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話中國藝術(shù)史
- 意公子
- 2373字
- 2022-03-31 11:05:39
2.1 鼎簋鬲甗簠壺缶豆爵壺 3000年前的吃貨太講究了!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評出一個最會吃的朝代,那么非周朝莫屬。周人以食、貨、祀、司空(管理居民)、司徒(管理教育)、司寇(管理盜賊)、賓(管理朝覲)、師(治理軍務(wù))為國家施政的8個方面。[3]其中,“食”被排在了第一位。
“民以食為天”,無論是原始時代,還是青銅時代,吃飯都是天大的事兒。
你一定想象不到,在吃這件事上,周朝人講究到什么地步。光是蒸、煮、燜、烤等多種烹飪方式已滿足不了他們那顆吃貨的心。每一樣食材用什么煮,拿什么樣的餐具盛放,甚至都有明確規(guī)定。
而他們的餐具不是別的什么,正是我們在歷史書上讀到過的國之重器——青銅器。
腦洞大開一下,假如你今天受邀參加某周代貴族的飯局,那場面很可能會是這樣的:
青銅器餐具一覽
入座以后,只見大廳中央一口大鼎正咕嚕咕嚕地煮著肉。肉香早已蔓延開來,有人從里頭撈出煮好的肉,切成小塊,分到你面前一口小的升鼎里,就像是單人小火鍋一樣。而邊上的豆中,放著各種口味的醬料,甜的、咸的、辣的,統(tǒng)統(tǒng)都有。夾塊肉再蘸點醬,頗有我們今天吃涮羊肉的感覺了。主食是“粟”,也就是小米。粟可蒸可煮,想吃干飯就用甗蒸,想吃稀飯就用鬲煮,一頓飯也能吃上滿滿一大簋。渴了的話,桌上的斝和壺里已經(jīng)裝滿了酒。如果你想喝點熱的,斝還可以拿來溫酒。吃飽喝足,讓我們高舉起爵為友誼干杯。
雖然想象中的場景可能遠沒有真實歷史中貴族飯局的奢華,但這些青銅器卻實實在在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飯桌上從煮肉的鼎到當(dāng)調(diào)料盤的豆,從煮飯的甗和鬲到裝飯的簋,從裝酒的斝和壺到酒杯爵……說白了,青銅器直接承包了古人的一整套餐具,跟我們今天用火鍋涮肉、用電飯煲煮飯,有飯碗、有酒杯是一樣一樣的。
根據(jù)不同的烹飪方法、不同的食材,再配以專門的青銅餐具,這只不過是周代一個普通貴族的一頓飯而已。這要是換成周天子組飯局,皇帝請諸侯臣子們吃飯,那場面是你絕對想象不到的。
當(dāng)周天子大宴賓客時,他的案上會同時擺放著9口升鼎和8口簋。不僅如此,每個鼎里裝的肉食還都不一樣,牛、羊、乳豬、魚、干肉、牲肚、豬肉、鮮魚、鮮肉干,把那時候人們所能吃到的所有肉類統(tǒng)統(tǒng)都上了個遍。
而如此高規(guī)格的用餐儀式,整個周朝只有周天子一人能享受到。按照西周的禮儀制度,身份不同,所用的鼎的數(shù)量、裝的食物是不一樣的。周天子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享受九鼎八簋,諸侯享受七鼎六簋,卿、大夫享受五鼎四簋,士只能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
那我們普通小老百姓能用什么呢?別說用青銅器吃飯了,水煮菜先了解一下。
不過問題也來了,為什么只是幾口煮肉的“火鍋”,鼎卻會被當(dāng)作王權(quán)身份的象征呢?
