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的晨霧還未散盡時,陳裁縫已經摸黑開了鋪門。檀木尺子掃過案臺,驚起細碎的絲絨絮,在射燈下翻飛如蝶。櫥窗里那件孔雀藍真絲旗袍泛著幽光,銀線繡的并蒂蓮隨光線流轉,恍若隨時會抖落水珠躍出綢面。
“陳師傅,這件能改短三寸嗎?“裹著貂絨的年輕女孩闖進來,帶進一股冷冽的香水味。她指甲上的碎鉆在旗袍表面劃出細痕,“下周頒獎禮要穿。“
陳裁縫的指節在衣料下微微發顫。這件耗費四十九個日夜的手工旗袍,此刻正被人像對待流水線成衣般翻檢。他想起二十年前跟著師父學藝,光是練習盤扣就得在晨光里坐足百日,直到手指浸出血色。
“改短會破環蓮花走勢。“他撫過銀線交織的紋路,聲音像繃緊的絲弦。
女孩嗤笑著抽出黑卡:“錢不是問題。“
玻璃門叮咚合攏時,陳裁縫瞥見鏡中自己斑白的鬢角。忽然有桂香漫進來,是街角那株老金桂開了。他下意識摸向左手腕,那里有道蜿蜒的疤,像黃浦江支流蟄伏在皮膚之下。
十年前那場大火來得蹊蹺。火舌舔舐繡架時,他正給最后一片旗袍襟角收針。消防員從廢墟里扒出昏迷的她,焦黑的右手還緊攥著師父傳下的檀木尺。復健時主治醫師搖頭:“這手怕是...“
記憶被門鈴聲打斷。穿米色風衣的女人立在暮色里,眉眼似曾相識。“您還記得我嗎?“她解開絲巾,頸間赫然蜿蜒著與陳裁縫同源的傷疤,“十年前您把我推出火場的。“
陳裁縫的檀木尺當啷落地。那晚救下的竟不是幻覺——濃煙中確有具溫軟軀體被他推向氣窗。女人從包里取出個錦盒,里面躺著半枚焦黑的盤扣,銀絲纏成并蒂蓮的樣式。
“這是您昏迷時還攥著的。“女人將錦盒推過來,“這些年我總在想,您的手...“
“早不疼了。“陳裁縫突然笑出聲。他掀開工作臺暗格,幾十本設計手稿上印著同一個品牌logo——正是當年燒毀的繡坊名號。右手疤痕在燈下泛著珠光,像旗袍上流動的銀線。
窗外忽起秋風,卷著金桂撲進屋內。陳裁縫捻起落在案臺的桂花,想起今晨女孩嫌棄旗袍太長時,自己竟未說明真相:那蓮花紋要垂至腳踝才顯風韻,就像有些傷痕需用歲月丈量方知深淺。
女人走時留下一張名片,是某非遺保護基金會的。陳裁縫摩挲著檀木尺上的刻度,忽然發現經年累月的觸碰,已將“陳記繡莊“四字磨成了溫潤的凹痕。他翻開最新手稿,在月色里畫下一枝橫斜的桂,花蕊處細細標注:金絲摻銀線,三暈三染。
子夜鐘聲響起時,改短的旗袍靜靜躺在工作臺上。陳裁縫最終沒動剪子,只是在衣擺內襯繡了行小字:“浮光掠影處,自有風骨存。“晨霧再次漫過櫥窗時,那件旗袍依舊保持著最初的樣貌,蓮花隨著天光漸亮舒展瓣葉,仿佛隨時要游進黃浦江的柔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