己這只“領頭之羊”,為知識分子確立自己的知識地位,為他們落實政策。當然,有價之中還是有無價,那就是文化的沉淀、文化的追求,這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王志綱坦率地說:有卓越才華的人,是應該能夠處理好金錢與事業的關系的。要不要掙錢,我覺得該掙,不掙錢怎么行?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需要、體現自己的勞動價值,也該掙錢,但是我覺得兩者必須分開,不能用掙錢的態度去對待事業和文化。我很欣賞一些大導演在市場經濟沖擊下的那種運作方式,就是先拍一部掙錢的片子,掙了錢之后再去圓藝術追求之夢。一位名記者、名策劃,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轉換。
如何“逃離射程”
在“無冕之王”行列浸泡的年月中,王志綱曾經寫下了一些針砭時弊的“新聞寓言”,其中最有咀嚼意味的是下面這一篇:一個特殊的奧林匹克競技大賽正在進行。
比賽只有跳高一個項目。而且,不比跳的高度,只比過桿的次數,橫桿永遠放在1.2米這個幾乎大家均能一躍而過的基準度上。而運動員不分級別,不論性別,不管男女老幼,均排成一個縱隊,依次過桿,絕對平等。
競技者中,有曾打破過世界紀錄的跳高好手。如今面對只有1.2米高的橫桿,抬腿都能過去,不用再冒風霜雨雪刻苦訓練之苦;競技者中,藏匿著不少具備跳過1.2米以至打破紀錄潛質的新人,但面對一躍可過的橫桿,用不著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輕松度日,倒也其樂融融;有人還曾是乒乓球冠軍、競走良將、游泳好手……而今,九九歸一,棄舊藝從新技,都歸到跳高者隊列中。
競賽周而復始地進行下去。在這無休無止的過桿賽中,最占便宜的莫過于那些剛好能跳過1.2米的人。因為,在1.2米高的橫桿面前,區別僅體現為年邁體衰和年輕力壯上,其他方面是無所謂優劣高低的。于是乎,人人自我感覺良好。
一天,一批人因老邁年高,實在無力過桿,得告別運動場了,退下場來,環顧自身,這才吃驚地發現,乒乓球技藝生疏了,競走走不動了,游泳技藝荒廢了……身無長物,只會“過桿”,可又體力不支,想過也心力不濟了。
人生還有若干年,這后半輩子怎么打發!幸運者被請回運動場,嘴里含個哨子,手中握桿小旗,當個輔助裁判;不幸者只能打發殘生,做著“假如當初……”、“假如當初……”的反思和懺悔!
而那壁廂,運動場上人影憧憧,奇特的奧林匹克競技大賽依舊在熱烈地進行著!對這則寓言,當年的王志綱對筆者曾有一番生動的解釋:“我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對矛盾,隨著國家的繁榮和物質的豐富,新聞界卻出現了相對的貧困化。這指的是思想的貧困、知識的貧困和業務的貧困,這是非常可悲的。就像跳高一樣,傳統上我們給自己定的橫桿太低了。能夠吃透兩頭,跟上形勢就行。這如同跳高橫桿有1米高的,也有2米高的,還有2.5米高的。但人們長期以來只面對1.2米高的橫桿,人人皆可一躍而過,因此,人人自我感覺良好,人人都覺得懷才不遇。就在這周而復始的奇特競賽中,當初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技能蛻化,變得庸常起來。曾潛藏著打破世界跳高紀錄資質的新秀因橫桿不再升高,抬腿就能輕松過去,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錘煉,于是再表現不出什么特異之處;最占便宜的是剛好能跳過1.2米的人。因為,同曾跳過2.5米和有可能打破2.5米記錄的人相比,在1.2米高的橫桿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技能高低之分。難怪有人說‘新聞無學’,不無偏頗但卻值得深思啊!”王志綱感嘆:“新聞界也面臨大裂變,要么是突破貧困化,要么是另謀出路,尋找新墾地?!?/p>
年輕氣盛的王志綱,最初是選擇了“突破”一徑。他認為,把“見報率高”作為名記者的標尺,實在不相稱。真正的名記者是指這樣的人:他能在歷史發展的重大時期用自己獨到的眼光、獨到的見解、獨到的語言,把歷史現象概括和披露出來,最后被社會廣為接受,甚至被學者、專家引以為據。
沒有想到,這卻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議,認為他“狂妄至極”。王志綱對待這些非議的方法是“不因夜貓子叫而不敢出門,反而我行我素,大步流星向前跑”,一直跑出專事追殺者飛短流長的射程之外。無可奈何之余,對方只得放棄追殺。
他把這叫做“逃離射程”。
