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特大城市社會結構研究:基于10個特大城市的數據分析
- 張海東等
- 1048字
- 2022-04-08 18:20:54
第四章 特大城市居民的地域流動
劉曉曈
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突破14億,人戶分離的人口有2.80億,其中流動人口達到2.36億,[1]社會成員在不同地區之間的遷移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伴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向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業前景的區域流動。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引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例超過40%,[2]在科技創新等方面擁有無法超越的優勢,對流動人口[3]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吸納能力。同時,隨著國家級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出臺,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也成為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區域。有研究指出,在未來一段時期,以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為代表的五大城市群將是我國流動人口的主要集聚區和城鎮化的主戰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綜觀有關流動人口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全國流動人口或者某個特定類別的流動人口,從而得出關于我國流動人口的一般性結論,但是針對不同地區間流動人口的差異而展開的研究卻很少。而本次調查的十個特大城市位于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五大城市群,這為比較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外來人口差異提供了可能。
本章主要關注的是特大城市居民的地理位置變動,即地域流動情況,因此研究對象為特大城市的外來人口。此次調查的受訪者為在本市/直轄市居住滿6個月及以上,且目前在該地址居住了7天或將要居住7天以上的18周歲至65周歲的中國公民。根據受訪者目前的戶籍所在地,將目前戶籍所在地不在本市/直轄市的樣本統一劃分為外來人口。各特大城市外來人口的比例見表4-1。天津、重慶和武漢的外來人口比例較低,深圳的外來人口占比最高(17.79%),其他特大城市外來人口的比例在10%左右。本章將圍繞三類問題展開。首先,特大城市外來人口是什么樣的?與之相對應的是外來人口的基本特征。具體而言,筆者將從不同地區外來人口的個體特征和流動特征兩個維度進行描述與比較。其次,特大城市外來人口在流入地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如何?或者說他們在當地的社會融入情況如何?筆者重點從社會融入的起點(經濟融入)和終點(心理和身份層面的融入)兩個角度進行考察。最后,回到政策議題最關心的問題上。在城鎮化進程中,流動人口自身的居留意愿或落戶意愿顯然將會發揮重要作用,特大城市除了能夠“吸引人”,還得能夠“留住人”。那么,特大城市的外來人口愿意在當地落戶嗎?哪些因素會影響外來人口的落戶意愿?這些因素對不同戶籍類型外來人口落戶意愿的影響存在何種差異?
表4-1 十個特大城市外來人口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