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學派與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
- 梁民愫
- 5025字
- 2022-04-08 18:31:10
第二章 學術人生和社會史觀:霍布斯鮑姆的歷史本體論
歷史學家學術人生與社會歷史觀之間存在著相當緊密的聯系。關于歷史學家和史學流派的研究,首先需要對史學家的生平進行簡單考察,力求真實地展現學者的真實人格,透視史學家思想與人生經歷之間的聯系。俗語有言,人們雖然品嘗了美味的雞蛋,卻未必要參觀那只下蛋的母雞。然而,對于歷史學家的社會歷史觀問題的考察,反而值得追根溯源。在德國歷史哲學家與思想家卡爾·雅斯貝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的思想體系中,“變化著的認識造成了生活的變化;反之,變化著的生活也造成了認識者意識的變化”。[1]歷史學家學術領域的轉向和思想觀念的變化,自然與時代條件和精神狀況緊密相關。因此,對于霍布斯鮑姆這樣著名的社會行動者和稟賦異常的歷史學家的成長,無疑還是需要懷著濃厚的興趣去了解其人生經歷和學術軌跡,以此管窺其社會歷史觀的本質特征和社會歷史研究的史學意境。在霍布斯鮑姆的生活時代與思想世界的形成時期,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后,英國和西方社會歷史的復雜現實、政治機制的嚴峻形勢與學術文化的多變環境,對霍布斯鮑姆的整個人生境遇與未來學術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學界普遍認為,霍布斯鮑姆漫長而多變的人生軌跡基本反映出20世紀的重大歷史變遷,他的史學著述中諸如有關帝國主義興衰、法西斯主義衰敗的時代巨變和共產主義興盛那樣的主題變換,無不成為其史學問題反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其學術人生際遇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些問題意識與社會變遷形塑了其社會政治信仰及史學價值旨趣,最終使得他成為“畢生的共產主義者”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
霍布斯鮑姆(1917~2012)作為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當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其人生經歷頗為獨特,學術道路引人關注。他屬于第二代英國市民,1917年出生于埃及亞歷山大城,父親來自俄國猶太后裔的英國倫敦普通家庭,母親則是出身于歷史上屬于中歐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奧地利中產家庭并遠嫁北非。雖然在“完全不守禮教習俗”的猶太家庭環境中長大,但是復雜的社會成長環境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公開的反閃米特主義者(閃米特人主要指猶太人,但是又與猶太人有區別),反而使他這個終生的反猶太復國主義者免受猶太民族主義的偏見影響。在許多場合,這位猶太人后裔歷史學家,從來不自認為是偏執的猶太主義者,也從未盲目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919年隨著舉家遷往維也納,此后直到1930年,霍布斯鮑姆在維也納度過了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其間,發生了兩件對他人生道路影響重大的政治事件:其一,正當他十歲之時的1927年,維也納發生了一起勞工焚毀司法大廈群體性騷亂事件;其二,也就在他十三歲之時,德國1930年普選結果公布,納粹黨獲得107個議會席位。[2]復雜的政治形勢和偶然的人生際遇,即使霍布斯鮑姆過早地體驗到政治斗爭的風浪艱險,也為他往后參加激進政治運動積累了外在經驗。然而非常奇怪,1931年正值希特勒納粹黨異常活躍之時,他們舉家又遷往柏林,恰是在德國,霍布斯鮑姆親身體驗到了納粹希特勒的殘酷政治統治,遭受著經濟大蕭條時代的艱難生活困境。他也體悟到在那個具有強權國家特質的政治環境中,被“合法化”的過去經驗與“嚴酷”的歷史現實,實質上就是當時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1929年和1931年,霍布斯鮑姆的父母親先后去世,然而正是他母親去世的那年,14歲的霍布斯鮑姆毅然參加了柏林學生共產黨組織的活動,為其后來史學研究及職業化生涯初步奠立了政治實踐基礎。按照霍布斯鮑姆在2002年自傳中的記載,他自1932年與歷史學學科開始結下不解之緣,有七十余年,真正從事歷史專業教育和史學研究實踐也有五十余年。[3]自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推行排斥猶太人政策開始,時年16歲已經失去雙親的霍布斯鮑姆跟隨叔父和姨母等親戚,家族性地遷居倫敦,躲避政治迫害,免受種族歧視。霍布斯鮑姆隨后在倫敦圣馬里萊本普遍制文法中學完成了中學教育,自此儼然以激進共產主義者自居,不時積極表達政治理想。實際上,恰是在中學時代,霍布斯鮑姆第一次面臨著專業的選擇,同時顯露出他對歷史學、近代語言學、文學藝術和哲學領域的特有稟賦,但專業興趣和文化情感的天平最終還是偏向歷史學與英國史研究。對此他曾經這樣解釋:“如果你在20世紀20年代和20世紀30年代中歐這塊土地上被撫育長大,那么你就會被厚重的歷史所包圍,而我更不能避免這點。”