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的構成

依據上述分類變量和分類過程,本研究對十城市調查數據的樣本進行階層劃分,把每個受訪者歸類到一個確定的階層位置。由于這一階層劃分框架以職業為基礎類別,因而,需要說明如何把不在業人員納入本研究的階層劃分框架。階層分類的第一步是區分在業人員和不在業人員。在業人員的階層歸類是根據其目前工作的情況及第一節中的相關指標進行的。參照陸學藝(2018)的做法,不在業人員的階層歸類方式是:除下述三類不在業人員外,其他從未就業的受訪者均被歸類為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3]三類不在業人員的歸類情況為:(1)將從未就業的在校學生和22歲以下從未就業的未婚青年按其父親的階層歸類,如父親去世,按其母親的階層歸類;(2)將離退休人員按其離退休前最后一份職業進行歸類;(3)將曾經就業的在校學生按其最后一份職業進行歸類。

2019年特大城市十大社會階層的比例分別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占1.45%,私營企業主階層占2.27%,經理人員階層占0.67%,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占22.88%,辦事人員階層占8.89%,個體工商戶階層占7.89%,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階層占33.20%,產業工人階層占15.77%,農業勞動者階層占4.69%,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占2.30%(見表1-2)。

進一步比較五大城市群十大社會階層的構成可以看到,以北京和天津為代表的京津冀城市群中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和產業工人階層的比例最高;以上海和杭州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群中辦事人員階層的比例最高;以廣州和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中私營企業主階層和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階層的比例最高;以成都和重慶為代表的成渝城市群中農業勞動者階層和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的比例最高;而以武漢和長沙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個體工商戶階層的比例最高。

表1-2 2019年五大城市群社會階層比例分布

(一)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

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指黨的機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中的負責人,具體包括:中國共產黨機關負責人,國家機關負責人,事業單位負責人,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負責人,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社會組織及其他成員組織負責人。由于國家組織系統掌握著整個社會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資源,因而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掌握著當前中國社會最關鍵的資源——組織資源,因而在資源配置中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陸學藝,2018)。雖然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并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但是他們可以控制或支配一部分生產資料,因此,他們實際上也分享部分經濟資源。此外,這一群體同時也享有文化資源。目前,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在十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的比例約為1.45%。就整個人口數量來說,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人數不多,其階層內部也存在一些差異。從職務級別來看,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中縣處級及以上級別干部占36.23%,鄉科級及以下級別干部占63.77%。

(二)私營企業主階層

私營企業主階層是指擁有一定數量的私人資本或固定資產并進行投資以獲取利潤同時雇用他人的人(陸學藝,2018)。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私營企業主階層主要是指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營企業的業主。這一階層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占有生產資料,即擁有經濟資源。改革開放以來,私營企業從無到有,規模逐年遞增,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18年全國私營企業數為3143.26萬戶,比2017年底(2726.28萬戶)增長了15.29%,比1998年(120.1萬戶)增長了25倍,是1988年(4.06萬戶)的774倍。調查數據顯示,私營企業主階層在十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比例約為2.27%。從地區差異來看,珠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私營企業主的比例明顯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其中,京津冀城市群的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比例最低,僅為1.08%(見表1-2)。

(三)經理人員階層

經理人員階層是指企業中非業主身份的管理人員。[4]從具體的分類指標來看,是指職業分類為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從職務級別看有管理職能、就業身份為受雇于他人、單位類型為各類企業的人員。經理人員階層的特征是雖然不占有生產資料,但實際上控制和管理著生產資料,因此擁有對經濟資源的調配權。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有較高的學歷和專業知識水平,因此也享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陸學藝,2018)。根據上述標準,經理人員階層在十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的比例約為0.67%。