一個老領導則教給他另一招絕技,叫做“摩擦理論”——“一個人要前進,如同車子要前行那樣,必須學會利用摩擦力。如果沒有摩擦力,就無法前進。而一輛車子要更好地前進,又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摩擦力,摩擦力太大,車就走不動,這叫對立統一。”
然而,王志綱還是盡可能地“逃離射程”。他在傳統的登山之路越走越窄之時,不得不尋找新的路徑。
“闖蕩江湖”之后
沒有人會拒絕自由女神的召喚,但自由從來都不是恩賜的,靠自己爭取的同時也要付出代價。現實的世界除了權力依舊強大,便是商界精英成為時代的主流而文化精英隱退孤寂、物質與精神雙重失落,放棄對時代的介入而甘愿清貧寂寞不是王志綱的性格,他要尋找一條不亞于權力、金錢的第三條路。
身處經濟發達的廣東,王志綱切身體驗過經濟的偉力和物質的能量,他不會拒絕金錢、也不該拒絕。
廣東闖蕩8年,無論在“文山”或“商?!?,王志綱都當之無愧地成了“成功人士”。而此時的王志綱,當然還不至于到了對金錢視如敝屣的地步,但他早已不是那種在商海里苦苦掙扎等著別人給他派活的文化人,也不想掙大錢,但他絕對不缺錢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生存壓力并不大,金錢只是順帶的結果。我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我對錢、權都不看重。如果我拍了一部好片子,父母會高興,但如果我僅僅是買了棟別墅或升了個官,他們未必興奮?!?/p>
王志綱活得頗為瀟灑,也很有目標。以策劃為事業的他,對這一新行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他說:“市場經濟、‘第四產業’為策劃家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而作為策劃思想載體的策劃人將是日后中國最先富起來的新一代文化人?!?/p>
王志綱的策劃家定位之后,有不少財團蜂擁而來,希望把總體策劃交給他的工作室打理,有的甚至以能見一面、能侃一場為榮。于是,有人懷疑,王志綱是否成了商界的“御用文人”,而他則聲明這是平等的合作關系,他不愿依附金錢,也不依附權力,他希望做到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后來的文化人探一條路子,讓知識產權在商業社會里實現它的物質價值,從而建立起不亞于權力、金錢的第三種尊嚴。
當今的時代,為策劃者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表演舞臺,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積極地投入各項策劃工作之中,并在這個大舞臺上盡情顯示自己卓越的才華和能力,也為這個時代增添了許多斑斕的色彩。
許多初入策劃這一行的青年,總是希望從先行大家那里學得幾招“策劃秘訣”。王志綱在回答他們的求教時通常是:“要策劃別人首先得策劃好自己,自我準確定位是一切策劃的起點?!?/p>
在策劃的過程中,要求策劃者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卓越的創造能力、執行能力。在一些策劃經典中,往往要求策劃者具有以下的能力和素質:
——主動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積極進取。
——存疑性。對現成的事情不盲從,而是大膽發問,敢于脫出一般觀點的窠臼。
——洞察力。富有直覺,對環境有敏銳的感受力,可以覺察到人們所未注意到的情況和細節。
——變通性。思路通暢,善于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因此能想出較多的點子,提出非同凡響的主張,做出不同尋常的成就。
——獨立性。較少的依賴性,不肯輕附眾議。
——獨創性。有別出心裁的見解,與眾不同的方法。勇于棄舊圖新,別開生面。
——自信心。深信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勇往直前,直到實現自己的理想或預期目的。
——堅持力。創造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撓、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抓住目標后鍥而不舍,不得結果決不罷休。在百思不得其解、寢食不安之時,堅持力的作用更加突出。
——兼容并包。能理解別人提出的創意,領會其創新的地方,并加以借鑒,激蕩自己的頭腦,開發出更新、更實用的構想。