[4]當然這種社會環境的熏陶、職業志向的初定和學術旨趣的選擇,也源自他自己割舍不掉的那種對英國母體文化的由衷崇仰。霍布斯鮑姆承認自己對歷史專業的興趣更是得益于前輩學者正確的引導和悉心的培養,否則他不可能步入歷史學的神圣殿堂。霍布斯鮑姆曾經自我總結早期人生經歷與整個學術研究之間不可忽視的緊密關聯及內在維度,坦承自己關于世界的“觀察角度恰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維也納童年時期,那里正好是希特勒在柏林政治上崛起時期,它奠定了我關于政治的觀念和歷史的興趣。而且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特別是在劍橋的時光,強化了這種政治態度和歷史興趣”。[5]早在柏林時期的艱難歲月,他就通過并不令人愉悅的專業課程學習方式接觸到有關古典歷史知識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幸運的是,我在學校圖書館發現了《共產黨宣言》。稍晚些時候,在英國,我又非常幸運地得到一位令人欽佩的校長的引導,他要求我必須閱讀為獲得劍橋獎學金指定書目——阿克頓勛爵的史學著作”。[6]正是由于在年少成長過程中歷史環境的熏陶,也基于少年時代凝重的歷史感,霍布斯鮑姆立志成為一名歷史學家以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通過獲取那份劍橋大學深造資格及獎學金,他選擇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研讀歷史學,霍布斯鮑姆回憶道:“這既使我獲得了劍橋獎學金,但是也使我確認對于傳統牛津劍橋史學的懷疑主義態度。不過,我決定在劍橋攻讀歷史,部分原因在于沒有其他的資源可以利用(那里除了經濟學外不存在其他社會科學),部分顯而易見的原因在于,大學的歷史教育比文法學校的歷史教育更能夠為我提供豐富的歷史知識。”[7]1936~1939年,霍布斯鮑姆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1936年就正式加入了英國共產黨組織(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成為一名忠誠堅定的永久性的真正共產黨黨員,1939年獲史學學士學位。1942年獲得碩士學位。[8]同時注意到,1946年到1956年,霍布斯鮑姆也是共產黨史家小組(Communist Party Historians Group)的主要成員,受共產黨史家小組的影響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十余年。
隨后,霍布斯鮑姆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專業學習,然而從此前即1940年2月開始,霍布斯鮑姆有過一段軍旅生涯,在英國皇家工程兵種和皇家陸軍教育兵團中服役。1941~1946年他受到蘇聯共產黨政策路線影響,堅持參與反法西斯主義的國際戰爭。因為戰爭他一度中斷學業,霍布斯鮑姆暫時沒有獲得博士學位。1947年他重返劍橋大學攻讀,1951年終于獲得(哲學)博士學位。[9]由于霍布斯鮑姆的共產黨黨員身份和猶太民族血統,盡管他在學術上聲名鵲起,但曾多次為所謂“牛津劍橋史學”共同體排斥,被拒絕于主流史學專業派別的學院派大門之外。按照霍布斯鮑姆的解釋,這可能也因為自己學術上的激進立場,對傳統“牛津劍橋史學”持懷疑態度。[10]然而,從1947年到1982年在倫敦的早期學術經歷非常重要,活躍的學術個性,敏銳的學術眼光,寬闊的學術視野,完全應驗了天道酬勤的人生道理和學術規則。1947~1955年,霍布斯鮑姆擔任英國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歷史講師,1949~1955年,作為研究人員他承擔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學術項目與教學研究工作,開啟了學術生涯的初期時光,1959年升高級講師時他已經引起英國學術界廣泛注意,到1970年擔任該學院經濟和社會史教授,學術任職直到1982年從這所學校退休,享受終身榮譽教授的殊榮。霍布斯鮑姆曾經于20世紀60年代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康乃爾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82年后作為訪問教授在紐約曼哈頓的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從事政治與社會史方面的研究,并專心致力于博士研究生培養,直到1997年。[11]后來他也成為該學院政治學系的終身榮譽教授。由于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廣泛的學術影響,他還擔任英國學術院院士,被聘為美國國家文化與科學院和匈牙利國家科學院榮譽院士,也曾是英國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研究員。霍布斯鮑姆對共產主義抱有堅定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未來充滿信心,唯其如此,直到1991年英國共產黨解散前不久,霍布斯鮑姆才被迫終止了自己的黨員身份,但此時他并沒有發表退黨聲明。