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科學體系初探[1]

孫霄漢[2]

內容提要: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其理論框架可概括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建設宗旨論,堅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社會建設原則論,堅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建設價值標準論,堅持體制改革創新的社會建設動力論,堅持不斷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重點論,以結構合理、安全有序、和諧共享為基本要求的社會建設目標論等。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社會建設 科學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實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問題進行了諸多創新性論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立意高遠,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本文試從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根本宗旨、實踐原則、價值標準、推進動力、重點領域、目標要求等方面,分析其理論框架和科學體系。

一 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建設宗旨論

社會建設宗旨論所要回答的是社會建設“為什么人”“依靠誰來建設”“結果誰來檢驗”等根本性問題。社會建設的宗旨決定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向、方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宗旨,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以服務人民為社會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針對社會建設“為什么人”的問題,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他多次強調,社會治理要以人為本,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而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把社會建設宗旨與執政黨的性質的關系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了闡述:“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4]

2.以人民群眾為社會建設的主體力量

在社會建設的主體和依靠力量上,習近平遵循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明確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依靠和主體力量,強調創新社會治理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的權利地位、激發人民的主體意識、凝聚人民的治理智慧。他指出,“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5];他曾強調,凡是有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要經過人民群眾討論決定。

3.以人民滿意為社會建設的根本標準

社會建設的成效如何,以什么尺度檢驗,誰來檢驗,這是個重大政治問題,也是個實踐原則問題。習近平認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以建設充分體現人民主體地位為歸依;不論是和諧社會、平安社會、信用社會,還是健康社會、法治社會、幸福社會,歸根究底,都是人民主導的社會。”“檢驗我們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

總之,社會建設與治理,必須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接受人民檢驗,這是習近平反復強調的社會建設的根本宗旨。

二 堅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社會建設原則論

社會建設的原則是社會建設實踐活動的重要準繩。針對社會建設的原則,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進行了集中闡述:“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7]這一論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應當遵循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等基本的實踐原則。

堅守底線,就是要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習近平曾指出,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決不能發生舊社會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8]現代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是政府的基本職能,強調“政府是為弱勢群體而設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與社會建設是相互匹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但競爭只是手段,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要守住社會底線,防止出現兩極分化,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

突出重點,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社會建設中的“短板”,著力解決好群眾關心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完善制度,就是要著力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制度體系。這一原則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我國社會建設的制度缺失提出來的。經過40年的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制度不斷完善,但社會領域的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加快構建我國社會領域的制度將是新時代改革的重要一域。

引導預期,強調的是社會建設要從中國國情出發,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注重實效。不能貪大求全,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最終失信于民。同時,要引導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習近平指出:“一勤天下無難事”,[9]并身體力行,號召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

三 堅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建設價值標準論

社會建設既有實踐準則,又要有價值標準,社會建設價值標準對社會建設過程和方向起著文化與精神引領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確立為標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被明確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價值標準。習近平對踐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價值標準也進行了豐富闡述。

1.共同富裕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價值的根本路徑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性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等,為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也是社會主義平等、公正的制度基礎。只有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平等,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公正。習近平曾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他強調,要正確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10]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避免出現貧富兩極分化。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讓所有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2.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公平的法治性要求

習近平特別重視通過法治來保障社會公平,反復強調要實現“三個公平”:[11]即規則公平,實現規則面前一視同仁;機會公平,實現人人都有機會,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公平,實現公民基本權利一律平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3.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不斷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由

自由是對紀律、共同規則遵守前提下的行為自決,是合法利益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是個歷史范疇,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成為“自由人的聯合體”。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強調只有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快速發展、物質文化精神產品不斷豐富,才能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更充分的自由。

四 堅持體制改革創新的社會建設動力論

在社會建設的動力方面,習近平繼承了鄧小平關于“改革是動力”的重要思想,并把這一思想拓展到社會建設領域。相關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深化體制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建設的關鍵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使中國經濟不斷趕超西方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社會領域的改革相對比較被動、滯后。社會建設制度不健全、社會體制改革滯后也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建設根本性因素。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就是要不斷創新社會建設與治理體制,為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制度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領域取得的成就與進步,最根本的就是緊緊抓住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這個“牛鼻子”。對此,習近平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12];“要通過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13]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體制的目標模式

2011年初,胡錦濤曾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培訓班上提出了我國社會管理的格局。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結合我國社會領域的形勢,回應社會關切,明確提出要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建設體制模式。十八大報告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社會建設認識的深化,也明確了社會建設與治理的改革和創新目標。

黨委領導,就是要發揮黨委總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社會建設體制的鮮明中國特色和顯著優勢。政府負責,這是對政府作為公共部門社會建設責任主體的明確。政府在社會建設中的責任是提供公共產品,重點是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協同強調的是,社會建設必須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形成合力。公眾參與,要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建設與治理中的參與作用,有序引導和提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能力,把人民當家做主體現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法治保障,強調的是把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則貫穿于社會建設與改革的全過程。

3.改進社會治理方式

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重治標、輕治本,重“管制”、輕治理。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強調社會建設要摒棄傳統的“管制”思維,堅持貫徹“治理”理念。對此,習近平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堅持系統治理方式,要求在發揮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同時,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參與,從政府包攬向政府負責、社會共同治理轉變;堅持依法治理,要求社會建設與管理從片面強調管控規制向法治保障轉變;堅持綜合治理,就是要從單一的行政手段向包括思想教育、文化引導、道德教化、法規約束等手段綜合運用轉變;堅持源頭治理,要求遵循社會治理的規律,堅持問題導向,分析矛盾原因,從根本上解決矛盾、防微杜漸。