——想象力。思想中新的觀點、形象,來自合理的聯想、幻想或來自偶然的機遇。想象力豐富的人聯想多、幻想奇,有利于揭開創造的序幕。
——嚴密性。在策劃時,由于“前無古人”且一旦涉及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各種關節都得一一打通,因此創意還需嚴格的邏輯分析、可行性論證,才能使靈感的火花變成現實的財富。
——勇氣。從事各類策劃,有時需要不惜冒險犯難。在策劃過程中,常常得面對巨大的困難,甚至面對常人所無法忍受的困境,所以先有個“敢”字,然后才會有高明的策劃產生。
王志綱認為,策劃人也有各種類型,因人而異,因材而用。一個操作型的策劃者,若被盲目地賦予把握大局的重任,就可能把整個策劃帶進死胡同里去。他認為:“人才要互補才能出優勢,切不可菜刀當成錘子用?!?/p>
他還認為,策劃人亦有一個道德觀、倫理觀:貪婪的人使盡吃奶的力氣只能獨占一個小小的月餅,而善于分利的人分得的縱然只是蛋糕一塊,卻遠大于若干月餅——共享經濟出效益。
這些話的背后,都有不少策劃人的榮辱浮沉、甜酸苦辣。
20世紀90年代末,王志綱以一個文人下海的題材籌拍電視連續劇《阿文的時代》,他說:“這部片子講的是這10年里知識分子的歷程,是他們靈魂演變的展現。最初他們都是小人物,拉廣告、討贊助,最后有些幸運兒發了跡,或為股票大亨或為報業巨頭。全劇涉及四十多人,沒一個是壞人。我表現的是一種必然的過程,不是不負責任的調侃。它是黑色幽默,會讓你哭也會讓你笑?!?/p>
有意思的是劇本的結尾:
“功成名就后的阿文開始懷念以前的日子,他又回到校園去教書了,閑暇時他就騎著自行車到夜校講講課,或是到郊外釣釣魚……”
這或多或少反映了王志綱的人生觀。他在回答人們“最后的歸宿”問題時,多次這樣表示:
“最后,我會返回大學去教書,”王志綱說,“那時,我將帶去全新的社會信息,帶去豐富的見解與閱歷。我會向大學生們講授全新的社會學、縱橫學、策劃運籌學、新聞采訪學、多媒體經濟學,也許還會創建一兩個新的學科呢?!?/p>
其實,現在的王志綱仍然是兩棲人:策劃家+學者。他用極其特殊的方式撰寫他的經濟學論文。不久前,中國生產力學會向王志綱頒發了“經濟學論文特等獎”,獲獎的兩部作品均為電視專題片——《北方的躁動》與《南方的河》。同獲此獎的是中國當代經濟學巨擘孫尚清、熊映梧。
“重歸蘇蓮托”——王志綱引以為豪。
從設計師到皮爾·卡丹
20世紀初,一個17歲的年輕人,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在巴黎城郊徘徊——城內炮火連天,他進不去了。
這個名叫皮爾?卡丹的小伙子生長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他從小就喜歡服裝設計,立志長大后當一名服裝設計師。14歲時,他便放棄了學業,到一家小裁縫鋪當學徒。
在各類服裝中,卡丹最喜歡的是華麗高雅、款式多樣的舞臺服裝,小裁縫店沒有這類生意,他就白天工作,晚上去當地的一個劇團當演員,因為在那里可以仔細研究舞臺服裝的造型。然而,他仍不滿足——天地太小了。
當時,歐洲的時裝中心在花都巴黎。他一心要到大世界去闖一闖,于是他一咬牙,帶上幾天的干糧,只身飛車闖巴黎。后來,他歷經曲折,終于如愿以償地進入了一家巴黎高級時裝店,他為巴黎戲劇界首次設計了一批舞臺服裝,獲得了成功。
如果皮爾?卡丹當年屈服于命運的安排,他也許永遠只能當一個小裁縫;而如果他沒有對舞臺服裝的執著追求與鉆研,那只身闖巴黎也只能是默默無聞。
一個世紀過去了。
1995年一個冬日的清晨,獨立策劃大師王志綱帶著兩個助手,從廣東的一個小鎮上出發,沿著鄉間小路追蹤清清小溪,穿過茅草叢生的山丘,涉過亂石成堆的澗灘,足足步行了一個上午。
他們在尋找什么?
尋找的是一個投資的方位,一個實業的據點。
頂著紛飛的雪花,王志綱又來到了久違近一年的北京。南方繁忙的事務纏繞著他,使他的北京之行一推再推。這次再不能推了:一個投資數百萬元,牽涉中國將軍元帥、歷史人物上千人的巨片已經開機,這將成為1996年中國傳媒界的一場重頭戲。頗具權威而陣容龐大的顧問班子已經組成,身為制片人和總策劃的他,得同顧問們見面了。拜訪完一座座掩藏于橫街窄巷中的將軍府第,王志綱馬不停蹄,又趕往矗立在建國門繁華大街上的中國社科院大樓。這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思想庫,在這里,一個座談會正在等著他。聽說王志綱到了北京,由中國社科院青年研究中心出面,邀請了首都一批活躍的青年學者,同王志綱座談、對話。
會議氣氛熱烈,除了“南北文化比較”,“知識分子如何尋找自強、自珍之路”這些學術話題外,京城的學者們更關心的是王志綱下一步的人生去向。
“來北京,這里是文化、思想的中心?!睂W者們殷殷相勸:“在廣東,你名聲再大,那只是一隅之地,最適合你的大舞臺在北京!”
