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際貿易與多產品企業行為與績效研究[1]

產品范圍選擇是企業生產決策的重要維度,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績效,也會對市場結構、資源配置效率、總體生產率等方面產生影響。根據企業選擇生產一種產品或者兩種及以上產品,現有文獻將全部企業劃分為單產品企業和多產品企業。產業組織研究學者較早發現,現實中存在許多企業生產多種產品,且較多政府監管和反壟斷案例僅涉及多產品企業(Bailey和Friedlaender,1982)。基于此,產業組織研究學者從不同視角解釋多產品企業形成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代表性文獻從供給成本角度進行解釋,這些文獻認為,企業新增產品能夠與已有產品共享中間投入品,降低平均生產成本,產生范圍經濟效應(Panzar和Willig,1977,1981)。另一部分代表性文獻主要從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和企業間競爭策略方面進行解釋(Brander和Eaton,1984;Bonanno,1987;Johnson和Myatt,2003)。近些年的文獻強調研發創新在企業從事多產品生產中的作用(Klette和Kortum,2004)。

由于國際貿易理論發展階段和微觀貿易數據的限制,國際貿易學者長期忽視多產品企業的研究。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均假設企業是同質的,自然也忽視了企業生產單一產品或者多種產品的異質性。Melitz 開拓了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但是其主要基于生產率差異定義異質性企業,仍然假設企業為單產品生產企業(Melitz,2003)。但是經驗研究表明,多產品企業在生產和出口中均占據統治地位。因此,國際貿易學者在Melitz模型中引入多產品企業分析框架,構建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解釋多產品企業生產和國際貿易行為。這里將較為全面地梳理國際貿易領域中多產品企業的研究文獻,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行為和績效研究;二是國際貿易對多產品企業生產和出口行為特征的影響研究。在此基礎上,本章指出可能的進一步研究方向。

一 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演進

早期國際貿易學者主要圍繞跨國企業構建多產品企業理論模型,用以解釋跨國企業產品擴張行為;以Melitz為代表的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創立以來,國際貿易學者以Melitz的模型為基礎,構建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解釋國際貿易對企業內產品范圍和分布的影響;近些年的文獻進一步放松Melitz模型中成本加成外生不變和產品間無質量差異的假設,分別發展了包含內生可變成本加成和產品質量差異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本節將分別梳理和分析以上理論模型。

(一)基于跨國企業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

Helpman(1985)發現,跨國企業內貿易與行業內、行業間貿易共存,且主要體現為母公司為子公司提供的總部服務和二者之間的中間投入品貿易。他構建了一個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對此現象進行解釋。在該模型中,一方面,跨國企業內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通過多種產品和服務的貿易獲取利潤;另一方面,隨著產品的種類擴大,企業的平均成本增加,亦即存在范圍不經濟。當增加產品獲得的收益與隨之產生的成本相等時,模型達到均衡。該模型很好地解釋了跨國企業內從事多產品貿易的行為。Baldwin和Ottaviano(2001)發現,跨國企業存在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共存的現象。他們構建了一個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在該模型中,跨國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東道國建立工廠,生產中間品或最終品,并進口這些產品,這樣能夠充分利用東道國的廉價生產要素,降低跨國企業生產成本,實現跨國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二)基于Melitz模型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

在以單產品企業假設的Melitz模型基礎上,Bernard等(2010,2011)最先引入多產品企業分析框架,假設企業內產品間存在消費者需求偏好,并對企業內產品根據消費者需求偏好進行排序,構建企業產品層面的生產函數。他們分別構建了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下多產品企業理論模型。本章對后者進行詳細闡述和分析。與Melitz模型類似,該模型主要研究了開放市場下,多產品企業內產品之間的選擇效應,以及企業內產品進入出口市場后的出口學習效應。具體地,貿易自由化導致企業舍棄消費者需求偏好最低的產品,降低企業內出口產品種類數;貿易自由化增加消費者需求偏好較高產品的出口額,企業內產品出口偏度上升。該模型還表明,出口產品范圍大的企業能出口到更多數量的目的地,且會更多出口特種特定產品到特定目的地。該模型的理論貢獻在于揭示了貿易自由化通過企業內產品選擇效應提升企業總體生產率的新的渠道。Bernard等(2010,2011)在企業之間僅存在生產率異質性的基礎上構建多產品企業理論模型,后續研究在企業異質性的維度上進行了拓展。例如,Brambilla(2009)在Melitz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企業之間的研發投入異質性,其構建的多產品企業理論模型表明,企業可變成本優勢和研發投入增加均能提高企業產品范圍;Luong和Chen(2016)則結合異質性勞動力投入這一企業異質性構建多產品企業理論模型,結果表明技能型勞動力投入增加將提升高生產率企業的產品范圍,縮小低生產率企業的產品范圍,以上模型均假設壟斷競爭市場結構。Nocke和Yeaple(2006)基于寡頭壟斷市場假設,構建多產品企業貿易理論模型,該模型假設企業內產品邊際成本相同,企業內產品平均成本隨著產品范圍的擴大而增大(存在范圍不經濟);企業之間存在管理效率異質性。企業產品的邊際成本由企業管理效率和利潤最大化下產品范圍內生決定。均衡條件下,管理效率較高的企業具有較大的產品范圍,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平均邊際成本。