4.健全社會治理機制

相對體制而言,機制是技術層面的制度,健全的社會治理機制是社會政策制度效能的保障。在完善社會治理機制方面,習近平提出要構建一系列機制,包括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社會利益協調機制、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機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習近平還就社會治理的一些重要環節提出了要求,強調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14]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社會治理中的獨特優勢等。這些也都是社會治理機制的重要內容,也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針對性。

五 堅持不斷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重點論

黨的十七大報告曾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表明我們黨已經把社會建設的重點指向民生。進入新時代,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習近平對改善民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系統闡述,形成了許多重要的創新性思想。

1.增進民生福祉是社會治理的根本之策

社會治理以和諧、善治為要求。習近平認為,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實現和諧、善治,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他強調,要“積極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民生問題,不斷打牢和鞏固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15]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歸根究底就是一項民心工程。贏得了民心,社會和諧、善治就具備了堅實的基礎。

2.構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社會建設與治理工作千頭萬緒,并與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建設發展密不可分,有序推進社會建設必須找到有效工作抓手。對此,習近平認為,“要重點加強基本公共服務”。[16]“公共服務”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能,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是社會進步和的重要標準。基本公共服務屬于“純公共產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首先要把老百姓最關心的義務教育、公共醫療、就業、分配、社會保障等事情辦好。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把教育事業作為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工程置于優先發展位置;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著力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公共醫療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房住不炒”,建立中國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這些創新性思想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容和新時代改革的政策指引。

3.拓展民生建設的內涵

基本民生之“基本”是相對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基本民生的內容拓展和標準提升是必然趨勢。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這就把基本民生向幼兒教育、扶弱助殘等領域拓展。同時,習近平還強調,要致力于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要全面提升國民身體健全素質,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7]必須打贏藍天保衛戰,等等。在習近平社會建設論述中,民生范疇已不再局限于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收入分配,而是擴展到扶貧幫困、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

六 以結構合理、安全有序、和諧共享為基本要求的社會建設目標論

社會建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在廣義上又是涵蓋多方面的大系統,習近平關于社會建設的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目標是相統一的。習近平社會建設目標重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結構合理

社會結構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是社會建設與治理的重要維度,社會有機體的有序運行和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有合理均衡的結構。對此,習近平強調,要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構建一個以中等收入為主體的居民收入結構;要構建均衡發展的空間結構,推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人口年齡結構問題,并領導不失時機地調整了我國人口生育政策等。

2.運行安全

社會運行如何保證安全平穩有序,習近平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和中國國情進行了深刻思考和闡述,突出體現在其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大創新思想。他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18]

“總體安全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一是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側重講外部安全或對外安全,總體安全觀則強調既要重視外部安全,又要重視內部安全。二是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既要重視傳統安全,又要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完整的國家安全體系,特別是要注意防范和應對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網絡安全等新型安全形態。三是統籌“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要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四是統籌“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國家發展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國家安全是國家發展的條件。五是統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的發展、安全與世界密不可分。中國的安全必須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充分體現了習近平關于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和諧共享

“一個好的目標,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19]。從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到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美麗一起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并寫入黨的基本路線,這是我們黨對社會建設認識的重要深化,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定位。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了包括共享在內的新發展理念。共享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邏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社會特質。習近平強調,實現中國夢,應當使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20];中國夢是國家振興和人民共享之夢。這是習近平關于社會建設和諧共享目標的生動詮釋。

總體來看,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其創新體現在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寬廣、體系更完整、目標更明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及相關重要思想將在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治理改革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志強等:《新時代中國社會建設新要求》,《理論視野》2018年第3期。

[2]韓喜平、鞏瑞波:《習近平社會建設戰略思想的鮮明特征》,《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年第10期。

[3]魏禮群:《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4]郭強、楊勝榮:《習近平社會建設思想的理論創新與精神實質》,《東岳論叢》2017年第7期。

[5]郭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6]何紹輝:《習近平社會建設思想:主體構成及價值取向》,《毛澤東研究》2016年第4期。

[7]劉愛軍、段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善民生與創新社會治理》,《理論探討》2018年第1期。


[1] 本文系廣東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科學體系研究”(18ML05)的核心成果。

[2] 孫霄漢,中共東莞市委黨校機關黨委委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研科科長,經濟學教授,兼任東莞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東莞市人大教科工作委員會咨詢專家委員會專家等,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濟轉型、社會治理等。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3頁。

[4] 參見《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第44頁。

[5]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2日。

[6]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7日。

[7]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第44頁。

[8]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月22日。

[9] 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4月28日。

[10] 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

[11]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27頁。

[12] 《習近平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強和創新特大城市社會治理》,《人民日報》2014年第3期,第6頁。

[13] 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7月24日。

[14]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第48頁。

[1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第222~223頁。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11頁。

[17]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第47頁。

[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170頁。

[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130頁。

[20]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城市| 怀仁县| 静安区| 朔州市| 乌兰察布市| 长兴县| 陇南市| 桦甸市| 句容市| 田东县| 敦煌市| 丽水市| 鞍山市| 拉萨市| 黔西县| 韩城市| 绥阳县| 乌兰浩特市| 隆尧县| 镇宁| 宾川县| 崇信县| 湘潭县| 衡山县| 云和县| 赤水市| 佳木斯市| 杂多县| 土默特右旗| 鸡西市| 紫金县| 新河县| 金山区| 晋江市| 礼泉县| 兴海县| 庆安县| 保康县| 岗巴县| 定安县| 喀什市|