這還得從禹鑄九鼎的傳說開始說起。傳說中,大禹建立夏朝后,因為有德而受到各諸侯國的愛戴。他們不斷將稀缺的青銅材料進獻上來,大禹便想著把青銅鑄成大鼎。哪個州獻上來的青銅就拿去給哪個州做鼎,還把各州對應(yīng)的山川地勢以及以往治水遇到的神怪等圖形一并鑄在鼎上,好讓人們產(chǎn)生警惕,預(yù)防災(zāi)害。成語“問鼎中原”,就是根據(jù)這個傳說衍化來的。
九鼎象征著九州,大禹稱它們?yōu)殒?zhèn)國之寶,之后的商周也延續(xù)這樣的說法。同時,也因為鼎從一般的炊器榮升為王權(quán)的代表,后世把定都或建國稱作“定鼎”。所以,可別小看了周朝飯桌上一個個裝肉的“鍋”。
當(dāng)然,光有傳說加持還不夠,打鐵還需自身硬。青銅器這個大家族之所以能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留下劃時代的烙印,還得靠自己有本事。
“青銅器”這個名字,準確來說是我們后人給取的。剛被鑄造出來時,銅器可不是又黑又綠的模樣,相反的,它們渾身金燦燦,非常亮眼。于是,古人把它們叫作“金”或者“吉金”。而因為銅器后來在地下沉睡了千年,銅和土壤中的水等物質(zhì)發(fā)生了化學(xué)反應(yīng),表面生成了一層厚厚的青綠色銅銹,才被叫成了“青銅器”。
所以,周代貴族飯桌上的真實情況,不是擺了一桌子的破銅綠銹,而是滿桌子、滿屋子的金色餐具,整個大殿上都是金光閃閃的,展示著周朝的最強排面。
我們前面說過,青銅的出現(xiàn)是個意外,但把青銅鑄造成器物卻是個有意而為的大工程。
經(jīng)過備料、洗泥、制模、夯范、雕刻花紋,還有制芯、焙燒、合范、澆鑄、打磨修整等一系列工序,一個青銅器才算基本完成。乍一看除了工序多點,這青銅器的制作好像也沒什么特別的啊?如果你是這么想的,那就錯了。
令方彝 西周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制作青銅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簡單。單就雕刻花紋來說,那都是有講究的。
哪怕只是一尊酒罐令方彝,都裝飾了10只饕餮、16只鳳鳥和4只虎頭雙身龍,再用整齊精細的回形底紋填滿整個銅器平面,可以說是從頭“武裝”到了腳底,才算完成雕刻花紋這一步驟。而這還只是青銅器在外觀上的小設(shè)計。
大盂鼎及其銘文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青銅器上還藏有更大的“彩蛋”——銘文鐫刻。少則幾十字,多則幾百字,記錄下這件青銅器所有者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昨天被天子冊封,今天出征打了場勝仗,還有兩大家族聯(lián)姻等各種大事記。
對于那時候的貴族而言,青銅器就像是紀念碑一樣。他們把重大事件或文書記錄下來,并鑄刻在青銅器上面,好像這樣自己也能隨著青銅器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事實也的確如此。根據(jù)《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shù)據(jù)公報》的數(shù)據(jù),我國現(xiàn)存的青銅器僅國有單位收藏的就有1403451件。140多萬件的青銅器,還不包括私人收藏、海外收藏甚至是地下尚未發(fā)掘的。
數(shù)量眾多的青銅器分類齊全,用料極其奢侈,帶著一身繁復(fù)的花紋,用鐫刻的銘文定格著一段段歷史。這時候,你還覺得青銅器僅僅是周朝天子、貴族餐桌上的一個小小餐具嗎?
《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中國古代禮制的開始,就來自我們?nèi)粘5囊徊鸵伙垺?span id="2folzgw" class="bold">只有吃飽喝足了,禮儀禮節(jié)才會成為人們下一步的追求。
在3600多年前的商周,貴族們用一整套青銅器完成了在吃這件事上的儀式感。觥籌交錯之間,開啟了這個鐘鳴鼎食的青銅時代。朝堂之上,鼎依舊咕嚕咕嚕地煮著肉,而有一種樂器也正在被敲響,它的名字叫,曾侯乙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