(三)包含可變成本加成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

Melitz模型以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和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為假設,決定了企業的成本加成外生不變。但是這與現實不符,現實中,企業之間成本加成存在差異,且同一企業的成本加成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構建包含可變成本加成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Feenstra和Ma(2007)在模型中假設多產品企業產品需求價格彈性隨著產品種類增加而減少,由于需求價格彈性與成本加成呈負向關系,多產品企業的成本加成高于單產品企業,且隨著產品范圍的擴大而提升;該模型還假設企業內產品之間的“自侵蝕效應”,亦即新增產品擠占已有產品的市場份額。因此,該多產品企業理論模型的均衡條件為:企業新增產品的凈利潤(使用成本加成表示)與新增產品給現有產品需求帶來的負向效應相等。他們基于該模型研究貿易開放對市場上企業數量和企業內產品數量的影響效應。生產率同質性企業情形下,貿易開放降低企業數量,但是提升存活企業內產品種類數;生產率異質性企業情形下,貿易開放對企業數量的影響效應不確定,但是通過擴大市場規模減弱需求“自侵蝕效應”,從而增加企業內產品種類數。

Eckel和Neary(2010)使用擬線性二次效用函數替代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使成本加成內生可變,多產品企業內產品間存在需求“自侵蝕效應”;該模型在供給側假設企業內產品的生產效率具有差異,存在生產效率最高的核心產品。開放經濟下的模型表明,貿易開放促使企業舍棄生產效率低的產品,增加效率高的產品的生產,企業產品范圍減少且產品分布集中于核心產品。Mayer等(2014)構建了相似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不同點主要在于通過限制企業新增產品種類的方式排除需求“自侵蝕效應”,旨在研究出口目的地市場競爭程度變化對多產品企業產品組合的影響效應,以及產品組合變化引致的生產率提升效應。模型結論表明,給定產品范圍,出口目的地市場競爭程度加劇,多產品企業選擇向該目的地出口更多的核心產品,并減少出口非核心產品,產品組合偏向于核心產品,這意味著多產品企業將更多生產要素配置到生產效率較高的產品中,提升企業內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有利于提升總體生產率。

(四)考慮產品間質量差異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

Melitz異質性企業理論模型主要強調企業之間存在生產率差異,而忽視了質量差異。以上基于Melitz模型構建的多產品企業模型也假設企業內產品間僅存在邊際成本差異,同樣忽視了質量差異。Bernard等(2010)假設企業內產品間存在需求偏好差異,但是并沒有從供給側刻畫需求偏好差異的來源,也忽視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升級行為。基于以上文獻存在的缺陷,Eckel等(2015)首次構建包含企業內產品間質量差異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該模型根據多產品企業是否投資升級核心產品質量,將全部企業劃分為成本競爭策略和質量競爭策略等兩類企業:成本競爭策略下,企業不投資升級核心產品質量,核心產品憑借低成本、低價格獲取較高的銷售收入,價格與銷售額之間為負向關系;質量競爭策略下,企業投資升級核心產品質量,但是會抬升核心產品生產成本,企業為了獲取正利潤,不得不提升產品價格,同時消費者存在質量偏好,愿意花費更高的價格購買較高質量的產品,因此,質量升級的核心產品即使定價較高,依然能夠獲取較高的銷售收入,價格與銷售額之間呈正向關系。

