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特大城市外來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個體特征

外來人口的個體特征不僅能夠展示不同特大城市及城市群外來人口的構成和素質,而且從流入地的角度看,外來人口的個體特征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特大城市及城市群對外來人口吸引能力的差異。下面,筆者具體將從戶籍類型、年齡分布、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四個方面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1.戶籍類型

如表4-2所示,除北京、深圳外,十個特大城市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所占比例均高于非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其中,杭州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占72.84%,高于其他城市;長沙次之(72.28%)。深圳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的比例為40.94%,低于其他城市。如果從城市群(見表4-3)看,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中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與非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的比例比較接近,各占50%左右。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的比例比非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的比例高出36.9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以武漢和長沙為中心城市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仍處于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速階段,吸引了大量農(nóng)業(yè)戶籍外來人口。

表4-2 十個特大城市不同戶籍外來人口的比例

表4-3 五大城市群不同戶籍外來人口的比例

2.年齡分布

當前,勞動力人口[4]的年齡持續(xù)走高,根據(jù)中央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jīng)濟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19》,1985~2017年,全國勞動力人口(包括學生)的平均年齡從32.2歲增長到37.8歲。[5]從十個特大城市外來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看,天津外來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最大,為43.26歲;重慶次之,為41.08歲;上海外來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最小,為37.79歲,與2017年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基本持平。如表4-4所示,分出生世代看,天津外來勞動力人口中的“50后”占19.59%,在所有城市的“50后”中占比最高。重慶的外來勞動力人口中有20.72%的“60后”和28.83%的“70后”,高于其他城市相同出生世代外來勞動力人口的比例。上海的外來勞動力人口中“80后”占比最高(41.31%),廣州次之(37.06%)。成都的外來勞動力人口中“90后”占35.04%,為十個特大城市中最高的,長沙次之(30.21%)。如表4-5所示,從五個城市群來看,外來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由大到小依次為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0后”和“90后”的外來勞動力人口是五大城市群外來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外來勞動力人口中“80后”和“90后”的占比最高(62.00%)。隨著特大城市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作為當?shù)貏趧恿θ丝诘闹匾a充,外來勞動力人口無疑能夠緩解企業(yè)的用工壓力,在社會生產(chǎn)和服務活動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7年,上海老齡化率達到14.3%(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在國內(nèi)主要城市(北上廣深)中的老齡化程度最高。[6]因此,愈發(fā)年輕化的外來勞動力人口的流入將能讓上海的發(fā)展保持充沛的活力。

表4-4 十個特大城市外來勞動力人口的年齡結構

表4-5 五大城市群外來勞動力人口的年齡結構

3.婚姻狀況

如表4-6所示,成都未婚外來人口的比例(36.33%)高于其他幾個特大城市,這可能與成都的外來人口中“90后”的占比較高有關。而深圳、廣州未婚的外來人口比例緊隨其后,分別為28.76%和28.67%。與此相對應,從表4-7中可以看出,除了成渝城市群外,珠三角城市群未婚外來人口的占比最高(28.72%)。整體而言,當前由于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快、經(jīng)濟壓力大,我國適齡群體的初婚年齡呈推后趨勢,導致未婚群體所占的比例偏高,這在特大城市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表4-6 十個特大城市外來人口的婚姻狀況

表4-7 五大城市群外來人口的婚姻狀況

4.受教育程度

如果說人口是經(jīng)濟社會活動的基礎,那么人才就是經(jīng)濟發(fā)展和城市建設的首要資源。如表4-8所示,從受教育程度來看,重慶的外來人口中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比例為19.23%,高于其他幾個特大城市相同受教育程度外來人口的比例。天津的外來人口中擁有初中學歷的比例最高(38.46%),重慶次之(33.85%)。外來人口中擁有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從高到低排名前三的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分別為55.39%、49.89%和46.87%,盡管近年來二三線城市也競相出臺吸引人才的政策,但是北上深對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更勝一籌。值得注意的是,成都的外來人口中擁有大學??萍耙陨蠈W歷的比例排在第四位(41.53%)。這表明以開放包容著稱的成都,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持續(xù)增強,成為眾多高學歷人才安放夢想的新去處。從城市群來看,擁有大學??萍耙陨蠈W歷的外來人口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見表4-9)。雖然本次調(diào)查并沒有覆蓋五大城市群的所有城市,但是從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角度,不斷升溫的招才引智政策無疑會產(chǎn)生“虹吸效應”,勢必會加劇區(qū)域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

表4-8 十城市外來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表4-8 十城市外來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續(xù)表

表4-9 五大城市群外來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二)流動特征

流動特征指外來人口的來源、居住時間、流動原因等與遷移行為本身相關的特點。同樣,流動特征也可以反映不同城市對外來人口長期、持續(xù)的吸引力。下面筆者將從外來人口的戶籍所在地、居住時間、居住穩(wěn)定性和流動原因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1.戶籍所在地

本次調(diào)查詢問了外來人口的戶籍所在地,由此不僅可以獲知外來人口的流動范圍,同時也可以得知不同的特大城市對不同層級城市人口的吸引力。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為四個直轄市,因此將其與其他幾個特大城市分開討論。從戶籍所在地(見表4-10)看,成都的外來人口中有82.25%的人來自省內(nèi),高于其他特大城市,長沙次之(78.52%)。換言之,成都和長沙兩個省會城市吸引了來自省內(nèi)的大部分外來人口,體現(xiàn)了其對省內(nèi)人口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杭州的外來人口中有35.32%的人來自外省地級市,高于其他特大城市(除4個直轄市外)。深圳的外來人口中超過一半的人來自外省的縣/縣級市,遠高于其他特大城市。在四個直轄市中,重慶的外來人口中有24.00%的人來自外省省會城市,占比最高。上海和重慶的外來人口中超過50.00%的人來自外省地級市。此外,天津的外來人口中來自外省的縣/縣級市的比例最高(46.59%)。