與21世紀初相比,當前經理人員階層的內部構成已經發生顯著變化。陸學藝(2018)對2001年全國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全國公有制企業的經理人員是經理人員階層的主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經理人員占37.5%,集體所有制企業的經理人員占31.3%,其他所有制企業的經理人員占31.2%。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私營企業的經理人員已經成為這一階層的主要部分。調查數據顯示,特大城市經理人員階層中,私營企業的經理人員占42.11%,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僅占40.35%,集體企業的經理人員和三資企業(如中外合資企業、外企)的經理人員占17.54%。可以說,私營企業的經理人員已經成為特大城市經理人員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經理人員階層在參與單位決策、給下屬布置工作、提拔下屬職位、懲處下屬等方面擁有不同的權限。調查數據顯示,60.00%的經理人員在給下屬布置工作方面完全有權,超過四成的經理人員在懲處下屬方面和提拔下屬職位方面完全有權,27.27%的經理人員在參與單位決策方面完全有權(見圖1-1)。

圖1-1 特大城市經理人員階層的管理權限

(四)專業技術人員階層

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是指在各種經濟成分的機構(包括國家機關、黨群組織、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單位和各類非公有制企業)中專門從事各種專業性工作和科學技術工作的人員(陸學藝,2018)。他們大多受過中高等專業知識及專門職業技術培訓,并擁有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分工要求的專業知識及專門技術。本研究的階層劃分指標對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的定位是:具有專業技術資格、不占有生產資料但具有一定自主性的體制內或體制外非體力勞動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專業技術人員包括11個職業的從業人員,分別是:科學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飛機和船舶技術人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經濟和金融專業人員,法律、社會和宗教專業人員,教學人員,文學藝術、體育專業人員,新聞出版、文化專業人員以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2015)。根據這一標準,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占特大城市全體勞動者的比例為22.88%。

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經濟、教學、醫療衛生和工程技術領域,這些領域對技能的要求較高。本研究依據專業領域的不同,將專業技術人員分為經濟業務人員,教學人員,工程、農林技術人員,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文藝、體育及新聞從業人員,法律工作人員,科研人員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由圖1-2可以看出,經濟業務人員的占比最高,達到30.70%;教學人員的占比接近1/4,工程、農林技術人員的占比接近1/5;而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文藝、體育及新聞從業人員,法律工作人員,科研人員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占比相對較低。

圖1-2 特大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職業的類型

專業技術人員所從事的職業一般都對專業技能有較高的要求。本次調查中詢問了受訪者所從事的工作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在全部專業技術人員中,回答所從事的工作需要“很高/高級”和“較高/中級”專業技能的比例達到80.71%,明顯高于其他社會階層。

特大城市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較高。專業技術人員所從事職業的“門檻”較高,對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也有較高要求。調查數據顯示,特大城市中43.97%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為大學本科,學歷在碩士及以上的比例高達12.87%;而同期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為大學本科的比例僅為35.00%,學歷為碩士及以上的比例為5.60%(見圖1-3)。可見,特大城市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體制內人員是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的主體。調查數據顯示,57.84%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自體制內,42.16%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自體制外。體制因素導致專業技術人員內部存在某些差異,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技術人員跨體制流動的增多和全民所有制單位對學歷文憑的日益重視,體制因素導致的差異在逐漸縮小(陸學藝,2018)。

圖1-3 2019年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結構

資料來源:特大城市的數據來自“新時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狀況調查”,全國層面的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9)》(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9)中勞動力抽樣調查關于專業技術人員學歷結構的統計結果。

(五)辦事人員階層

辦事人員階層指協助單位和部門負責人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的專職辦公人員。他們是體制內或體制外不占有生產資料的較低層非體力勞動者。職業分類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2015)中的所有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以及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負責人[5]。辦事人員階層是現代社會中間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上述標準,這一階層在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比例為8.89%。從地區差異來看,京津冀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中辦事人員階層的比例較高,均超過了10%;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辦事人員階層的比例在8%~9%之間;珠三角城市群中辦事人員階層的比例最低,僅為5.13%。

根據工作內容的差異,又可以將辦事人員分為一般辦事人員、安全和消防人員、其他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對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特大城市辦事人員階層中一般辦事人員(包括行政業務辦理人員、行政事務處理人員、行政執法和仲裁人員)是辦事人員的主體,占比達到81.24%。