Eckel等(2015)構建的理論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現實中企業產品價格與銷售收入之間呈正向關系的現象,這一現象在差異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中更為普遍,其中原因便是差異化程度較高的行業的產品質量升級空間相對較大,因此,考慮質量差異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尤為重要。基于此,Manova和Yu(2017)構建了包含產品之間生產率和質量異質性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模型結論表明,產品—目的地內企業間,質量競爭策略下,出口價格與出口收入呈正向關系,成本競爭策略下,二者關系為負;企業(企業—目的地)內產品間,質量競爭策略下,出口價格與出口收入為正向關系,企業傾向于新增價格較低的外圍產品,成本競爭策略下為負向關系,企業傾向于新增價格較高的外圍產品。企業內目的地間,無論哪種競爭策略下,出口產品范圍與出口收入正相關;不變加成率情形下,產品出口額分布與產品范圍無關,可變加成率情形下,產品出口額分布隨著產品范圍擴大而變得扁平;成本競爭策略下,產品范圍與產品平均出口價格為正向關系,質量競爭策略下,這一關系不確定。

二 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行為與績效的典型事實

本章分兩部分闡述關于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行為與績效相關的經驗研究文獻。第一部分為研究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行為與績效典型事實的文獻,包括多產品企業在出口中的重要性、多產品企業出口產品靜態分布特征、多產品企業出口產品動態轉換特征等三個方面;第二部分為研究多產品企業行為與績效的國際貿易相關的影響因素方面的文獻。本小節首先介紹第一部分的關于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行為與績效的典型事實相關經驗研究文獻,下一小節介紹第二部分的經驗研究文獻。

(一)多產品企業在出口中的重要性

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Bernard等(2007)基于美國2000年出口交易層面數據,發現美國出口超過1種HS 10位碼產品的企業數占全部出口企業的比重為57.8%,相應的出口額的比重高達99.6%。Mayer和Ottaviano(2008)基于歐洲國家(包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匈牙利和挪威)的制造業出口數據,分析多產品出口企業數量和出口份額占比。以法國為例,出口多于1種產品的企業數占比為65.02%,但是其占出口總額的份額高達98.14%;德國、英國等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的特征。基于比利時的2005年企業—產品—目的地出口交易層面數據的研究表明,多產品出口企業數量占比超過65%,貢獻98%的出口額;該論文還發現出口多于20種產品的企業數量占比僅為12%,但是企業出口額占比高達61%(Bernard等,2014)。綜合以上研究文獻可知,發達國家多產品企業在生產和出口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且存在出口規模非常大的超級明星企業。

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Arkolakis和Muendler(2010)基于巴西2000年制造業企業—HS 6位碼產品—目的地出口數據,發現多產品出口企業占巴西全部制造業出口額的比重高達90%。基于2000~2013年中國海關數據的研究表明,中國多產品出口企業數量和出口額在全部出口企業數量和出口額中的占比分別為78%和90%(錢學鋒等,2013;彭國華和夏帆,2013;鐘騰龍等,2018)。巴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與美國的多產品企業特征基本一致。但是Iacovone和Javorcik(2010)研究發現墨西哥的情形與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不同。墨西哥的出口貢獻來源主要是單產品企業:一方面,1994~2003年,僅出口1種產品的企業數量的份額區間為57.10%~62.23%,亦即大部分出口企業為單產品企業;另一方面,單產品企業出口份額高達1/3,再加上出口兩種產品的企業,其出口額占總出口的比例超過50%。綜上所述,現有文獻發現發達國家的多產品企業在生產和出口中均占據統治地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一致,但是存在個別發展中國家企業生產和出口以單個產品為主。

(二)多產品企業出口產品靜態分布特征

現有文獻均發現多產品企業產品出口額分布不均,體現為部分產品出口額顯著大于其他產品。例如,美國出口超過10個HS 10位碼產品的多產品企業中,出口額排序前三的產品占總出口的份額分別為42.2%、17%和9.8%,出口額排第8~10位的產品占總出口的份額分別下降為2.2%、1.8%和1.5%,由此可見多產品企業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數幾個產品,且存在明顯的核心產品(出口額最高的產品)(Bernard等,2007)。基于中國的數據有類似發現,核心產品出口額占企業總出口的平均份額約為75%,且這一比例較為穩定(鐘騰龍等,2018)。基于比利時的數據(Bernard等,2014)、巴西的數據(Arkolakis和Muendler,2010)均有相似的結論。