表4-10 十個特大城市外來人口的戶籍所在地

2.居住時間

流動人口在某一地區(qū)居住的時間越長,表明其流動性越弱。當外來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弱時,說明他們在流入地的居住和就業(yè)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段成榮、呂利丹、鄒湘江,2013)。從居住時間(見表4-11)看,長沙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在5年及以下的占比最高(52.88%),成都次之(51.37%)。深圳的外來人口中有30.62%的人居住時間在6~10年,高于其他特大城市相同居住時間的外來人口比例。重慶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超過10年的比例最高(50.85%),杭州次之(43.27%)。整體來看,與大眾印象中流動人口總是頻繁地變換城市有所不同,特大城市的外來人口中有不少人長期居住在流入地,表現(xiàn)出明顯的居住長期化趨勢。從城市群(見表4-12)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在5年及以下的比例較高。珠三角城市群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在6~10年的比例為28.11%,高于其他城市群相同居住時間的外來人口比例。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在11~20年的比例較高,分別為28.33%和27.86%。此外,成渝城市群的外來人口中居住時間超過20年的比例最高,占13.90%。對于發(fā)展較為成熟的京津冀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外來人口居住時間超過10年的比例較高,說明外來人口對其有較高的忠誠度。相比之下,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這兩個新興城市群的外來人口居住時間在5年及以下的比例較高??梢灶A見,隨著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快速發(fā)展,外來人口長期居住的比例將會進一步上升。

表4-11 十個特大城市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

表4-12 五大城市群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

3.居住穩(wěn)定性

外來人口在城市內(nèi)部也存在居住流動性,即個人改變居住場所的頻率。而今特大城市日益高漲的房價和租金讓許多外來人口背負著較大的經(jīng)濟壓力,在城市中擁有穩(wěn)定的住所似乎也并非易事。有研究指出,居住穩(wěn)定性是地域認同的重要前提,而居住流動性往往會使個人在自我概念、社會關系和福祉方面成為個人主義,導致對居住地的情感認同偏低(Oishi,2010)。從表4-13大致可以看出,外來人口的居住時間和5年以內(nèi)的搬家次數(shù)呈反比:在流入地的居住時間越久,近五年搬家的次數(shù)越少,居住穩(wěn)定性越高。從十個特大城市外來人口近五年的搬家次數(shù)(見表4-14)看,深圳的外來人口中有75.37%的人近五年沒有搬過家,占比最高;長沙次之,有63.96%的外來人口近五年沒有搬過家。北京的外來人口中有16.55%的人近五年的搬家次數(shù)在3次及以上,占比最高;杭州次之(15.04%)。從城市群(見表4-15)來看,珠三角城市群的外來人口中有66.49%的人近五年沒有搬過家,居住穩(wěn)定性最好。京津冀城市群的外來人口中有13.35%的人近五年的搬家次數(shù)在3次及以上,高于其他幾個城市群中相同搬家次數(shù)的外來人口比例。結合居住時間來看,雖然京津冀城市群的外來人口長期居住的比例較高,但是他們在城市內(nèi)部更換住所也更加頻繁。盡管導致搬家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居無定所”的流動狀態(tài)無疑會給人們內(nèi)心帶來更多的漂泊感,不利于外來人口融入當?shù)厣鐣?/p>

表4-13 不同居住時間的外來人口近五年的搬家次數(shù)

表4-14 十個特大城市外來人口近五年的搬家次數(shù)

表4-15 五大城市群外來人口近五年的搬家次數(shù)

4.流動原因

流動原因通常可被劃分為以婚姻遷入、隨遷家屬等為代表的社會型流動和以工作調(diào)動、分配錄用、務工經(jīng)商為代表的經(jīng)濟型流動(段成榮等,2008)。最初的人口流動以社會型流動為主,隨著地區(qū)發(fā)展差距不斷擴大,追求經(jīng)濟目標逐漸成為人們流動的根本原因。在本次調(diào)查中,經(jīng)濟型流動包括務工、工作調(diào)動、經(jīng)商、學習培訓,社會型流動包括照顧老人和小孩、婚姻嫁娶和拆遷搬家。如表4-16所示,特大城市中的社會型流動比例偏低(照顧小孩除外),主要為經(jīng)濟型流動。其中,上海的外來人口中經(jīng)濟型流動的占比最高(83.27%),廣州次之(80.88%)。武漢的外來人口中社會型流動的占比(32.22%)高于其他城市社會型流動的比例,長沙次之(25.88%)。從城市群(見表4-17)看,長三角城市群的外來人口中經(jīng)濟型流動的占比最高(78.61%),珠三角城市群次之(75.39%)??傮w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外來人口中社會型流動的比例(27.71%)高于其他城市群(見表4-17)。

表4-16 十個特大城市外來人口流動的原因

表4-17 五大城市群外來人口流動的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巧家县| 阳春市| 德江县| 建阳市| 盐亭县| 新河县| 陵水| 丰原市| 沁阳市| 宁陕县| 剑川县| 杭锦旗| 开化县| 冷水江市| 温宿县| 渭南市| 九龙坡区| 岳阳县| 南安市| 赤城县| 巴彦县| 大庆市| 贵港市| 焦作市| 大渡口区| 贺州市| 宣汉县| 英德市| 广平县| 繁昌县| 桂平市| 桃源县| 东源县| 赫章县| 六安市| 朝阳县| 安徽省| 弥渡县| 获嘉县| 博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