根據單位類型的不同,辦事人員階層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群體:(1)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辦事人員,主要是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普通辦事人員,在這一階層中所占比例為37.82%;(2)企業辦事人員,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中的行政輔助人員和普通白領業務人員,所占比例為45.46%;(3)其他辦事人員,包括各類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的辦事人員,所占比例為16.72%。從所有制類型看,60.48%的辦事人員就職于體制內單位,39.52%的辦事人員就職于體制外,可以說,辦事人員階層的主體是體制內人員。

(六)個體工商戶階層

個體工商戶階層是指擁有少量私人資本(包括不動產)并投入生產、流通、服務業等經營活動,如小業主或小雇主(有足夠資本雇用少量他人勞動但自己也直接參與勞動和生產經營的人)和自我雇傭者(有足夠資本可以自己開業經營但不雇用其他勞動者)[6]。階層分類指標確定的個體工商戶階層的社會位置是專業技術水平高低不等的體制外管理者或自主從業者。他們是體制外的低層白領、藍領雇主或自雇者。根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9)》(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9),2018年個體工商戶為7328.58萬戶,是1980年47.3萬戶的154.94倍。與此同時,個體就業人數從1990年的2105.0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17691.0萬人,增長了7.4倍,可以說個體經濟已經成為我國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經濟部門。

目前,個體工商戶階層在整個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比例為7.89%,其中,雇用他人(雇用1~7人)勞動的工商小雇主占36.36%,不雇用他人勞動的自雇個體工商戶占63.64%。

(七)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階層

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階層是指在商業和服務行業中從事非專業性的、非體力的和體力勞動的工作人員。陸學藝(2002b)認為,“由于中國目前的商業服務業還不發達,而且產業層次較低,這一階層的絕大多數成員的社會經濟狀況與產業工人階層較為類似。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與國際較為接軌的商業服務業部門中,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社會經濟狀況較接近辦事人員階層。隨著工業化和市場化的推進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一階層的規模會進一步擴大”。本研究所界定的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主要是指在體制內或體制外第三產業中的受雇者或自雇者。從職業分類來說,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2015)中的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包括批發與零售服務人員,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服務人員,住宿和餐飲服務人員,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人員,金融服務人員,房地產服務人員,租賃和商務服務人員,技術輔助服務人員,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服務人員,居民服務人員,電力、燃氣及水的供應服務人員,修理及制作服務人員,文化、體育和娛樂服務人員,健康服務人員,其他生產和生活服務人員。根據這一標準,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階層在整個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比例為33.20%,在十大社會階層中占比最高。

特大城市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的主體是體制外人員。調查數據顯示,66.99%的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就職于體制外,而就職于體制內的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則占33.01%。從具體的單位類型來看,47.06%的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就職于私營企業,明顯高于其他單位類型,可以說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階層的成員主要集中于私營經濟領域。

(八)產業工人階層

產業工人階層是指在第二產業中從事體力、半體力勞動的生產工人、建筑業工人及相關人員。階層分類指標確定此階層的社會位置是體制內或體制外第二產業中的受雇者或自雇者。從職業分類來說,產業工人階層主要是指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7]根據這一標準,產業工人階層在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占15.77%。

產業工人階層的人員構成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城鎮國有企業工人是產業工人階層最主要的構成部分。而到了21世紀初,來自農村的“農民工”替換了城鎮國有企業工人,具有農民身份的工人成為產業工人階層的主要組成部分(陸學藝,2018)。對調查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表明,本地非農業戶籍工人是產業工人階層的主體。具體地說,在產業工人中,本地非農業戶籍工人接近七成,本地農業戶籍工人占比為10.43%,外地農業戶籍工人占11.72%,外地非農業戶籍工人僅占8.87%。