(三)多產品企業出口產品動態轉換特征

現有大部分文獻發現多產品企業出口產品轉換較為頻繁,且在總體出口中占據較高的份額。Bernard等(2010)使用美國1987~1997年的5年一次的制造業企業跟蹤調查數據,根據國際標準產業分類5位碼代碼定義產品類別,共計1500種產品,研究發現制造業企業在統計年度之間(每五年)的出口產品轉換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平均而言,新增加和即將退出的產品的產值占總產值的1/6;超過一半的企業在統計年度之間改變產品組合,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企業同時新增和舍棄產品。易靖韜等(2017)使用中國2000~2006年海關出口數據發現,95%的多產品出口企業在這一期間內存在產品轉換行為,占總體出口額的96%。與美國和中國的情形不同,Goldberg等(2010)發現印度企業的產品轉換頻率很低。每5年,只有28%的企業發生了產品轉換行為:新增、舍棄或者同時新增和舍棄產品。此外,印度企業轉換產品主要體現為新增產品,舍棄產品的頻率很低,在28%的總的比例中,22%的企業僅新增產品,4%的企業僅舍棄產品,2%的企業同時新增和舍棄產品。但是印度與美國和中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相對于單產品企業,多產品企業的產品轉換頻率更高。因此,不同國家的多產品企業產品動態轉換具有較大差異,這與各個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經濟環境存在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

三 多產品企業行為與績效的國際貿易影響因素

本小節主要介紹研究多產品企業行為與績效的國際貿易相關的影響因素方面的文獻,主要包括貿易自由化、進口轉換、目的地特征和出口行為等四個方面。

(一)貿易自由化

Nocke和Yeaple(2006)構建了一個包含管理效率企業異質性的多產品企業理論模型,理論模型結論表明國家之間對稱的貿易成本削減,導致管理效率高的企業減少產品種類,導致管理效率低的企業增加產品種類,從而會減少行業內企業規模分布離散度,他們使用美國1989~2011年的企業層面的數據驗證了這一結論。Bernard等(2011)使用美國企業—產品—目的地層面的貿易數據和制造業企業層面生產數據,實證研究了出口貿易自由化對多產品企業產品范圍、產品分布、出口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影響效應。企業出口面臨的外部關稅削減,顯著降低了多產品企業的產品范圍和增加了企業內產品不均衡分布程度。Iacovone和Javorcik(2010)基于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準自然試驗,實證研究發現出口貿易成本下降顯著提升了多產品出口企業內產品轉換頻率。

以上文獻主要研究出口貿易自由化對多產品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現在闡述進口貿易自由化與多產品企業行為與績效關系的文獻。Qiu和Yu(2014)使用中國2000~2006年的數據,實證研究發現,進口關稅削減顯著降低國內企業的出口產品范圍,國外出口關稅下降對企業出口產品范圍的影響方向受到企業管理效率的影響,如果管理效率高,出口產品范圍擴大,如果管理效率低,出口產品范圍縮小。Liu等(2019)同樣使用中國2000~2006年的數據,實證研究最終品進口關稅削減引致的進口競爭對中國多產品出口企業核心產品和非核心產品出口成本加成的影響差異,結果表明,進口競爭顯著提升多產品企業內核心產品出口加成率,但是降低非核心產品出口加成率。此外,國內學者研究了中國企業面臨的中間品進口關稅削減對多產品企業內出口產品成本加成的影響具有差異化的影響效應(祝樹金等,2018;樊海潮和張麗娜,2019)。亢梅玲和田子鳳(2016)使用中國2000~2006年的數據,研究發現貿易自由化促進了多產品出口企業的產品轉換。

(二)進口轉換

Damijan等(2014)使用1994~2008年斯洛文尼亞企業—產品—來源地(目的地)的進出口交易層面的數據,實證研究進口轉換影響多產品企業出口產品范圍和企業績效,結果顯示,進口產品(包括中間投入品和資本品)轉換顯著提升了該企業的出口產品范圍和企業生產率。

(三)目的地特征

Mayer等(2014)使用2003年法國企業—產品—目的地層面的數據,實證研究出口目的地競爭程度的變化對企業內產品分布組合的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在產品范圍一定時,企業的出口目的地競爭程度加劇(用出口目的地的GDP和該目的地的總進口需求表示),企業傾向于更多地生產和出口其生產效率更高的產品,產品分布向生產率更高的產品集中,且這種產品分布的變化有利于提升企業總體生產率。