王志綱的回答別有天地:“作為一個思想者,要永葆思想的敏銳度,離不開北京,這里是我大腦充電的地方。作為一個探索者,要為中國的文化人尋覓一條經世致用、自主自強之路,又不能丟棄南方,畢竟那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搖籃,經濟最活躍的地方。”結論是:“北京我會常來,廣東也不會放棄?!?/p>
當然,王志綱這番回答并不是心血來潮之語,這次來北京,他已經為新階段的生活方式打下了厚實的樁基:受幾家財團的誠懇邀請,他已同意在北京開辦一個工作室?!耙荒暝诒本┐龓讉€月”,他說,“任務嘛,一是運作幾個大項目,二就是讓大腦充電,思維不要落伍?!?/p>
另外,在首都幾家超級新聞機構的盛情邀請下,經反復比較,他確定了同其中一家的合作關系?!绑w制外,結構內”,他用這六個字來定位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可以當主筆或特派記者,但絕不受體制所管束,也不拿單位一分錢,我不負責日常報道,但除了幫助重大報道策劃外,我一年還會寫幾篇大文章的。不過這如同京劇票友一樣,客串、客串,不過是為了過把癮而已。”
“緣何剛出新華社,又入這一行?”王志綱的回答灑脫自信:一個優秀的策劃人,要永葆思維的青春活力,不能離開沸騰的生活,而記者是介入生活的最佳方式,但必須轉換方式“超凡脫俗”。
多年來,王志綱一直在“為人作嫁”,盡管他的策劃聲名遠播,但真正成功、真正獲利的還是被策劃者的事業。策劃者當然也有自己的價位,可是按照中國慣例,同所獲效益相比,不過如九牛一毛而已。
王志綱對此有非常形象的比喻:“純粹的策劃人如同一名裁縫,把一個個名媛、貴婦打扮得光彩照人地走了,你手拿剪刀和尺子,還只是個站在寒風中的裁縫?!?/p>
王志綱之所以在策劃界成為“搶手貨”,是因為老板們知道他是“金手”,只要抓住這只“金手”,就可點石成金。但王志綱不會唯他們馬首是瞻,他不會滿足于僅僅做裁縫了。“我要做皮爾?卡丹式的人物,自己策劃出絕活后自己開發,創出品牌,自己生產,建立自己的文化產業?!?/p>
王志綱說:“我這樣做有一種使命感。從廣義上說,我做的都是學術。我是一介書生,如果我走通了,能掙到錢,到時把知識轉化為財富的訣竅告訴大家,那么文化人都能看到希望?!?/p>
那么,“策劃界的皮爾?卡丹”為自己策劃的是什么“絕活”,開發的又是什么“產業”呢?
因為王志綱已是商戰中人,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接受這樣的回答:這是商業秘密!無可奉告!
但是,總有一天,他的產品一定會走上競爭的前臺,并以其特殊的文化附加值風靡這個世界。
那時,我們的名牌世家中也許會冉冉升起一顆新星,當代“第四產業”也許又會崛起一位新人。
從“為人作嫁”到自創名牌,從文人下海到文化下海,這就是王志綱要闖的一條道路。
1994年10月王志綱正式下海,在廣州五羊新城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王志綱工作室”。
王志綱說:“多年來,中國只是文人下海,如同劃著獨木舟的印第安人,沖浪商海,‘生產自救’。有的被激流沖走,有的陷足于沼澤中,也有的九死一生、大喜大悲、不倫不類,上演一出出人間喜劇。文化下海則不同,它是文化之舟成建制地下海,整個文化產業下海,組成闖海的航空母艦,作為個體文化人則應各就各位、優勢互補、同心協力。這就從根本上壯大了文化產業的力量。過去那種教授賣大餅、演員開館子的可悲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指望暴富者施舍文化人也是靠不住的。只有文化產業下海才能有出路?!?/p>
他說,我愿意做一個文化之舟的引水員,去迎接那海上文化的絢麗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