雖然近年來產業工人大規模地由體制內(公有制企業)流向體制外(非公有制企業),但是體制內人員仍然是產業工人階層的主體。調查數據顯示,57.18%的產業工人來自體制內單位,42.82%的產業工人來自體制外單位。從具體的單位類型看,38.19%的產業工人就職于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30.39%的產業工人就職于私有/民營或私有/民營控股企業,就職于國有/集體事業單位和集體所有或集體控股企業的產業工人分別占10.91%和7.67%,就職于其他單位類型的產業工人占12.84%。陸學藝(2018)認為,“經濟改革以前和經濟改革初期,單位所有制是導致產業工人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不同所有制單位的工人在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有明顯差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所有制因素的影響逐漸弱化,戶籍身份成為導致產業工人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城鎮工人與農民工在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和就業保障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近年來,隨著農民工數量的不斷增長,戶籍身份導致的差異慢慢縮小。

對工作中專業技能情況的分析發現,特大城市對產業工人的專業技能要求不高。44.23%的產業工人表示當前工作需要很高/高級專業技能和較高/中級專業技能,41.31%的產業工人表示當前工作僅需要一些/初級專業技能,而有14.46%的產業工人表示當前工作不需要專業技能。

(九)農業勞動者階層

農業勞動者階層是指承包集體所有的耕地進行家庭經營,以農、林、牧、漁業為唯一或主要職業,并以農、林、牧、漁業為唯一或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他們是介于體制內與體制外之間的第一產業中占有少量生產資料或不占有生產資料的自雇者或受雇者。從職業分類來看,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2015)中的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包括農業生產人員、林業生產人員、畜牧業生產人員、漁業生產人員、農林牧漁生產輔助人員。農業勞動者階層在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占4.69%。《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9)》(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9)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勞動力人口的26.1%。因此,特大城市中農業勞動者階層的比例遠低于全國水平。

農業勞動者階層內部的同質性較高,社會經濟狀況的差異較小,階層內部并無明顯的群體之分。陸學藝(2018)認為,有三個因素導致其成員在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存在差異,即地區差異、農戶家庭經營項目或種植養殖種類的多元化程度(包括非農兼職)及農戶經營或種植養殖的規模。受數據限制,本研究無法考察農戶家庭經營項目或種植養殖種類的多元化程度及農戶經營或種植養殖的規模,因而僅對地區差異進行考察。數據顯示,五大城市群農業勞動者階層的平均年收入存在較大差異,長三角城市群中農業勞動者階層的平均年收入最高,超過20000元;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農業勞動者階層的平均年收入均超過15000元;京津冀城市群中農業勞動者階層的平均年收入最低,僅為12206元(見圖1-4)。

圖1-4 五大城市群農業勞動者階層的平均年收入

(十)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

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是指除在校學生以外從未工作過的勞動年齡人群。陸學藝(2018)認為這一階層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就業機會不足使許多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勞動力長期待業;城市征用農用地使一些農民無地可種,而這些農民在城鎮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職業;不少城鄉居民受殘障或長期臥床的困擾而不能就業,其中多數陷入貧困境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在整個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比例為2.30%。

從無業失業半失業的成因來看,17.12%的人是由于畢業后沒找到合適的工作,29.71%的人表示不想或不需要工作,家庭主婦占22.97%,因殘障或長期臥床而不能就業的占11.71%,其他原因占18.47%。

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的收入水平較低。調查數據顯示,這一群體2018年全年的平均年收入僅為12420元。在社會保障方面,僅有56.70%的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擁有養老保險,比社會平均水平(80.73%)低了24.03個百分點;當前擁有醫療保險的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占77.68%,比社會平均水平(90.19%)低了12.51個百分點。此外,5.38%的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擁有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高于社會平均水平(見表1-3)。

表1-3 特大城市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的社會保障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北票市| 东乡| 天气| 青龙| 保亭| 宁陕县| 霍城县| 鱼台县| 讷河市| 积石山| 开远市| 新晃| 新津县| 临泉县| 玉溪市| 桐庐县| 马边| 广昌县| 本溪| 六安市| 金沙县| 汤阴县| 寿光市| 云南省| 新源县| 南靖县| 唐河县| 温泉县| 鹿泉市| 双辽市| 万载县| 丹江口市| 寿阳县| 浮梁县| 贵港市| 中卫市| 许昌市| 沙雅县| 乐东|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