(四)出口行為

Eckel等(2015)使用1994~2004年墨西哥企業—產品層面的內銷和出口的數據,實證檢驗其理論模型中提出的成本競爭策略和質量競爭策略。具體地,其構建了一個企業產品價格對企業內產品排序虛擬變量(按產品出口額從高到低排序)回歸的計量模型,在基準回歸中,以出口至少5個產品的多產品企業為樣本,產品排序虛擬變量取排在最前面的4個產品,如果這些虛擬變量回歸系數為正數,且估計系數大小隨著產品排序靠后而減小,說明排序靠前的產品價格高于其他產品,多產品企業采取質量競爭策略;如果系數為負,且估計系數絕對值大小隨著產品排序靠后而減小,說明排序靠前的產品價格低于其他產品,多產品企業采取成本競爭策略。實證結果表明,墨西哥的國內銷售產品,不管是異質性產品還是同質性產品,均采取質量競爭策略,但是這一效應在異質性產品中更為明顯;對于出口產品,整體而言,多產品企業在出口產品中也采取質量競爭策略,但是同質性和異質性之間完全不同,多產品企業對同質性出口產品采取成本競爭策略,對異質性出口產品采取質量競爭策略。因此,出口行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多產品企業的競爭策略。

此外,國際貿易領域學者還研究了匯率變動對多產品企業行為與績效的影響效應。例如,Caselli等(2017)研究發現匯率貶值有利于提高多產品企業產品加成率,且對企業內核心產品的提升幅度大于非核心產品。韓劍等(2017)研究發現匯率變動對多產品企業內生產效率越高、質量越高的產品的價格傳遞效應越低。

四 可能的拓展方向

本章基于以上文獻梳理,從前沿研究和國內研究兩方面提出國際貿易領域中多產品企業研究中有待拓展的方向。

前沿研究方面,第一,研究國際貿易如何影響多產品企業內產品間成本加成水平值和離散度,并量化評估其蘊含的貿易利得。對于企業而言,成本加成水平值越高意味著更高的利潤,對于消費者而言,成本加成水平值越低意味著更高的消費者剩余,成本加成離散度已經被證明能夠反映資源配置效率。因此,研究國際貿易對多產品企業內產品成本加成水平值和離散度的影響效應,能夠從企業利潤、消費者剩余和企業內資源配置效率等途徑研究貿易利得。第二,構建理論模型解釋多產品企業的形成過程。由單產品企業變為多產品企業無非三條路徑:在已有生產線上新增產品、新增生產線、兼并生產其他產品的企業。但是目前尚無文獻構建理論模型闡述單產品企業是如何在這三條路徑中進行選擇并發展為多產品企業。第三,構建新的理論模型解釋企業內產品出口分布特征。Bernard等(2011)假設企業內產品性能遵循帕累托分布,企業產品排序變量對數與該產品出口份額對數呈線性關系。但是,實際曲線和擬合曲線之間存在差異,且主要體現為實際曲線中間段高于擬合曲線,兩端則低于擬合曲線。這就需要構建新的多產品企業國際貿易理論模型進行解釋。

國內研究方面,第一,由于中國海關數據庫報告了企業—產品層面的進口和出口數據,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沒有報告產品層面的信息,因而現有文獻主要研究多產品出口(進口)企業的行為與績效,忽視企業對內銷產品調整和績效的研究。因此,需要獲取包含內銷和出口信息的企業—產品層面的數據,從而能夠研究多產品企業總體產品調整行為,比較多產品內銷企業和多產品出口企業行為與績效差異,以及國際貿易對兩類多產品企業的影響效應差異。第二,Goldberg等(2010)發現印度的多產品企業的產品轉換頻率較低,且貿易自由化對產品轉換的影響也不顯著,這與Bernard等(2011)基于美國的經驗研究的結論不同。他們給出的解釋是印度政府的產業監管政策阻礙了貿易自由化對企業內資源配置的影響效應的發揮,這體現了產業政策具有重要的影響。那么,在評估中國貿易政策對多產品企業的影響效應時,也需要考慮中國產業政策的影響,只有在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作用互補的情形下,貿易政策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第三,Bernard等(2010)發現多產品企業傾向于生產具有投入產出聯系的產品,目前尚無文獻使用中國的數據,研究這一現象是否在中國也存在。研究企業內產品之間的投入產出關聯程度典型事實、影響效應,以及國際貿易對企業內產品投入產出關聯度的影響,是國內拓展國際貿易與多產品企業研究的有益方向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北碚区| 四子王旗| 三明市| 库尔勒市| 紫阳县| 闽清县| 宿迁市| 昭觉县| 晋中市| 蓬安县| 德格县| 蓬莱市| 论坛| 辽阳市| 永修县| 伊金霍洛旗| 澜沧| 沐川县| 洪湖市| 清新县| 聊城市| 故城县| 财经| 福贡县| 蓬莱市| 呈贡县| 丰城市| 齐齐哈尔市| 贡觉县| 漾濞| 泽州县| 张家港市| 金川县| 平安县| 仙居县| 花垣县| 凤山市| 兰溪市| 兴安盟|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