在《趣味橫生的時光:我的20世紀人生》[12]中,霍布斯鮑姆記錄了自己在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為超凡和恐怖的世紀中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共產主義的信仰和人類未來命運的估計,尤其深刻認識到所有這些因素對其史學研究的影響。另外,理查德·埃文斯在其著作《艾瑞克·霍布斯鮑姆:歷史中的人生》中,對霍布斯鮑姆的學術人生做了較為詳盡的歷史描述,主要框架與基本內容包括:“英國男孩:1917~1933”;“丑陋外表與俊美心靈:1933~1936”;“博學新人:1936~1939”;“英軍左翼知識分子:1939~1946”;“運動局外人:1946~1954”;“危險角色:1954~1962”;“平裝書作家:1962~1975”;“思想大師:1975~1987”;“先知耶利米:1987~1999”;“國家珍寶:1999~2012”及結論等。[13]可以看到的是,學術上稟賦超常的霍布斯鮑姆,具有良好的語言天賦和語言功底,能夠講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還能夠運用荷蘭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語等少數民族語言進行閱讀,這也是他獲得較大學術成就的重要保證。2012年10月1日,霍布斯鮑姆因病在倫敦寓所逝世,享年96歲,他的墓地位于倫敦西北部海格特公墓馬克思墓的斜對面。
從生平背景和學術經歷的角度看,自從1933年霍布斯鮑姆輾轉遷徙到英國,直到21世紀初當代英國史學進入后霍布斯鮑姆時代,從歷史和現實交互視域的角度看,霍布斯鮑姆逐漸成為一個真正既產生了廣泛影響也不乏爭議,且充滿著鮮明個性色彩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學家。現在可以確認,霍布斯鮑姆是國際學術界負有盛名、影響深遠和異常活躍的英國杰出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他在匪徒與社會歷史、革命者與產業工人運動[14]、時代變革與世界歷史運動等寬廣史學領域,都取得了具有創造性的社會史學成就。霍布斯鮑姆的史學著作既具有廣博深厚的專業智識和史學智慧,又顯露了通俗易懂的大眾魅力和社會效應,也為其贏得了國際著名史學家的學術美譽。霍布斯鮑姆先后在維也納、柏林和倫敦受過正規與系統的學校教育,擁有良好的哲學素養、史學志趣及學術背景,這些學術經歷與專業訓練無疑培養了職業史學所應有的涵養與稟賦,雖然霍布斯鮑姆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但是其學術生涯卻一帆風順,學術影響日漸增長,其作為國際著名學者和史學名家的地位也逐步奠立。
通常來說,歷史學家的史學思想與其所處社會時代關系緊密。而這種緊密關系往往可以通過學術人生對歷史學家社會歷史觀的制約作用得到反映。作為歷史認識主體,霍布斯鮑姆的主體意識和知識結構中,其特定社會歷史觀始終居于核心地位,它們決定了這位國際著名史學家在進行歷史思維和研究歷史問題時的學術旨趣與價值判斷標準。因此,他在歷史研究和歷史闡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歷史視域和史學思想都是根源于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觀。諸如通常任何歷史學家必然關心的問題: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否為一種客觀存在的進步發展過程?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根本動力從哪里獲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在各種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到底起著什么作用?這些作用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基于特定的社會歷史觀,在自己的史學研究領域中,霍布斯鮑姆對諸如此類特定社會形態中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文化交往關系及人們的社會關系以及相應人類社會表現形態的歷史演變過程都投以積極的關注與認真的研究。[15]霍布斯鮑姆的史學研究興趣極為廣泛,其學術研究領域也相當宏闊,他關心的社會歷史問題自然也就豐富多元,這大多體現在他基于民族國家立場和全球性分析眼光的二重性世界歷史觀念所涉獵有關社會歷史結構性分析及其宏觀歷史價值反思,也表現在他對于人類社會歷史中諸多具體問題的微觀實踐研究。當他運用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觀,深入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現象及其意義,從而構筑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研究理路和歷史研究框架時,其所蘊涵的史學價值、評判標準及其相應的史學理論與史學觀念,就構成了霍布斯鮑姆史學著述的核心內容與理論基礎。而這種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與理論基礎,又反哺指導具體的史學研究實踐。
鑒于學術人生、社會歷史觀和史學思想之間的緊密相關,本章選擇性地從進步史觀、全球史觀和“自下而上”的歷史觀念等方面,考察其以社會歷史觀為核心的歷史本體論思想,昭示霍布斯鮑姆史學研究的重要思想和學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