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界流動與族群變遷:宋元以來武陵地區的土客關系
- 曹大明
- 2060字
- 2022-04-08 18:16:19
總序
李紹明
武陵山是一地理學名詞,指我國南部的一座山脈,其來源與漢代于此置武陵郡有關。其系貴州苗嶺山脈支脈,發源于梵凈山(主峰2494米),盤亙于渝湘之烏、沅二江之間,入湘蔓延于澧水之南,止于常德西,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為烏江、沅江、澧水分水嶺,呈東北-西南走向。
武陵山區一帶的民族,在漢代統稱“武陵蠻”,主要指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帶的先民。東漢至宋在沅水上游五溪地區的又稱“五溪蠻”。
武陵郡始置于漢代高帝時,治義陵(今湖南溆浦南),轄境相當于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東漢時移至臨沅(今常德西),其后轄境縮小。唐改朗州,又復置武陵郡。宋置朗州武陵郡,尋廢。總之,歷史上的武陵郡即今恩施州南部、宜昌市南部、常德市南部、張家界市、湘西州、懷化市大部、銅仁地區、原黔江地區東部這一大片區域。武陵應先有郡名,然后有山名。
現今上述地區聚居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除此之外,還有諸如白族、瑤族、布依族等一些其他的少數民族。當然,漢族仍是此地區人口最多的民族。
武陵地區的民族擁有悠久歷史,而且世居該地多年,為開辟這片土地貢獻甚大。學術界一般認為土家族族源與古代巴人有關,苗族族源與古代“苗蠻”有關,侗族族源與古代百越人有關。如今武陵地區完整擁有漢藏語系之下的四大語族的民族,即漢語族的漢族,藏緬語族的土家族,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以及壯侗語族的侗族。此四大語族下的這些民族長期在此互動交融,形成既有分又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這在其他地區是較為罕見的。
今天的武陵地區,一般而言,土家族主要居于北部,苗族主要居于西部,侗族主要居于南部。當今除土家、苗族的自治州、自治縣外,侗族有芷江、新晃、玉屏、靖州、通道、三江、龍勝、通道等單獨或聯合的自治縣。元明清時期以來,土家族有較大且完整的土司政權;苗族僅有較小的土司及不甚完整的政權,侗族有一些中等土司政權。就民族互動而言,長期以來,土家與苗關系密切,尤其是魏晉以來,“盤瓠種人多勢眾”,故中原人以為武陵、五溪皆為“盤瓠種”的人群。而元明以來,由于中央王權“以夷制夷”,多以土家土司以統苗眾。至于侗與土家亦有密切關系,自五代宋末以來,一些侗族土司北上統治了武陵南沿一些地帶,長此以往,有一些亦融合于土家之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歷史背景,即明末清初武陵地區改土歸流,廢除“蠻不出峒,漢不入境”限制。土家地區大量吸收了漢文化。而苗因居深山,原社會經濟形式較為特殊,受漢文化影響較少,其民族特色保留較多。唯有侗族所受漢文化涵化,介乎二者之間,不如土家,而較苗民為深。
若就文化多樣性而言,武陵地區三大少數民族亦各有特色。土家、苗、侗均有自身獨特文化,但此三族的文化又有相互交融的現象,且呈現出地域不同的變異。武陵地區有三條江穿流其間,鄂西的清江,湘西的沅江,黔東北和渝東南的烏江,此三江流域所在的三族既有民族的共同性,又有地域的差異性。比如,土家族所謂“北跳喪,南擺舞”,即以清江與沅江(含酉水)流域有所區別,而烏江流域,尤其是酉陽、秀山一帶,既有擺手,又有跳喪。在原黔江地區與鄂西地區,土家與苗互通婚姻,彼此界限越來越模糊,只有在姓氏方面遺留一些痕跡。唯有湘西腹心地區的土家族與苗族文化特色較為突出。
武陵民族文化研究,首先可以從多學科多視角出發,僅以一級學科的民族學和社會學(含二級學科的人類學)而言,基礎研究仍然相對薄弱。20余年來,武陵地區的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已經步入正軌,但相對而言,基礎研究仍然不夠。比如,迄今為止仍無此區域宏觀性的民族志著作,僅有一些中觀或微觀之作。即使如此,能夠稱之為范式的民族志或民族學、人類學著作,仍然不多。基礎研究十分重要,涉及學科的根本,也涉及對這一區域的科學認識,一切均應從此入手。否則,其成果即成無本之木或無源之水。個人認為,這是武陵地區區域研究仍須注意之點。
其次,許多學科均有其應用部分即學以致用,民族學、人類學尤其如此。民族學研究對象是民族及其文化,人類學中的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社會文化人類學),著重于民族文化傳承與調適研究,在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近期國家倡導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刻不容緩的事,其帶有搶救性質,是傳承民族文脈的大事,今后仍須努力。當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有許多現實的重大課題,這在武陵地區都需要靠大家的不斷努力。
三峽大學是武陵地區的一所高等學府,面對中部崛起的大好機遇,肩負著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重任。該校組織編輯出版武陵文庫,是一項系統的文化工程。武陵文庫從多角度、多層面展示武陵地區調查資料和學術成果,以便讓外界進一步認識它、了解它,支持它的發展。同時對推進武陵地區的學術研究和民族學學科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總之,武陵地區從民族學、人類學的角度而言,是一個富礦。希望有識之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精品力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